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金融构造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道路-精品文档 (2).docx
《讨论金融构造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道路-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讨论金融构造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道路-精品文档 (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讨论金融构造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非但凡正式参加WTO的邻近,我国的银行业开场迈出了构造调整的步伐,相继出台了一些充实资本金、提高竞争力的政策,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结束了试验期,开场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的金融业正在走向市场。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又成为进一步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一、面向市场的银行构造调整1、调整的背景。1994年,我国银行业接受了一个国际准则,即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这讲明我国的银行业开场走向市场、走向开放。巴赛尔条约要求银行的核心资本与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4%,其总资产或净值占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8%。这是一个
2、保证国家金融系统安全的有效准则,不仅为35个契约国所接受,而且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成认,我国还将该标准正式载入商业银行法第39条中。按巴赛尔标准,商业银行必需要根据有风险的企业来进行经营,而不能以空壳银行通过转手经营储蓄者资金来生存。这与空手套白狼的传统银行理论不同。根据传统的银行理论,银行是将资金所有者“典当的资金视为本人的资金贷给需求者,银行本身并不在经营中投入资金。由此造成了银行的道德风险、破产威胁及信誉下降,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困难,所以,为控制风险,提出资本金标准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这就是巴赛尔条约的含义。80年代,我国的银行与财政分离,开场承当独立的职能,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遗产
3、,再加上国家财力因放权让利而削弱,政府为控制经济,我国银行业采用了近乎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国家通过该体系将收集的资金投于国有企业。为了使该流程不至于被中间截流,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居民的资本选择,如取缔民间非正规金融,限制证券市场发展,控制直接投资等,但是,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单一的资金获取渠道无法知足不断增加的社会资金需求,于是,90年代初我国银行业经过了一轮自由化的改革,出现了一些非国有股份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国有银行垄断了社会资金的分配,不利于正在兴起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于是在一些地方开场自发构成以信誉社和基金形式出现的金融组织,担负着地方性的资金融通工作,成为乡镇
4、企业和城市非国有经济资金供应的主要渠道。至1994年,全国的城市信誉社达5000家以上,其贷款的一半以上流向城市集体企业,8%左右流向私营企业。据估计,提供应私营企业的贷款相当于国有银行的5倍。但是,这些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先天缺乏是信誉度低,资金量小,只能以高利率来吸收社会资金或从国有银行借款,然后以较高利率借出,这就增大了经营风险。在经济高涨时期,风险通常被掩盖起来,而一旦经济紧缩,普遍出现经营困难,不仅资金来源成了问题,而且贷出去的款也难回收。国家借此进行了金融整顿,合并了机构,走上了金融集中化的道路。这些合并后的机构又成了另一类垄断型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来源由此也被切断。与此同时,国有
5、银行也搞起了第二银行,即信托投资公司。在银行的带动下,其他机构也加以仿效,于是成立了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名义上从事委托存贷业务,本质上是利用关系以低利息从国有银行弄来资金,然后以市场利率贷放出去,或干脆本人从事房地产等高风险高盈利投资,这实际上是国有银行逃避国家信贷治理进行风险投资的手段。据估计,到1995年底,国有银行对信托机构的放款数额达5500亿元,这也是国有银行呆坏账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央行采取了压缩信托投资公司规模使其与商业银行脱钩的办法,其数量从1994年底的393家降到1996年底的244家,但其造成的资金损失大多已无法挽回。还有一个因素也要看到,国
6、有商业银行迅速在全国布网经营,但由于实行地方的分权式治理,这些机构成了地方政府的钱口袋,再加上银行经营治理不善,很多基层机构成为国有银行的包袱。90年代中后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推进,巴赛尔标准的施行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银行不仅追求效益的冲动开场占了上风,而且金融风险意识逐步加强。于是,在国家整顿金融秩序、防备金融风险形势下,各个商业银行开场收缩战线,压缩基层银行机构,上收贷款权利,货币市场出现了逆细分化倾向,一方面存贷款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其垄断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其他商业银行也从基层行集中资金,进行大额度放款,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的渠道进一步萎缩。这一格局由于亚洲金融危
7、机的爆发而变得更严重,银行收得越来越紧。由此可见,在垄断和集中化的主导趋势下,我国的银行体系还面临着下面问题,一是国有银行包袱重、经营治理水平低,且资源垄断严重;二是非国有银行实力有限,信誉度不高,规模过小,抗风险能力差;三是没有构成合理的利率决定机制,致使银行经营风险大。在这种格局下,由于国有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国有企业,资金的流向不尽合理,所以给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这是银行业调整面临的基本矛盾。2、调整什么,如何调整从一国的整个资金流动经过看,个人获得的各种资金有三个流向,即消费、储蓄和其它投资,社会资金流入银行业暂时或长期地存放,银行所能动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假设银行能够完全履行其作
8、为资金集散中心的职能,则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应是基本平衡的,由于资金供求者与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供求者正好地位相反。但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或资金流动存在构造性失衡时,上述的对称性被打破,就会构成资金供求失衡。在我国的资金流动经过中,这种失衡主要由构造性因素引起,银行吸收分散资金集中供应国有企业的结果是,资金太多地流向并没有那么大需求和能力的国有企业,而其它需求者的资金无法知足,于是构成资金的二次分配和屡次分配,人为地造成资本高价和配置扭曲,而且构成了一条长长的资金食利链,滋生腐败。不仅如此,国家控制储蓄利率也是对供应者的利益剥夺,由于储蓄者被取消了资金使用的选择权,只能以低价获得利率。对于从事资金集散
9、的银行来讲,更是获得了一个唯一无二的垄断地位,资金支配权成了获利的最佳工具。通过低价收集资金剥夺储蓄者的利益,并没有通过商品的低成本和低价格返还消费者,而是成了各类中间取利者的收益和无效益的投资,结果是银行反而背上了重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为高利贷的盛行大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我们调整银行构造的基本出发点,即疏通资金流通渠道,构成有效率、市场化的资金集散中心。由此而涉及的政策问题相当复杂,主要有:一是要果断消除资金无效分配机制,使资金流向合理化。目前,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服务的情况并未改变,国有企业提供了二、三产业整个产出的缺乏40%,但却占用着60%以上的资金投入,这是造
10、成银行业窘境和社会资金失衡的主要因素。使资金能真正按市场规则进入资金的真正需求部门,是体制和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二是要构成合理的银行构造体系,打破银行业的国家垄断。在我国,国有银行的资金流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国有银行的服务对象。由此而提出的问题是,假设我国银行体制还基本上是国有银行的一统天下,资金的合理分配就不可能,银行业的正常竞争也不会构成。所以,要求国有银行扩大服务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鼓励和发展紧贴市场的非国有金融机构。一般来讲,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体制是从民间部门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经过中生长起来的,而在计划体制背景下进行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11、,其本质更应是政府部门的退出与民间部门的进入和成长,变政府配置金融资源为由民间部门配置金融资源,进而在民间部门之间确立正常的金融交易关系。不仅如此,资金服务是一个多层次、多样性的体系,由于资金需求是复杂的,单靠正规的银行业并不能全部解决需求者的问题,如农民贷款,城市小型工商企业、个体劳动者、风险型企业、贫困人群和非凡人群的资金需求等,只要通过各种非凡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提供服务;银行体系完备了,资金的构造性流动失衡才能最终解决。所以,开放银行业的投资,构成多元化的银行格局,是提高银行业经营治理水平、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环。此外,现有100多家中小商业银行也有一个调整问题
12、,包括存款保险、重组合并、剥离不良资产等。三是对国有银行进行调整。在这方面,政府开场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高银行业的资本金,降低不合理债权;将逐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改制,引进其他投资者;从建立当代银行制度入手完善治理制度、提高治理水平、精简机构人员、提高银行竞争力等,使国有银行逐步走向市场。同时,为了缓解宏观资金分配的矛盾,合理划分了银行贷款权限,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各类非国有经济。这些政策调整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摆脱窘境,提高竞争力,但要真正获得突破,必然涉及到产权、人员、资本金、治理构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改革。假设讲国有企业的改革困难,那么,国有银行的改革就更难。而能否在这方面获得突破,
13、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四是实行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有一个合理的定价基础。如今,国内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国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其利率已经市场化了,且目前价格走低,利率水平不高,正是改变构成机制,使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机会。这时放开贷款利率以构成资金的市场定价,能够促使银行改善经营,使资金流向更合理。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障碍有二:一是思想上的顾虑,担忧放开以后利率升高,失去控制。其实,放开以后,利率升降都是市场的正常反响。在价格普遍走低的情况下,利率也不会升得太高,况且央行控制着再贷款和再贴现手段,能够进行调节。二是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困难。一般来讲,国债收益率构成长期收益曲线,是市场
14、利率的基准线,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事情正好反了过来,不是国债收益率影响和决定银行利率,而是四大银行的成本决定国债的招投标价格,国债利率的涨跌取决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为,因此目前的国债收益率还难以成为市场利率的基准。在削减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地位的同时,能否作出适当安排,限制四大银行的行为,使国债收益率逐步成为市场利率变动的参照。以提高银行竞争力和市场化为核心的银行业构造调整,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变过去集聚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也是对改革以来出现的银行业集中化和垄断化趋势的修正。做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过去和将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促进经济发展,但随
15、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单纯通过资金的输入来到达高增长的效果越来越差,而且后患无穷。这就迫使我们的金融构造要进行分散化、市场化的调整,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要求和参加WTO的需要。以银行调整为重点的金融构造调整,将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二、证券市场发展在银行业开场构造调整的同时,做为金融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成员,证券市场正在稳步发展,以(证券法)的施行为标志,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多年试点后正式纳入金融体系,并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我国证券市场大概情况为了使本文的叙述更有针对性,这里的证券市场主要指的是股票市场,而其它类型的证券,如政府和企业债券暂不做分析。企业的股票是该企
16、业资产所有权的代表物,是一种明晰的产权,股票的持有和交易是一种所有权的拥有和让渡,前提是该代表物必须是真实的。所以,股票本质上是与国有企业的含义相冲突的,由于国有企业理论上归人民所有,其产权无法分割,假设分割则利益应归于全民,这在理论上是无法实现的。好在我国90年代搞的企业发行股票的试点及自发交易市场的构成,并没有考虑理论问题,也就有了可操作性。不管是80年代中后期各地兴起的证券交易场所,还是90年代初在上海、深圳建立的证券交易所,开场时都是地方行为,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证券治理机构。这里的证券市场能够讲是一个自由听任和不规范的市场。一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规则是由证券交易所制定的,而证券交易所是一个
17、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所以,从监管的角度看,它只要权利保证上市公司本身是存在的,但没有权利去保证上市公司不搞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所以,上市规则事实上对上市公司并无约束力。这就需要政府来提供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体系。二是上市公司到底是如何的情况,投资者是不清楚的。当一个企业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化为一种代号以后,事实上,投资者也并不需要再去了解该符号的实际内涵,由于符号的收益能脱离企业的资本变化,这就为大批投资者提供了自由炒作的空间,符号本身也就具有了价值。但是,对符号的炒作是有限度的,所以最终股票价格就会波动。对投资者和股票价格进行直接控制是不可能的,但假设由此延伸至投资者能够为所欲为,操纵市
18、场,就是监管的问题。监管是一种公共产品,就象警察维持公共秩序一样。所以,规范市场行为自然是政府要管的事情。1991-1993年初,由于证券市场的运行缺乏制度保障,资金大户肆意做市,投资者盲目炒作,股价连续翻倍,造成市场无序,于是,国家正式建立证券治理机构,开场参与监管,在上市公司的选择和控制投机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政府参与证券市场监管并不必然是有效率的。假设管制过度,其效果相当于引进老虎来驱逐狼,使市场陷入另一种无序状态。无奈,我国的证券市场就走入了这一极端。随着治理权限上收,政府的证券治理机构事无巨细地插手证券市场的运行,其一是上市公司的审批制和额度制;其二是直接监管制。在证券交易所挂牌
19、的上市公司,其增长由政府把握,指标由政府分配,审批办法由政府制订,审批经过由政府执行,一句话,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这样做的结果固然解决了上市公司无序增长的问题,但却造成供求不协调,市场剧烈波动,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合伙欺骗投资者等问题。不仅如此,政府监管不是从规则上着手,而是采用无规则的一事一议的处理办法,引导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去寻找监管的漏洞,市场的无序性有增无减。其间以琼民源事件最为典型。这段时期的证券市场是被管制的无序,外表上国家监管,但该管的没管,反而使用了计划经济的办法来管市场,结果是加剧和放大了市场波动。深沪两地的股票指数从1993年上半年达峰值后一泻千里,至1994年6月份两市股指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讨论金融构造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道路-精品文档 2 讨论 金融 构造 调整 证券市场 发展 道路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