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梅雨特征的分析.docx
《江淮梅雨特征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淮梅雨特征的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淮梅雨特征的分析根据中国气象局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以及江淮地区个气象站年近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经历正交分解方法和类似方法分析了江淮梅雨降水的时空变化,并以温度、湿度和雨日频率作为判据,将梅雨划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类,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江淮梅雨期内,雨日比例减少,阴天比例增加,且发生在白天的降水比例上升;此外,中雨的奉献率显著减小,大暴雨的奉献率显著增加。一样年代际内,全区一致枯型梅雨与南枯北丰型梅雨出现概率相当,全区一致丰型梅雨则与南丰北枯型和南北丰中部枯型梅雨发生概率相近。江淮梅雨的典型程度高湿高温多雨在时间尺度上呈减弱趋势,非典型程度整体呈增加趋势,
2、其中以所占比例最大的低湿高温少雨型的增长最为明显,且这种变化趋势在整个江淮地区表现一致。空间尺度上,典型梅雨发生的范围存在缩小趋势,非典型梅雨发生的范围则有扩大趋势。即近来,江淮梅雨在时空尺度上均发生了由典型向非典型的转移,且以来这种转变尤其显著。江淮梅雨;降水分型;典型;非典型;第五次报告指出,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千年以来所未见的,气候变暖的事实特别明确。这一变化将影响地球的水循环,使地球愈加干湿分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江淮梅雨是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的重要天气气候现象,梅雨期降水是该地区汛期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梅雨量的丰枯可直接导致该地区的旱涝灾祸,因而有关江淮梅雨的研究一直是气象学者
3、们关注的重要课题。章淹以年为界对前后两段时期的梅雨作比照分析得出,后长短梅年减少多,集中期缩短,降水总量偏少多年增加减少。徐群,根据长江中下游站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日降水资料结合历史地面天气图、单站天气要素及逐候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划分出年的逐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并以为长江中下游梅雨在末发生了一次强年代际突变,从年的弱梅雨时段突变为年的强梅雨时段。魏凤英等、陈艺敏等用这种划分方法对梅雨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梅雨在年左右由强转弱,入梅日期由偏早明显转变为偏迟。而姚学祥等通过个例分析指出,沿江站的代表性不够,不能够全面反映江淮地区的入、出梅。胡娅敏等等用客观分析方法将站点的逐日台站降水资料
4、插值成格点资料,定义了一个“广义梅雨评定标准,得出江淮地区梅雨在中期、末初发生了突变。但黄青兰等以为用这种方法对降水的插值可能使一些无降水的格点由于附近台站有较大降水而产生虚假降水。钱永甫等将年长江中下游个代表站月降水量作为梅雨量,以为梅雨量在年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之前多旱,之后则多涝。毛文书等对江淮地区平均梅雨期月日月日的梅雨量进行分析得到,近江淮南区梅雨量显著上升,而江淮北区只要略微上升趋势。在梅雨的空间分布方面,吕君宁等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省市的梅雨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以为梅雨带主要位于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两湖地区,后期到中期,全区降水偏少,雨带分布的南北差异突出。王建新等通过对
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个气象站的梅雨量进行展开,得出梅雨区存在全区一致、南北反向、中间与南北反向种型。而王黎娟等、毛文书等分别在对近和近江淮梅雨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江淮梅雨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南北反相和东西反相种型。此外,司东等、胡娅敏等的研究表明,末以来,中国梅雨带呈明显北移的趋势。徐卫国等对梅雨雨区边界做出定义,得出末期梅雨雨区北界逐步北进,而初期末期又逐步南撤。黄丹青等对江淮梅雨期持续及以上降水频数进行了分析,指出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总频数逐步减少,且频发区从江淮的北部地区逐步向南部地区移动。除了江淮梅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外,亦有学者对非典型梅雨开展了讨论。姚学祥等将、月等符合梅雨划分标准的降水定义
6、为“典型梅雨,其余达不到标准的月降水称为“非典型梅雨,以为非典型梅雨期一般比典型梅雨短,月的非典型梅雨强度较弱。梁萍等在对上海梅雨的研究中指出,上海梅雨入、出梅时间存在明显推延趋势,降水愈加集中,且梅雨季华东区域出现一致降水范围有缩小趋势,空间分布表现出非典型。由上述研究来看,关于江淮梅雨的研究已获得众多进展。但以往的研究多是围绕不同的入、出梅指标展开讨论的,其结果缺乏可比性。此外,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背景下,包括梅雨非典型性在内的众多问题仍不清楚。因而,基于(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统一的入、出梅划分标准,进一步研究江淮梅雨的相关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业务价值。资料和方法资料讲明本文采用中国气象
7、局预报与网络司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涉及的江淮梅雨区年的入出梅日期、梅期长度资料。其中,入梅日期为梅雨期的首日,出梅日期为梅雨期结束日的次日。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全国个站自建站以来的逐日资料,在消除台站迁移、经过均一性检查和严格质量控制的基础上,选取江淮区域,以东年月年月资料记录完好的个测站。方法根据传统天气学定义,根据降水量将降水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个类型。雨量称为雨日,雨量且白天日照时数的雨日定义为夜雨。本文所用的主要统计指标有
8、天气频率和降水奉献率:天气频率为某类天气出现的日数占梅期长度的百分比;降水奉献率为某类型降水总量占梅雨量的百分比。类似方法是目前在天气预报业务中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其在气候诊断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为了能客观地分辨出梅雨分布型,需要一个考虑全面的综合类似指数。阎惠芳等采用类似系数、距离类似系数分别作为两个场的“形类似判据和“值类似判据,取二者平均值定义为综合类似指数。江淮梅雨的时间变化特征.江淮梅雨特征量的时间变化根据新的梅雨划分标准,统计了年江淮梅雨的气候特征。平均梅雨期为月日月日,平均梅雨量为。能够看出,新的标准由于考虑了不同的气候区,进而梅雨期较以往的标准相比有所延长。图为年江淮梅雨入梅日、
9、出梅日、梅期长度和梅雨量距平百分率的年际变化曲线,近入梅日、出梅日均呈波动式变化,年之后入梅日多为偏迟,而出梅日则以偏早居多。突变检验显示图略,出梅日期在年发生了由偏早转为偏晚的突变,其余特征未有突变发生。梅期长度与入、出梅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和,梅雨量与入、出梅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和,均通过了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一般来讲,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就梅雨期降水量来看图,、和表现为上升趋势,和近期十几年则为下降趋势,尤其是自年以来,梅雨期降水量的减少很明显。表给出了不同年代各梅雨特
10、征量的统计值,结合图和表能够看出,江淮梅雨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及以来表现为入梅偏晚,出梅偏早,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少,梅雨强度偏弱的特征;而和的梅雨则与之相反。进一步对梅雨特征量进行小波分析图发现,入梅日自后存在稳定的准周期,且及中期存在准的周期;出梅日、梅期长度和梅雨量均存在准、准和准的周期,出梅日和梅期长度在和以准周期为主,进入后准周期显著,但梅雨量在又表现为准周期。.梅雨期内有关天气出现时间的变化为了解梅雨期内不同天气的变化特征,图给出了梅雨期内雨日、阴天、晴天以及夜雨频率的时间序列、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滑动平均。可见江淮梅雨期内各类天气发生频率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淮 梅雨 特征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