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论文-精品文档 (2).docx
《儒家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论文-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论文-精品文档 (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家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论文一、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一)身教示范、典型引导的典范仿效方法儒家十分强调统治者、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臣民和学生的典范。孔子曾经对鲁国大夫季康子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还以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要求统治者带头践行高尚的伦理道德,做被统治者的道德表率,以到达典范示范教化万民的目的。同时,儒家对教育者要求也很高,以为老师的道德人格对引导学生的作用很重要,老师要以身教示范,严格要求本人,做学生的道德楷模。孔子主张“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即对人要忠实守信,不交品德学识
2、不如本人的朋友,假如做错事就要敢于改正。孔子以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讲究做人做事要坦荡、磊落,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孔子正是用本人以身作则的道德言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着他的弟子,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儒家在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身教作用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典型引导在德育教化中的作用,进而到达典范示范的目的。如早在秦汉时期基层政权组织设置的“三老,主要职责就是要做到凡有忠孝节义可为民效法者,都旌表其门,以为倡导。清朝顺治皇帝就曾颁发(上谕)教化民风,规定每月初一、十五民间乡里要在宗族祠堂等地集中宣讲(上谕),并根据其要求在老百姓中开展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对优秀者树立牌坊,修
3、建祠堂,加官进爵等形式发挥典范的示范引导作用,进而到达上行下效,以点带面,构成良好的道德风气,进而维护其统治秩序的目的。(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差异培养方法在道德教育经过的一贯性和持续性问题上,儒家强调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的实际情况,提供既有差异又互相联络的、具有渐进性、层次性的教育目的,并循序渐进地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德育方法。如南宋朱熹把对学生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在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在学习内容上固然不一样,但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经过,“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明其理。“小学要求学生做到“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事、“杂细事宜等五个与道德修养相
4、连的方面。“大学阶段就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作为该阶段的基本教材,并对其重新进行了诠释。3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主张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引导,做到因材施教。如(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分别记载了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同问孔子于孝,孟懿子不明孝道,表现为违犯礼仪;孟武伯不懂孝道,常使父母为其担忧;子游不懂孝道,
5、表现为不能够多关心父母;子夏不懂孝道表现为不能充分尊重父母。孔子针对每个学生对于“孝各不一样的误解而做出不一样的回答,这正是因材施教的详细体现。(三)环境浸透、美育感染的熏陶管理方法儒家以为良好的道德环境,对于人的高尚道德操行的构成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浸透、熏陶作用。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本身的事,又必然与外界环境有关。孔子以为受教育者要择良友而交,择良处而居,“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其意为:人寓居在有仁德的地方是为好,不选择仁德之地为居所,怎么能算是明智呢?因而在道德教育经过中要充分发挥良好的道德环境的作用。重要的德育环境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家庭教育环境是道德教
6、育的基础,良好家风的构成和父母的教育引导非常关键,除了教育孩子要有孝德之外,也是“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启蒙;学校教育环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朱熹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学校教育的关键是要有道德品质特别高尚、教育方法非常有效的老师;在社会教育方面要注重对各阶层的道德宣传,尤其是统治阶层的良好官德的构成,以在全社会构成尊老爱幼、礼让谦虚的社会风气。儒家以为美育是培养塑造理想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之一。孔子讲:“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见艺的重要性。孔子将(诗)与乐列为德育的必修课程,以为完美的德行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即以为完美的人格品德起于(诗),成长
7、于礼,成熟于乐。因而,在德育教育中不能只注重外表的“礼的规范和训练,而忽视内在的人文情感需求和知足。从古代儒学的课程设置次序上看,六艺也被定位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儒者成人之前接受大学教育的前提性培养;对于受教者而言,六艺既是大学阶段课程的基础,又是受教者在社会中立足的技能,能够讲六艺教育终身受用。4(四)学思并重、克己内省的自我修身方法所谓学思并重,就是提倡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二者互相协调补充。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明确反对把“学与“思割裂开来。运用学思并重的方法,能够使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不断提高。“学是继承前人优秀道德
8、成果的必要环节,前人所创造的优秀道德成果,只要通过“学,才能为我所吸收;“思是“学的继续和发展,人们所学到的东西,只要通过“思,才能有新的突破。5因而,只要把握好活学活用这一学思并重的方法,才能做到充分的消化吸收,才能利于推进道德主体进一步做好道德认知和实践。在儒家看来,克己内省是完善高尚道德人格的主要途径。所谓“克己是指从言行上约束、抑制本人的不良思想或欲望,通过不断修养、纠偏的方式符合道德规范。所谓“内省是指从主观上进行思想监督,自我反思,并通过“慎独的方法,使人们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只要抑制本人,才能使本人的言行符合“礼的道德规范。孔子还讲:“内省不
9、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自我反省而问心无愧,就会心安理得,就不会有忧愁和畏惧。孔子还教诲本人的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修养不高的人就要在内心反思,不犯跟他同样的错误。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主张“反求诸己,即对任何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本身查找原因,这样经常自省本人的动机和行为有无过失,就会到达“迁善改正的境界。(五)慎言力行、知行合一的躬行实践方法儒家在道德教育中特别注重受教育者在实践经过中的感悟,突出慎言力行,少讲空话,多做实事。孔子曾讲:“予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把行列为教育弟子的重要科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论文-精品文档 2 儒家 德育 大学生 德育论文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