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陶瓷英译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陶瓷英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陶瓷英译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陶瓷英译研究1引言中国瓷器艺术在西方人眼中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意义,但在陶瓷翻译的经过中,往往会存在一词多译、译名混乱的现象,影响了陶瓷艺术美学内涵的传达。怎样准确、恰如其分地翻译以向世界诠释陶瓷艺术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精要?这一问题在当今传播中国文化的经过中具有现实意义。陶瓷英译里有种现象:景德镇“青花瓷的英文blue-white是由两个表明青花瓷原色的单词blue和white,其间加一词合成的;而浙江龙泉“青瓷的英文则不是按其原色绿色译成greenporcelain,而是根据17世纪法国一个剧本中男主人公的名字译成celadon;江苏宜兴紫砂陶的英文是boccaroware
2、(惠宇,2003:2152),也不是按其原色译为purple-red-brownclay。这讲明西方读者对上述英译文的接受肯定与不同民族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关系,与艺术上的审美价值(aestheticvalue)判定有一定关系,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无意识中对陶瓷的外文翻译产生了影响。那么在陶瓷英译时译者究竟应该怎样关注接受主体的文化基因,翻译出以受体为中心的译文,进而使译文引起属于原文审美构成的“联想(sociation)?固然,我国自八十年代起就有学者运用接受美学研究翻译问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朱健平,2002:6-9),但众多研究集中于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广告翻译方面的
3、应用,强调“重视对译文读者的照顾。本文尝试将该理论应用于与美学严密相关的陶瓷领域,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考察陶瓷领域主要与色彩相关的一些典型术语,讨论作为跨文化接受主体对于陶瓷翻译活动的影响,强调译者对跨文化读者接受性的关注度,以期到达陶瓷英译传递中国陶瓷文化精华的预期效果。2接受美学与陶瓷英译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unfoldness)和阐释的不唯一性,以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改变读者的等待视界实现的。所谓“等待视界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历、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构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详细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等待。任何读者在接受活动开场前,已有本人特
4、定的“等待视界,即“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朱立元,2004:61-63),阅读前的意向和视界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积极介入性接受姿态,主张“接受者的审美能动性起着关键作用,这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由于“翻译就是释义,让外国读者理解、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译者在翻译经过中,一方面是原文的接受者(receptor),可将本人对审美客体(aestheticobject)的审美认识注入译文;另一方面,他又是阐释者,“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对译文可能产生的想象与感觉(方梦之,2011:262),以恰当的手段使读者对译
5、文引起属于原文审美构成(aestheticconstitution)的联想。陶瓷翻译的目的正是为了再现原文审美构成,使跨文化读者理解、接受与本人原有认知构造相符合的信息,以到达宣传中国陶瓷文化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当关注接受主体的等待视界跨文化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对陶瓷英译的影响,使其在阅读经过中实现填充文本或作品的潜在的审美价值,使译者和读者的视野相融合。总之,翻译时需充分考虑跨文化读者的接受视角。本文根据接受美学,选取陶瓷领域“龙泉青瓷、“红釉瓷、“薄胎瓷、“青花瓷为例进行讨论,从文化审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层面关注跨文化读者的接受性。3从文化审美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6、表之一“龙泉青瓷的英译常出现一词多译,如:china,greenporcelain,Longquanporcelain等,我们以为上述译文都不如celadon更容易为西方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据(英语词源典故词典)的释义,china源自16世纪晚期古波斯语chini,古波斯人把通过丝绸之路运去的中国瓷器称为chini,英语把它吸收过来曾先后拼写为chiny,cheney,chenea等不同词形,最后为china,与中国瓷器出名于世显然是有密切关系的(2009:58)。有人之所以用了china指瓷器,是由于中国在海外最早是被叫做china(瓷器)的,此后中国便被世界各地称作瓷器之国China了,(英
7、汉辞海)对china的解释“influencedbyChina,thecountry也印证了这一点。可见,china主要反映了瓷的原产地在中国,指非工业用瓷,无法反映“龙泉青瓷的艺术造诣。而porcelain则源于法语porcelaine,(现代英汉大词典)把它翻译为“瓷料、“瓷器的总称(2004:1773),外研社在2010年版(朗文现代高级英语辞典)对该词的解释中强调“ahardshinywhitesubstance,porcelainclay,即“瓷土、高岭土(陆谷孙,2007:1521),以上表明该词侧重指工业用瓷、瓷土,与独特的青瓷尚不够贴切。Greenporcelain似乎是“青瓷
8、字面对译的结果,因“green属英语颜色词,我们不妨根据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来考察此译,汉语中的绿色多用于褒义,代表大自然和希望,是环保的代名词,象征着年轻、朝气蓬勃、茁壮成长;固然英语中的绿色也有inthegreen(年富力强、青春期、血气方刚)、greenoldage(老当益壮)、greenmemory(栩栩如生的记忆)等褒义语,但多数情况下为贬义,如表示“嫉妒、眼红,相应的词组有:greenwithenvy,tolookthroughgreenglses,begreen-eyed(苏立昌,2009:225);还表示“稚嫩、“工作不熟练,如:greenh(生手),greenman(无经历的
9、工作人员),greengrs(幼稚,无生活经历的)(秦涵荣,2009:233)。可见,在西方,“绿色并不像在汉语中那样总是引起积极美妙的联想,故把“青瓷译为greenporcelain似乎缺少生动,有意犹未尽之嫌,尚不能有效传达原语而到达效果等值。另一方面,从陶瓷美学角度而言,我国2000多年的青瓷制烧历史自古就有“尚青思想。“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属皆从青。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漂瓷、唐越窑的“秘色青瓷,到龙泉青瓷,从宋代官窑的“青器、汝窑的“天青瓷,到钧窑的窑变青瓷,可谓瓷种纷繁,釉色斑斓,诸如翠青、冬青、天青、粉青、梅子青、水青等,
10、都无不以青为尚,表明了祖先们对大自然绿色的理解与爱戴。唐代诗人陆羽赞越窑青瓷“类冰“似玉,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它的鬼斧神工。南宋龙泉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陶瓷美学意境,使青瓷呈色青翠纯正、釉汁莹润,烧造成功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如此艺术造诣远非英语中普通且贬义强的green一词所能蕴含和体现,龙泉青瓷具有的“诗风之纯、“楚骚之情、“建安之骨、“唐诗之秉和“宋词之意的美学特征,也不是英语green一词所能涵盖。显然,无论greenporcelain还是Longquanporcelain的英译都好像没有文化内涵的符号,无法与西方读者的审美情感相融
11、合。但英译文celadon则不同,Celadon本身是个外来词,源于1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小讲(牧羊女亚司泰来)中主人公牧羊人Celadon(雪拉同)的名字。后来该小讲被搬上舞台,剧中男主角Cela-don(雪拉同)身穿一身青衣,这种颜色的衣服当时在巴黎很流行,恰逢龙泉青瓷初次运到法国,巴黎市民赞叹那葱茏釉色,将其与剧中Celadon(雪拉同)所穿的衣服相媲美,称“青瓷为celadon。据(英汉辞海)释义:celadon即frCeladon,treesloverinHonoredUrfesromanceLtrees(1610)(1987:810),强调了“雪拉同这一名字的来历;(新牛津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接受 美学 视域 陶瓷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