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控研究进程.docx





《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控研究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控研究进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控研究进程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病害,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由立枯丝核菌(Rhzioeotniasoalni)引起。该病早在1910年初由龚斋在日本发现,后来在菲律宾、美国、斯里兰卡等国家被相继发现。1934年,植物病理学家魏京超在中国发现了这种病害,到了1975年,对这种病害的防治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万明国,2008)。水稻纹枯病波及华南地区的高温高湿地区,导致稻米不育率增加。这种病害导致米粒不饱满,可以能导致植物倒伏、枯燥缺水,使得水稻产量减产10%30%,在病害严重区域,水稻甚至减产50%。水稻纹枯病如今已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最严重的水稻病害(孟庆忠等,2001)。据研究,该菌通过
2、产生一种含-葡萄糖和甘露糖的碳水化合物,名为RS毒素,来侵染植物机体(Srirametal.,2000)。其侵染经过大致有:1、菌核或菌丝在植物碎屑、土壤或寄主植物中越冬;2、幼菌丝出现并产生菌丝体;3、菌丝在植物外表上降落,并将相关的酶分泌到植物外表,进而入侵寄主植物;4、菌丝成功侵入宿主后,在感染组织内部以及四周构成坏死,并产生菌核,进而导致与病害相关的各种症状,如腐烂、茎腐病、猝倒病等;5、最后整个经过又重新循环开场(周而勋等,2002)。水稻抗纹枯病育种至今尚未发现免疫或高抗品种(刘薇等,2009)。目前,对于防治水稻纹枯病主要通过化学药物与农药,但是化学药物污染较大,对环境具有很明显
3、的毁坏作用,病菌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有关实验均表明,采用生防菌来进行生物防治具有明显的效果,如生防真菌、放线菌,本综述将针对这些生防菌进行讨论。1纹枯病生物防治的历程根据目前研究,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历程主要伴随着从抗病种质资源的挑选和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以及利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最后通过生物进行防治。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水稻研究所从全球各地收集与鉴定挑选水稻纹枯病的抗病品种,中国湖南省从70年代中期开场,彭绍裘和范坤成(1986,湖南农业科学,(4):1-6)就连续8年鉴定和挑选有没有明显抗性的品种,但是很遗憾,仅找到少数中抗材料。近年来,随着水稻光敏核不育资源的发现和鉴定,朱立
4、宏等(1990)用核不育材料为受体亲本,通过与一些中抗样本建立轮回选择体系,得到一些具有明显抗性品系的作物。随着化学药物的合成,研究发现利用化学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纹枯病的产生,自从1968年日本研究人员发现用于控制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后,由于井冈霉素的高效性,沈寅初(1996,植物保护,22(4):44-45)分离出一种能产生井冈霉素(Validamycin)的真菌,进而进行大规模培养。获得井冈霉素,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每年治理面积可高达8.7106hm2。井岗霉素具有高效、耐用、低毒、对环境安全等众多优点。然而,随着水稻耐药水平的提高,控制病害所需的井岗霉素的浓度也逐步升高,控制效果却越来越
5、差,这就意味着为了保护水稻高产稳产,寻找新的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水稻纹枯病变得至关重要。2生防菌种类2.1生防真菌据曾金凤(1995)的研究,在福建进行考察的时候,她从永泰的土壤中分离出一种广谱抗菌性的真菌菌丝,且通过后续种属鉴定属于青霉菌属。它们可引起水稻纹枯病细胞质浓缩和质壁分离,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Sriram等(2000)从绿色木霉的菌株中分离出一种抗真菌蛋白,这种抗真菌蛋白能够使RS毒素引起的症状和电解质渗漏现象消失,还能够灭活RS毒素以治愈纹枯病。第二年,Shanmugam等(2001)发现抗真菌蛋白质是一种全新的-葡萄糖苷酶,通过测试该酶与RS毒素之间的互相作用效果,结
6、果发现全新的-葡萄糖苷酶能够与RS毒素结合,进而使RS毒素失活。Wang等(2013)鉴定并分析了一种根际真菌菌株MF-91,该菌株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病原体R.solani有拮抗作用。菌株MF-91被鉴定为金色毛壳菌,其代谢产物能够使得温室大棚中的水稻减少35.02%的水稻纹枯病,田间的水稻减少57.81%的水稻纹枯病。这是第一次证实金色毛壳菌可能是水稻纹枯病的潜在杀菌剂。2.1.1哈茨木霉菌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harzianum)作为一种生防菌能够用来预防由腐霉菌、立枯丝核菌、镰刀菌、黑根霉、柱孢霉、核盘菌、齐整小核菌等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李松鹏等(2018)通过从湖北黄
7、冈分离的两株哈茨木霉菌株3S1-13和4S2-46,其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的菌丝生长及菌核构成有较强抑制作用,具有明显防治水稻纹枯病潜力。沙莎等(2013)则通过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直接从哈茨木霉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液中分离出对立枯丝核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经FTICR质谱及核磁共振鉴定为木霉菌素。而木霉菌生防作用的生化机制主要包括代谢几丁质酶、-1,3-葡聚糖酶、蛋白酶等多种胞外酶,为一些抗菌蛋白,其能够强烈水解植物病原真菌的细胞壁,或使真菌细胞壁释放出诱导物,进而启动植物的防御反响。2.2生防细菌2.2.1芽孢杆菌科陈志谊等(2000)从某些与水稻纹枯病有关的样品中分离出
8、B-916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其发酵液能够有效地控制纹枯病,B-916培养液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到达81.9%(50.0%81.9%)。陈刘军等(2014)发现了一种针对多种土传病原菌的生防细菌,这种细菌可在田间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经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AR156。此外,AR156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控制率可达73.06%,AR156菌株能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生长,直接降低病害传播的可能性,能加强水稻保护性酶SOD,PAL,POD和CAT活性,增加水稻对纹枯病的抵抗力。Peng等(2014)发现,对很多细菌和真菌具有广泛的抗微生物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NJ-18对于水稻纹枯病菌的防治十分有效。并
9、且把NJ-18和井冈霉素进行混合用以防治水稻纹枯病,到达了很好的效果,这是对这种病害的进一步抑制。Padaria等(2016)鉴定出短小芽孢杆菌MTCC7615的吩嗪-1-羧酸基因(phcCD),它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拮抗作用,并分析了芽孢杆菌属物种和假单胞菌属物种的phcCD序列,发现它们之间有98%的类似性,这表明这两个细菌家族都具有控制水稻纹枯病的能力。2.2.2假单胞菌科在过去研究中,通常围绕芽孢杆菌家族对水稻纹枯病的拮抗作用进行。固然在小麦病害的防治领域,有关假单胞菌家族抗病害的报道很多,但合理利用假单胞菌家族治疗纹枯病,对研究人员来讲是一个新的发现,也是一个新的领域(Zhang等,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稻 纹枯病 生物 研究 进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