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精品文档 (2).docx
《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精品文档 (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摘要:基于跨学科研究的性质,回首以往教育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整合该领域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共鸣,包括以证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积极整体健康的研究取向,以促进学习为核心的指导学习评价研究体系,以及基于学校和课堂等教育现场的心理健康促进研究与实践。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整体健康;心理健康促进作为一门连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桥梁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学习和教学经过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及其交互作用关系。心理健康问题则是个体发展的一个侧面,详细到学校教育背景下,则主要涉及个体对老师和学生两个角色的良好适应状态,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心理学
2、与教育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穿插融合的产物1,其本质目的则在于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跨学科性质,系统梳理以往教育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从碎片化的研究成果中,整合该领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鸣,以期为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提供研究和应用参考。一、教育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概情况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伊始即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关注。20世纪初,在这门科学的奠基之作(教育心理学)中,桑代克集中讨论了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内容包括特殊儿童的心理缺陷、道德缺陷等,在研究方法上则极为强调客观的准确测量2。之后,在其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及
3、其简编本中,桑代克进一步对心理疲惫等心理卫生问题进行专门阐述,视角更为积极全面,以为“心理卫生的本质是:提高效率靠兴趣,维护健康靠睡眠3。我国学者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我国第一本自编(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即对桑代克等人的著作有所借鉴。起初,国内教育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点除了疲惫、休息睡眠等精神作业等,还包括一些妄想等心理病态和意识障碍4,集中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和老师的心理疲惫等病理取向,对于研究方法则未见专门强调。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教育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愈加多元化。根据我们对2000年来国内外16本教育心理学相关著作统计,如表1所示,21世纪以来教育心理学对
4、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在主题上总体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比重较低,在各种教育心理学研究主题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所占比重约163%,涉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道德发展、群体差异、生态环境和特殊学生,学习中态度与品德的学习、学习障碍和品德不良的矫正,教学中的职业倦怠和老师的心理卫生与健康,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二是以病理取向为主,更多关注存在于各类主题中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三是国内外研究主题略有差异,主要体如今品德学习和老师心理健康两大主题上,国内学者倾向于单独命题,而国外更倾向于将这两点融于教育心理学总体,例如,将道德相关问题统一放入道德发展中来讨论,老师心理健康问题则融会贯穿于各主题中。这一方面应归因
5、于中西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存在差异,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归属于德育范畴之下;另一方面,国外教材更注重老师体验,从学生、学习和教学等方面来解读对老师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各种保护和风险因素及其应对策略,注重老师在期望、归因、决策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作用。对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主题统计,与上述教材中体现病理取向的特点相一致,但逐步呈现出新趋势,这表明教育心理学家看待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视角更为积极、整体化。近二十年来,教育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题涉及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失常与障碍,以及在相关教学经过中老师面临的心理疲惫问题。然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关注的视角
6、开场转向师生的“幸福。根据Dodge等人的观点,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其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挑战与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5,假如我们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来理解教育活动中个体的心理健康,那么,教育活动中的每个个体的心理健康则始终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资源等积极保护因素与失常和压力等消极风险因素的角力中,幸福能够被看作个体资源超越挑战的积极完好状态,而心理障碍则是个体所面临的健康风险大于资源保护时所处的消极问题状态。如表2所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对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保护因素与风险因素的研究,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了解到其中的规律,把握平衡的方法,进而促进教育活动中各主体的积极健康发展。
7、二、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探究:现状、表现及成因分析学习是一百多年来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始终关注的核心6,而指导学习评价的循环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体系7,即从对学习者的教诲到学习的发生,再到对学习发生的认知经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并进一步以评价来优化对学习的指导,循环发展。在本质上,学习是一种因经历发生的改变,促进学习者在这一循环发展经过中发生潜在积极改变,则是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核心。以往学习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者个体差异及其教学的问题、学习经过中的障碍问题及学习评价带来的焦虑、刻板印象威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既包括先天性遗传因素,也包括后天经历环境因素,如个体在认知、
8、元认知、动机和情感等方面的可塑性,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造成的心理问题。身心障碍所造成的个体学习差异最为显著且普遍,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残疾人比例约为全球总人口的10%,我国2006年大陆地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8,而2013年度全国614岁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727%9,而在617岁残疾儿童就读学校类型中,普通小学占596%,普通中学占247%,普通高中占41%,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占23%,其他特殊学校和特教班级占93%。相比之下,20082009年美国具有特殊学习障碍的学生在普通班级中接受教学占40%以上的学生比例为90%,有其他语言、智力、情绪等障碍的
9、学生所占比例在47%92%之间10。存在严重身心障碍的学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对这部分学习者心理健康特点的了解,有助于教育者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由学习者的身心障碍所造成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性障碍,即在发育期间,由生理或心理原因所造成的显著的、长期的发展缓慢,并导致智力、学习、语言和情绪行为等功能受限。国际上对于特定科目中学习心理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中后期,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历史和第二外语等科目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规律,如发展性阅读障碍、深层失读症、失语症、失写症、数学困难等。儿童青少年阶段高发性发展障碍包括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dyslexi
10、a)、发展性计算障碍(developmentaldyscalculia)、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以及孤单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s,ASD)。据统计,我国前三种障碍的学龄儿童患者均有上千万人,而保守估计,我国有孤单症儿童150万人11。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孤单症谱系障碍则是两类有着脑神经基础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前者症状通常出如今十二岁左右,在学习行为上的核心特征是持续性地缺乏专注力,容易分心;后者常起病于婴幼儿时期,包括社会交往障碍和行为活动的刻板重复两大核心症状。学习障碍的学生
11、在学习上的消极外在表现包括低学业成就和学业行为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刻板印象威胁、考试焦虑等。在成因上,认知神经科学如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使教育者及研究者了解到障碍学生在脑构造发育特点,脑激活、脑网络连接异常,发展缺陷与脑功能损伤的关系,以及年龄、性别、障碍程度、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其学习能力的调节作用,为通过教育手段进行障碍干涉和脑功能改善机制等奠定了基础。以发展性阅读障碍为例,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认知功能缺陷,它对学习者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准确的、流畅的单词识别上存在典型的困难,也表现出较差的拼读技能和解码能力。在类型上,主要分为字母和非字母文字类发展性阅读障碍,如汉语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精品文档 2 教育 心理学 心理健康 问题 研究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