市委低碳节能示范城市建设规划-精品文档 (2).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市委低碳节能示范城市建设规划-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委低碳节能示范城市建设规划-精品文档 (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市委低碳节能示范城市建设规划规划主要根据为(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市大城东新城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等。规划范围为市域,以建成区为重点。规划基础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最近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一、现实基础与存在问题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业强市、商旅活市、环境立市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展生态市建设和发展综合旅游经济、高效精品新型农业,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2010年
2、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9.8亿元,工业销售产值498亿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13%和16%。化工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新安化工集团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经济构造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构造调整为11.1:56.5:32.4,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1.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4.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2元,年均分别增长10.2%和12.9%。“一主两副两组团城镇框架体系基本确立,城市化水平到达55.4%。先后荣获了中华特点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城、中国十大世外桃源、中国最佳旅游休闲胜地等
3、荣誉称号,成功创立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和谐城市绿色环保示范城市等。稳步提升的综合实力,为市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节能减排深化推进,为低碳城市建设作出积极显著的奉献市深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重点开展水泥、化工行业整治,水泥行业从2004年起关停全市22条老式机立窑生产线,引进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后,产能提高近10倍。拆除砖瓦窑42座,全面整顿砖瓦行业,节能约万吨标煤。开展化工行业整治,关闭整顿小型化工企业,搬迁集聚提升重大骨干化工企业;重点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在水泥、化工等企业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尤其是海螺水泥等三家水泥企业利用回转窑排放废气的余热进行发电,节能效果显著
4、。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制定了企业清洁生产扶持政策,扶持发展大洋化工等一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项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建立了节能减排考核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在全省率先完成年消耗标煤1000吨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能源计量全覆盖。2010年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9%,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节能考核指标。市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获得的成绩,为低碳城市建设作出积极显著的奉献。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低碳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碳汇条件市持续推进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立,实现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5%和30%,均到达“十一五规划目的。施行了“新安江秀水保洁工程,完成一批污水处理
5、厂建设,实现城镇污水处理率到达80%,比2006年提高28.64个百分点。深化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等项目,有效降低了农村面源污染。施行了珍贵树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珍贵树种基地造林2000亩。2009年实现全市绿化覆盖面积340.5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26公顷,拥有森林面积243万亩,2010年森林覆盖率到达76%,活立木总蓄积到达582万立方米,森林固碳1065万吨。中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立成果得到稳固和加强。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为低碳城市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低碳城市建设创立低碳能源基础市
6、利用新安江水恒温的优势,积极发展以水源热泵为特色和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应用,获得了显著成绩,并启动创立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积极应用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新安江江水,在市体育馆、黄龙月亮湾、半岛凯豪等宾馆安装水源热泵空调。全市已启动施行的水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面积25万平方米,完成12.8万平方米,节电效果明显;在全省较早开场开发利用太阳能用于居民生活,实现城市居民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率70%以上,全市共安装了8.5万户,成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普及率最高的县级市;积极推广沼气技术,全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已初具规模,共建设各类沼气池344座户,池容33133立方米,年产气量约242万立方米;推进小水电
7、站建设,全市共计小水电工程49座,总装机2.059万千瓦,实现全市最高发电量4036万千瓦时。市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所获得的成就,为低碳城市建设创立了良好的低碳能源基础。五增长方式技术瓶颈等问题,有待低碳城市建设中重点突破市已具备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然而也急需克制较多问题与困难,寻求低碳转型的驱动力和正确途径。以高碳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初步测算,市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855万吨扣除外来电为725万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5.56吨/万元,比2005年下降17.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16.65吨/年,高出市平均水平,碳减排任务艰巨。现阶段市三次产业构造呈
8、现“二三一构造态势,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工业十分是建材等行业比重侧重。由此导致市工业生产经过排放的二氧化碳占43.6%,比重很高。市的工业生产经过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水泥、冶金等行业,与当地的产业类型严密相关,因而市加快产业构造调整是碳减排的关键。以碳基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制约低碳城市建设。煤炭、油品等化石能源在市的一次能源消费构造中占绝对优势,并且将来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然是能源消费的主体,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构造中的比例很低,能源构造有待优化。从能耗水平来看,2010年市单位GDP能耗值为1.27吨标准煤/万元,是市同期数的1.91倍。2009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值为2.96
9、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市同期数。市能源构造和能耗水平的现状,对碳减排构成较大压力。以不断扩大资源需求增量为特征的城市扩张方式制约低碳城市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市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日益扩张,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必将对城市规划管理、交通发展、建筑等各方面提出挑战,也将带来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因而在碳约束时代,以通过从外部不断地扩大资源需求增量和盲目地建设来推进城市扩张的方式已难以为继,急需以新的理念完善城市的相关功能。科技支撑缺乏、配套机制缺乏制约低碳城市建设。技术创新是低碳发展的关键,市面临科技气力相对薄弱等问题,对低碳城市建设支撑缺乏,急需制定低碳技术战略并获得碳技术领域
10、的重大突破。同时由于长期构成的观念与低碳发展理念有较大差距,对低碳城市的认识也较模糊,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政策、资金、考核、宣传等机制。二、建设思路与目的一总体思路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促进低碳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市建设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碳生产力为主线,以“两大创新为核心,加强政府“五大低碳领导力,着力开展“六大低碳城市建设行动,扎实推进“七大重点工程,详细落实“四项保障措施,有力推进“三个转变,不断提高市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创立“低碳,宜居江城。“一条主线:围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碳生产力的主线,实现市二氧
11、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速显著低于GDP的增速,不断提高碳生产力。“两大创新:低碳城市建设捉住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核心,出亮点,出绩效,出美名。“五大低碳领导力,加强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转变的引领力、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的执行力,低碳技术集聚与扩散的环境培育力,低碳要素服务市场的构建力,利益相关者介入发展的组织力,进而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把握发展机遇。“六大低碳城市建设行动:从国家对低碳发展的战略内涵出发,结合低碳城市的三大特征,结合实际,着力开展低碳产业培育提升行动,低碳能源体系构建行动,城市建设低碳化行动,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行动,碳汇林业建设行动,低碳生活构建普及行动,努力打造低碳。“七大重点工程:根
12、据低碳城市的建设任务,以七大工程为载体,重点推进产业低碳化工程、可再生能源发展工程、低碳技术人才培育工程、低碳建筑应用工程、低碳交通推行工程、碳汇建设工程、低碳社区创立工程,为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三个转变:通过低碳城市的创立,实现市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争取“低碳、宜居江城目的的实现,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理念创新原则。将低碳城市建设理念与社会价值观念创新严密结合,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全面衔接,以理念创新带动技术、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创新,充分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逐步利用低碳技术替代高碳技
13、术,提升碳生产力。坚持互相衔接原则。做好低碳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等工作的互相衔接,融会贯穿,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础与成就,同时突出低碳城市建设在产业发展、城市布局、技术与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重点与亮点。坚持特色示范原则。立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汇条件、新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理清发展重点,做好特色示范,为市作为全国的低碳试点城市工作提供借鉴实践。坚持项目带动原则。充分体现规划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现实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目的和主要建设任务,提出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项目,由各相关部门制定详细的项目施行行动计划,明确施力方向,使低
14、碳城市建设落到实处。坚持全民介入原则。加强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同时调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公众介入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全社会介入的气力,来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目的的实现。三建设目的1、最近目的:力争到2015年,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六大低碳城市建设行动有序推进,全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20%,低碳城市建设获得良好成效: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初步构成。产业构造明显低碳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力争到达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到达25%。循环经济形式逐步推广,高能耗产业落后产能基本淘汰,重污染行业退出
15、机制逐步健全,低碳战略产业初步构成,低碳企业和低碳产品逐步发展。低碳能源比重不断增加。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到达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要求,非化石能源在初始能源消费构造中比重到达7%。严格执行新建寓居建筑和公共建筑65%的节能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到达60%以上。城市建设改造逐步低碳化。实现绿色出行比例到达50%。新能源与节能型汽车比例到达12%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到达88%。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有所突破。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比重到达5.5%。碳汇能力不断加强。全市森林蓄积量稳定650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到达
16、3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到达12平方米以上。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构成。垃圾分类率到达45%,低碳教育宣传在社区的普及率达85%,绿色办公创立率到达60%以上,低碳城市创造构成良好的社会气氛。表2-1: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指标序号指标2010年2015年2020年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5.56(2009年)暂定“十二五下降20%完成省市下达的指标2第三产业的比重%32.44048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万元1.271.0完成省市下达的指标4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比重%45.575非化石能源在初始能源消费构造的比重%3.97126新能源与节能型汽车比例%312207既有建筑节能
17、改造比例%1065908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面积在新建建筑面积中的比例%1040859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5826507001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238.539.511绿色出行所占比例%40506012垃圾分类率%2245752、远期目的:202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完成省市下达的减排要求,碳生产力显著提升,“低碳,宜居江城的目的基本实现。三、主要建设任务一开展低碳产业培育提升行动建立低碳化的产业构造是有效降低市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其核心任务是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工业节能降耗;提升当代服务业的比重,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构造低碳化调整步伐。围绕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大
18、力发展当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潜力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有效减少生产环节碳排放,提高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构造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稳固提升建材、五金工具、家纺等传统产业,加快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优势企业集聚。做优精细化工产业,施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扶持以有机硅、有机胺、香精香料、医药中间体系列为主导的精细化工产业,推进化工行业构造调整。着力引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搭建公共研发孵化平台,优化和提高全市产业发展层次,培育新兴
19、经济增长点。鼓励本市企业技术改造和吸收外来投资相结合,做精做优水、碳酸钙等资源产业,深度开发有机硅、冶金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风能太阳能互补LED路灯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现有水源热泵换热器等配套生产企业作用,重点引进水源热泵机组制造企业。加快当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积极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物流等产业,力争期末三产占GDP比重到达40%以上。树立大景区、大景点、大旅游建设思路,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和城市休闲产业。加快发展当代商贸业和当代物流业,推进构成商厦、专业市场、特色街区等不同形式的商贸业态,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建立综合物流信息
20、中心。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新安江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养生保健业等特色服务业,发扬地方节庆文化,培育养生养老产业,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根据省循环经济试点省的建设要求,积极推进市循环经济“770工程,组织施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替代材料,努力降低原材料消费,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废物和余热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鼓励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扎实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积极采取就地消纳、制作商品有机肥、沼气处理、污水净化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
21、术和新材料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为示范,建立循环经济生产形式试点。二开展低碳能源体系构建行动能源活动是市碳排放的主要;。转变能源发展战略,建立低碳能源体系是打造低碳城市的重中之重。低碳能源体系的建立以优化能源构造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突破口,最终实现能源活动减碳的目的。以优化能源构造为重点实现构造减碳。以创立国家级绿色能源县、省清洁能源示范市为抓手,优化能源消费构造,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逐步替代煤炭、油品等高碳的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初始能源消费构造中的比重,“十二五末到达7%左右。对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施行控制,相应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22、。以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为重点强化低碳。积极发展以水源热泵和太阳能利用为特色和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新安江水能优势,在公建配套建筑、公共建筑、社会事业建筑中积极推广水源地源热泵应用。推进光伏发电,在城区、新城开展光伏屋顶、光伏发电照明等工程。继续推进太阳能热利用的快速发展,在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提高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在城镇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物结合应用。鼓励农村地区使用清洁能源,通过提高沼气建设补助标准,落实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结合水资源丰富的特点继续深度开发建设小水电,同时加强水电技术改造。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突破点加快降碳。发展集中供热提高能效,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
23、,重点加快热电厂和热力管网建设。合理规划集中供热范围,逐步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的分散小锅炉。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开展城市建设低碳化行动低碳城市建设的落脚点仍然是城市,“十二五期间市将构成“一主两副两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构建“中等城市主城区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网络化、组团式空间构造体系。规划在新城建设、市区有机更新、中心镇培育等方面充分体现低碳理念。以城市建设低碳化为要求加快新城建设步伐。结合城市拓展和有机疏散发展方向,有序推进大城东新城、洋安新城、桥东新区等规划建设和管理,将“聚、密、联、新的理念贯穿到新城的规划
24、、设计和建设中。“聚要实现新城的集约发展,重视新城的集聚效应。“密是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新城的土地产出率,优化市政、寓居区、商业街等配套设施建设。“联是注重新城的内联和外联,加快发展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络,并加强各大新城内部的公交系统建设。“新是创新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鼓励在新城建设中采用低碳设计、低碳材料、低碳布局,尤其是重点建设低碳建筑。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推进市区低碳改造。坚持集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市区退二进三,加快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工作,鼓励企业在搬迁转移经过中提高工艺水安然平静产品档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更多空间发展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解决城区交通拥挤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市委低碳节能示范城市建设规划-精品文档 2 市委 节能 示范 城市建设 规划 精品 文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