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建设带动中部崛起的建议 (2).docx
《城市群建设带动中部崛起的建议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群建设带动中部崛起的建议 (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群建设带动中部崛起的建议(兰州商学院学报)2015年第二期一、促进中部崛起的努力获得成效2004年3月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初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动议。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36条政策措施。2009年9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2年8月27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施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上述紧锣密鼓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标志着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重视中部的发展。根据相关规划,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三大基地、一个枢纽,
2、就是建设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当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规划明确提出,要到2015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三基地、一枢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获得新进展,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均超过9%。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政策和中部各省本身的努力,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强化了中部的增长优势。数据表明,自2006年促进中部崛起相关政策施行以来,中部地区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表2)。2000年以后,中部地区在全国地位快速下降的局面得到扭转。自2000年以来,中部经济走出了一个U型变化曲线,2006年能够算作一个转折
3、点,这意味着从2006年以后,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较快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中部各省的工业增加值都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比拟而言,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四省都是全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的省份(见表3)。其中,山西、河南工业增加值占各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到达52%和515%,居于全国第一、第二位,而同年全国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只要385%。在中部各省的工业增长中,先进制造业的表现尤其突出。比方,2012年安徽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2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15%,
4、装备制造业增长18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65%。同年河南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比上年增长18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奉献率为672%。湖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35%,但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2%。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区域布局和发展块状经济。“块状经济、产业集群本是浙江等沿海省份经济增长效率提升的重要窍门,但是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全国其他地方包括中部地区得到应用。比方,河南省依托重点城镇,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这些区域既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平台,也发挥了产业分工产城互动的优势。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
5、011年,在这些集聚区中,95%的集聚区发展框架基本构成,半数左右的集聚区主导产业比拟突出,40%左右的集聚区集群发展态势初步构成。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40%,利用省外资金占全省的比重接近60%。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重视依托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中部地区毗邻沿海的有利区位,在沿海地区各种营商成本上升的经过中加强产业承接,能够把沿海企业的优势与中部地区的优势结合起来。事实上,近年来,沿海省份主要制造业大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下降与中部省份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上升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就是沿海的制造业向中部的转移。在产业转移大
6、潮中,中部一些省份很好地利用了发展机遇,以工业增加值上升幅度最大的安徽表现最为突出。随着安徽设立皖江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示范区内的众多开发区对省外资金的吸引力明显加强。2010年,合肥市、芜湖市吸引的省外资金分别到达11553亿元和9179亿元。整个皖江城市带吸引的省外资金到达4900多亿元,占全省的70%以上。皖江城市群区位条件较好,矿产、水、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优越,本地产业基础较好,配套能力较强,与长三角已经构成明显的产业互补发展格局。由于皖江城市群各个城市明确了产业主导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主要承接重点,这使得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在中部地区表现得加突出抢眼。应该讲,在
7、新的改革背景下,中部地区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机遇,把握好这样的发展机遇,一定有利于中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一,切实深化改革,充分释放中部地区的市场活力和潜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愈加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新时期推进中部地区改革的理论基础。在当代市场经济中,市场的缺乏能够通过政府干涉来弥补,而政府的缺乏能够通过市场来知足,在一个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是互补的,能够最优化地配置经济资源。通常来讲,在竞争性领域更多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基础性和公共性领域更多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结合起来,能够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与潜力。中部地区资源丰富、
8、要素诸多,应该加快发育要素市场,推动要素跨地区、跨部门流动。应该加快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诸多的优势,重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中部地区政府组织经济的作用突出,要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注意简政放权的同时愈加有效地发挥政府干涉市场、抑制市场不合理投机投资行为,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市场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治理。第二,连接两大板块,推进互补型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存在严密的自然与经济联络,这种联络是东北和西部地区难以具有的。中部位于沿海的内侧,与沿海自南向北一直相连。除湖北省以外,中部其余五个省份都至少与一个沿海省份有共同边界;大多数中部省份都在沿海省份的上游地区,“共
9、饮一江水,水资源、水环境和水运输将上下游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络在一起;有诸多的交通干线将中部与沿海连在一起。京广、京九、陇海铁路、诸多跨省高速公路、黄河与长江水道,使商品、要素能够近便地流动与往来。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7%,生产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而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8%,但是生产的粮食只占全国的25%。中部地区的农副产品大量供应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为沿海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促进了沿海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型加工工业的发展。中部地区的上游工业品如矿产品和钢铁、有色金属等类原料工业品,为沿海地区的加工工业提供了支持。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份煤炭的重要用户,安徽、湖北等省份钢铁的重要用户,
10、都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近年来沿海地区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燃料成本等高涨,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应该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招商,鼓励沿海地区的生产厂家到中部地区就近办分厂,将资本向劳动力丰富的区域移动,会提高劳动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部与沿海之间的经济联络应该是市场化的、双向的,通过资本流入和劳动力流出循环,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并获取共同的分工效益。互补型一体化就是要充分利用这种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产业构造上的“关联关系。加强中部地区与沿海的经济合作,要破除中部与沿海之间的经济壁垒,促进两大板块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尽管中部各省之间的经济联络不强,有些省份产业之间还带有一定的
11、竞争性。但是,各省都能够加强与相邻沿海省份的联合,参加涉及沿海发展的省际合作团队。详细地讲,就是要加强山西、河南与京津冀鲁,安徽、江西与长三角,湖北、湖南、江西与泛珠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络。第三,优化产业构造,培育经济竞争力。要通过产业构造调整与升级,促进具有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的产业加快发展,尽快提升中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一是要加强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小麦、稻谷、玉米、茶叶、水产品等粮食和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支持,集中使用好国家支农资金,重点向中部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倾斜,要注意协调好农业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农业产后经济,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12、;二是重视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建设。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都是重要的基础工业产品,在国家当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加强对钢铁、煤电联产、有色金属等具有规模效益和市场影响力的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深度和精度,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加快具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和重要工业城市在汽车、机械等制造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湖北和安徽的汽车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要把握好市场需求与市场定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产业竞争力。中部地区的光电子、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新医药等都有一定基础,应
13、该加大支持力度,解决这些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产业化、科研方面的限制性问题,加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四是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衔接东西、联合南北,交通运输发达,具有互通有无和发展当代物流的良好环境。能够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和当代信息网络,打造物流大通道,积极建设综合性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当代物流基地,把物流业培育成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五是具有古老文化遗存、自然风景特色和历史底蕴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山西、河南都是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古迹、文物集中省份,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南方四省则具有很多天然山水美景,具有开展旅游合作的基础。二、提高中部城镇化水平势在必行居于中间区域的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
14、平其实并不高。2012年,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只要47%,明显低于全国526%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总体上看还是一个农村社会为主体的区域。分省来看(表5),除了湖北省的城镇化水平到达53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的城镇化水平超过50%以外,其余省份的城镇化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都带有人口的农村大城镇小特点,而且人口大省河南、湖南、安徽等省份的城镇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当然,整体上看,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拟平均,与西部和沿海省份相比拟,内部各省之间的相对差距不大。但能够比拟的是,从2000年到2012年,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显示出,中部地区是全国城镇化快速推动的区域(
15、见表6)。分省份看,除了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幅度与全国持平、湖北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幅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余省份城镇化水平提高幅度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安徽、江西几个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的省份城镇化水平提高尤其迅速。也就是讲,中部以往城镇化水平偏低的几个省份的城镇化提升速度更快,这也是中部地区各省间城镇化差距缩小的根本原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无疑与劳动力的转移有关。由于中部地区农村改革进行较早,农民受市场化影响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比拟突出,这一状况能够从2005年各省的相关统计数据看出(见表7)。2005年,中部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基本到达三成以上,最高的江西省到达四成以上。当
16、然,由于口径和;不同,不同部门反映出来的数据还存在一定差异。在表5中,湖北省外出劳动力转移的比重只要2755%,但根据中新社2006年3月28日发表的(2005年末全国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8亿人)的新闻稿看,湖北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高达335%,江西、安徽两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也到达361%和365%。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施行之前,中部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以走向省外尤其是走向沿海为主。比方,在湖南省919万外出劳动力中,到省外的多达674万,占到7334%;在江西省外出打工的650万劳动力中,到省外的人数达541万,占8323%;湖北省在省外务工的劳动力占外出打工总数的743
17、4%;河南省的数据相对较低,但是总数也近684万,占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比重已达45%。这些在省外打工的民工,大多数流向当时外需迅速扩大而劳动力需求比拟旺盛的沿海各省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省份和京津沪等城市。反观中部地区也应看到,中部地区的农村对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大的排挤力。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中部地区各省份的人均耕地和人均山地均较少。除了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外,其余省份都位于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地区平原,主要地形景观为平原和丘陵,长期以来的农耕历史表明这一广大区域的土壤肥沃、土地的滋养功能较强,而且中部平原丘陵区域更易于机械化作业,在机械投入日益增加的当代农业背景下,需要花
18、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相对减少,规模经营的比重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但是人均粮食产量并不很高,山西、湖北的人均粮食产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湖北、湖南三省农村居民人均可出售粮食数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格局,使得中部与东北两地在提供市场粮食和农村耕地规模化经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见表8)。在将来的粮食供给和知足市场需求方面,国家在粮食的区域发展上可能不得不更多依靠东北提供充裕的粮食供给,也不得不更依靠于技术创新推动粮食的内生性增长。无论是哪一种状况,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的“窝工和低产出效率问题都将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中部各省单纯依靠
19、有限的耕地难以实现居民的致富需求,也难以增量化大幅度地提供粮食供给,无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特别有限。只要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在不影响总产出的情况下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就成为中部天经地义的正确选择。三、以城市群发展引领中部崛起综合前人所做的研究,我们以为,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镇,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以一个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为核心,借助于当代交通运输网络和发达的信息网络,推进和发展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镇之间的内在经济与社会联络,共同构成具有一定等级体系和分工构架、集聚与扩散作用能够良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群建设带动中部崛起的建议 2 城市群 建设 带动 中部 崛起 建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