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构.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构.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构(农场经济管理杂志)2014年第三期一、制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因素一资金来源狭窄资金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瓶颈,这使得农村保障水平低且发展缓慢。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家庭和农村的集体补助,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根据有关政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养老和医疗两项制度均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国家支持的筹资形式,然而现今较为落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弱化而使其保障功能未能真正落实;对个人缴费困难的农民而需由国家补贴的政策也常因人为因素未必能转接到真正贫困者身上。加上弱势农业产业的风险性特征,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承当社会保障筹资重任能力有限,或由于对社会保
2、险制度认识不清等原因不愿参保。我国农村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千差万别,造成了全国范围内农村社会保障筹资难度大。二管理的分散性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劳动、卫生、民政等部门分别管理着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详细表现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卫生部门会同农村基层组织负责新农合保障工作;民政部门主要负责救灾救济、社会优抚、新农保等业务。农村社会保障的这种分散管理,加上各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决策和运行上经常发生矛盾,监管效率低下。再者,农村保障管理制度存在稳定性和保险关系持续性差的事实:一方面,跨地区流动的参保对象如农民工、在校大学生
3、在户籍地所购新农合出现异地就医情况保险关系因转移障碍大而转移对接困难;另一方面,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工资得不到保证,缴费难以持续,导致保险关系中断。这种管理的分散性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保障的生存发展空间。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一城乡二元非平衡发展的政策需求因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形式的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悬殊。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31。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要“重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
4、障等战略部署和要求,这从国家政策方面为解决城乡社会保障非平衡发展指明了方向。二特殊群体的现实需求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城镇化背景催生出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维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缺不了应有的社会保障。此外还要解决在城乡间大量流动的农民工群体的社保问题,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宏大奉献,但后续生活保障却被市场和社会边缘化。更有农村伤残、孤儿、家庭重大变故者、乞讨漂泊人员、非农产业个体经营者等特殊群体的保障问题至今尚无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解决。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是缓解农村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一种经济措施,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手段。三人口老龄化的理性需求据统
5、计,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60岁以上为2.02亿,约占总人口的14.8%,估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到达3亿,而到2033年将高达4亿,届时农村老龄人数约为老龄人口总数的65%。农村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长期特征。所以,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是社保制度改革必须优先考虑的客观现实,我们需不断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做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决策,坚持把保障老龄人口的基本权益作为根本立足点,真正使农村老龄人口老有所养。三、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一完善立法体系完善的立法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固然获得了一定的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社会保障 体系 建构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