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精品文档 (2).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精品文档 (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社会科学辑刊杂志)2015年第四期 “朴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古代诸子百家皆有涉及。“朴即“樸,意指没有细加工的木料。(书梓材)以为,“朴意为“未成器也。其实在中国古代,凡器未成者皆谓之朴。(考工记)以为“朴是指“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朴的理念和品质与“真“善“美几个维度密切相关,因此衍生出很多与“朴相关的褒义词汇,比方“朴素“质朴“诚朴“简朴“朴秀“朴散等等。在道家哲学中,“朴是“道的代名词,具有重要的哲学意涵。道家尤其重视“朴思想及其践行。道家常用“朴来直透“道之大意,表达“道之本真状态,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代性、回归人之本性的思想资源。一、道家
2、以“无名之朴领会“存在之“道:“朴的本体论意蕴关于“存在问题的哲学讨论,是人对本身的觉识与理解。自巴门尼德提出“存在问题后它就成为了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存在之为存在是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亚氏之后,“存在问题一直被追问,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线。然而在西方哲学里,“存在问题却演变为“在与“在者的分别,这种分别遮蔽了“存在问题本身,进而使西方哲学在“存在问题上走入迷途。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以“在者来规定、解释“在本身;近代以降,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等派别对“存在问题重新考虑,试图确定被“在者遮蔽的“在本身的意义。“存在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其实也是中国哲学
3、的重要主题。李泽厚以为:“东西各学讲、各学派都为人活着而思而虑。虽同归,却殊途。2张蓬以为:“从哲学的语境来看,存在作为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3道家哲学里,“存在问题的本质,是“道生万物的生命创生以及人“生生不已的生命意义问题。在中国道家思想的演进中,对人“怎样活着之理的辨析逐步成为关于“道的理论,此“道论亦即中国人之“存在哲学。“道无所不在地充溢于万物之中,故“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道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最为普通的特征。“道之“生的无处不在,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对“活着“活法问题的独特考虑方式,避免了西方哲学“在与“在者的对立与冲突。“道属本体性范畴,既有自然
4、性内涵,也有超越性特质。“道的自然性表现为“道的无形无象、无所污染。老子以为“道体为沖,沖者虚也,虚而非实。“道遍及万物,又不是万物本身。“道的超越性表现为“道之大、“道之远的本体属性。(道德经)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4这里的“道显然不是“是什么的规定,也非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具有本体属性的、融于世间万物的生命力和原创力的体现,是真实性、长存性与超越性的体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也以为“道是宇宙自然的本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5、,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5“道具有无形无像的特性,因此不可见不可受;但“道又可得可传,具有实在性,因此“道是比自然万物更根本的原始存在,是化生万物的精神本体。老庄以为源于“道的生命构成后各有其性,但却从未离“道,“道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本体之“道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世界,就存在状态和运动方向而言,生命出于“道而复归于“道。庄子更是深谙“道不远人之理。庄子应东郭子之问,以为“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6。恰是不远于人的“道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终极关心,成为中国人怎样“活着与“存在的根据。然而在道家看来,“道是混沌未分
6、的存在,“道是“唯恍唯惚,并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又怎样能把握这“微妙玄通之“道呢?道家提出了很多把握“道的概念,比方“大“真“玄“杳等,但笔者以为在众多把握“道的概念中,“朴最为贴切,既切近现实又具有超越性。由于是“朴是“道最原始的统一体,能够寓意衍生天地万物之“大,能体现自然万物之“真,也能领会“微妙玄通之“玄。所以道家哲学以“朴喻“道,以“朴显“道。“朴就是“道的本真状态,是“道的本然属性。以“朴诠释和显现“道,使“道未失原初的纯真性,又具有了鲜明的生活性。“朴表达了人与世界的真实性及潜在的完美性,既体现了万物自然之实在性,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感。道家之“朴具有形而下的形象属性,“朴
7、常指质朴自然,是“道直接现实性的体现。老子讲:“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敦兮,其若朴7,“敦具有敦厚、真实等意思,“其若朴寓意以形象、实在之“朴把握“微妙玄通之“道。同时,道家之“朴又具有形而上的内涵,强调“朴的超越性特质。老子以为:“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8“道无法言讲,却能够用“朴来表达,“朴其实就是自然之“道。庄子也讲:“既雕既琢,复归于朴。9唐初著名道家学者成玄英在(庄子注疏)中解释讲:“雕琢华饰之务,悉皆弃除,直置任真,复于朴素之道者也。10这里的“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所以道家“朴与“道之间体现为有形与无形、外在与内在、形而下与形而上
8、的互融与转换。由此可见,道家所讲的“无名之朴,是生生不息、翕辟开阖之“道,又是“微妙玄通之“道,是窈兮冥兮、无物之象之“道。因此道家之“朴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生化之经过,也寓意了万物自然之根本。所以,在道家哲学中宇宙、自然与人的“存在都合于本体性的“无名之朴。二、“见素抱朴:道家本真自然之“朴的生存论取向生存论哲学的核心是生存方式的问题,即围绕生存问题而展开的考虑与研究。这里的生存问题主要讨论的是人本身的生存、生活方式。人的生存活动是人在世界中的表现和体验活动。道家哲学不仅关注和考虑自然之“朴,也非常看重人的生存之“朴。道家以为要到达人与自然的统一,到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境界,不仅
9、要领会自然自化之“朴,还要践行生存、生活之“朴。道家哲学十分关注人的生存问题。道家不仅重视自然之“道,更强调人的生存之“道。在此意义上,道家哲学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哲学相契合。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从“神性到“人性的转折,即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这种转折不但预示着西方哲学对常识的回归和对人性的重视,也揭示了主体及其优先地位,因此自然之真实性与人之能动性问题成为近代人本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但遗憾的是近代人本主义哲学没有真正将“主体性问题转化为人生存的哲学问题。在当代西方哲学流派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对人生命、生存问题的考虑最切近道家哲学。柏格森以为:“
10、世界万物之中,最确定而又最熟悉的,就是我们本身的存在。11人的存在问题是柏格森哲学的核心。他以为时间是无尽的绵延之流,绵延之流就是生成与创造,因此人的本质就是自我生成的存在物。而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即“此在作为问题的核心。他直面人的生活本身,试图揭示人的经历中的隐藏意义。他以为胡塞尔现象学因未能深化揭示产生人原初经历的“生活世界而显得生硬。海德格尔以为生活本身就是文本,人活着的目的就是理解这一文本。他讲:“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生存表达了此在存在的无限定性和深入的超越性。海德格尔试图在生存论意义上阐释对于“生存的理解,即“此在的“在世之在,尝试以此回归生命本身,朝向生命生存论。这是对传统西方形
11、而上“实在本体论的超越,这样一来,海德格尔对“此在生存论上的考虑,就与道家哲学之间有了内在的联络。道家哲学的志向不在于建立西方式的本体论,人生哲学才是其目的。“道家的宇宙论是人生哲学的副产物13,因此道家哲学不仅具有浓厚的本体论意蕴,也具有鲜明的生存论取向。道家哲学始终看重作为生命之真的“朴的自然本性,老庄以“淳朴“素朴表达人的生存之本,强调以“涤除玄鉴“心斋“坐忘来契合天地大道,进而实现真朴健全、浑然大和的人生。老子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4自然万物纷繁诸多,各自返回它的本根,就是万物本性之“朴。所以在道家看来“朴是“道之初、“德之本。故在道家思想里“朴首先是指未经
12、雕琢的自然状态,即“事物本身,这种本性最切近“道,也是最完好的;其次是万物呈现本性之“道,不加干涉、不加污染。自然万物无一物可离“道之自然本体,也无一处会缺“道之本真大全。“朴不仅是万物生命的根本,也是人的本真状态。道家讲的“真人其实就是到达生存之“淳朴和“素朴之状态。但要到达“淳朴“素朴的状态,对于其心境和行为都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在心境方面,要保持素朴本性和清静心态,老子以为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才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5。这里的“见应读:xin,同“现,意为“呈现,推出。“素原意为没有染色的生丝,是就天运自然素朴性而言。“见素抱朴喻为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或真人。要到达这样的境界
13、显然并不容易,老子曾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在老子看来,想要做到“见素抱朴,保持生命的本真和完好,必需要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本身的道德修养,才能纯真质朴、抟气致柔,如婴儿一般,也就是回到人性的本真状态。所以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复归于无极。17老子非常担忧外在的色、味、财货等对心性的诱惑,进而使心灵偏离“素朴之本真状态。因此老子告诫:“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8人要抵制
14、外在各种诱惑,要保持淳朴的人性,如此才可“知其荣,守其辱,常德乃足,复归于朴19。可见“朴素之“道既涵盖天地万物,主导自然世界,也涵盖人的生命创造活动、道德自律和完善活动,体现了人“活着的最高本质。庄子同样重视人性之“朴。庄子以为:“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20即人的本性就是生命的本来样子,素朴自然,主张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坚持“外化而门内不化的生存原则21,保持人性的自然本性。这里的“性即是“朴。其次,从生存方式看,道家非常重视修心养性。这种生存方式是人类改造本人,以到达更高精神境界的一种有意识的道德活动。老庄皆强调
15、人的宁静和超脱之境。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22,“重为轻根,静为躁君23,其宗旨是指通过身心修养,保持内心的安定,在静观中体认事物的真相,进而能“见素抱朴。修身的目的其实就是修德。老子也以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24而“修德其实就是“修心。庄子也讲:“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25为此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等修心手段。庄子讲:“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需。需者,心斋也。26练养心智虚静,无存一物,到达“忘的境界,进而实现身心一体,是为“坐忘。“堕形体,黜聪明,离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精品文档 2 道家 思想 考察 精品 文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