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生命教学阐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的生命教学阐述.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语文的生命教学阐述热衷功名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建功立业一直是古代士人评判生命价值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准。意识到人生的短暂,诗人们更是竭力想留下本人存在过的痕迹,以此来超越生死,实现生命价值。可残酷的现实却阻塞了他们的理想,导致人生价值无力证实。清代陈祚明曾论:“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因此他们在苦闷中毫无掩饰地表明对于功名的极度热衷,发出了不同于汉儒隐锋藏迹的异响。“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人生短暂,本人为何要守贫贱?不如捷足先登,占据要位。看似露骨的言论,正是诗人们对生死清醒认识后,迫切希望实现人生价值的真实表
2、白。及时行乐一些士人热衷于追名逐利,另一些人选择了及时行乐来对待如梦人生,超越死亡的威胁。如“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滋(生年不满百)。正如王瑶先生所讲:“由于他们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珍贵。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但(古诗)中反映的及时行乐与颓废衰败的情绪是不同的。它是对生命眷恋又无法挽留、想立功扬名而又不能的情况下的痛苦抉择。及时行乐外表上看来似乎是耽于逸乐,其实恰恰相反,潜藏其下的乃是对人生竭力的追求,是追求不成情况下掩饰内心苦闷的无奈之举。重情寻爱在人生苦短,与功名不就的忧愁中,一些士人寻求现世爱情的圆满,来慰藉
3、孤寂的心灵,为悲凉的人生增添些许亮色。对美妙爱情的追寻是(古诗)中思妇诗共同的主题。而思妇诗的作者多为男性,诗中思妇的相思之情,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凛凛岁云暮),这些实际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爱情不得圆满的苦闷流露。思妇对游子情贞志坚:有人把丈夫的书信一直藏在袖中,表明本人“一心抱区区(孟冬寒气至),有人看到将丈夫寄带来的丝织品做成合欢被,在缝制中融入对丈夫的绵绵相思。“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客从远方来),思妇的情真意切实际反映的是游子对情感的热切渴望,由于他们仕途无望,客寓他乡,只能希翼从爱人那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藉,借甜蜜的爱情暖和他们凄凉的
4、心灵,进而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起源于西方上世纪80年代,近年来在我国逐步兴起的生命教育,其理论以为人的生命观不能自发地构成,即便能够自发构成,也是不系统和不完善的,因此需要后天的教育。而我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一度缺乏认识,而随着科学发展及其带来的物质繁荣也使人们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出现了物质化、平面化、简单化的倾向。这就容易使年轻人对生命缺乏深入认识,极易产生精神追求的冷淡以及生命虚无感,进而引发不良的后果。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命观构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促进其构成正确生命观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生命是文学中永久不变的母题,鉴阅经典正是以审美方式认识人类对终
5、极价值的探求、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因此,浸润着生命意识的语文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怎样利用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生命教育与老师有着密切的关联。老师必须具有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教学的经过中不是单纯地就作品而论作品,而是利用语文是情感性的学科特性,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古诗)为例,由上面分析可见(古诗)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生命观。按一般教学要求,这部分将对(古诗)的思想内容作一般性介绍;但若老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则会使其成为生命观教育的极好素材。如针对诗人们“惜生恶死的生命态度,老师能够引导学生讨论对此观点的看法,并由此让学生阐述本人对生命的理解。老师还
6、可将诗人们身处乱世的境遇、平凡卑微的出身、求仕遭遇的困难等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借以肯定诗人们在逆境中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正面考虑。借诗作中对死亡的看法,老师能够让学生议论各自对死亡的认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避讳与死亡相关的话题。然而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归宿,西方生命教育最初正是从死亡教育开场的。只要正视死亡,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因其不可逆性而尤显珍贵。公开地议论死亡话题,正是正面引导学生正视死亡、珍爱生命的有效途径。生命既然珍贵,该怎样度过有限的生命也是青年学生倍感迷惘的问题。(古诗)的诗人们在汉末乱世中作出了各自的选择,因其时代原因这些生命观多少存在着消极
7、的成分,并且这些生命观与现今社会一些年轻人的人生追求有着惊人的类似,即:过分功利的生命观、放纵无羁的生命观、沉溺情爱的生命观,这难免让青年学生感到困惑和迷失。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们看似消沉的生命观背后,是对功业不就的苦闷,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消沉的反面实际是对理想信念和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在此基础上,再将(古诗)中生命观与现今这几种有代表性的生命观作比拟分析,让学生讨论发现对待理想和生命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借此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去除对于生命或已存在的错误认识,解答他们人生路途中的生命困惑,为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提供积极的导向和助力。以上借(古诗)分析了语文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的严密关联。但利用语文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绝不可能只止于一次课或一部作品,而是要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进行。因此要到达这一目的,就对大学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文学鉴赏功底的基础上,还应把握相应的生命教育理论,培养利用本专业学科特性而有目的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此外恰当的教学语言、灵敏的教学方法、丰富的人生阅历等都是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