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心的古代文化论文(精品).docx





《基于道心的古代文化论文(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道心的古代文化论文(精品).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道心的古代文化论文一、道心孟子曰:“心之官则思,主张养浩然之气,他开拓出的心性之学,直到宋明理学乃至阳明心学,都在探究怎样使人心合于天心、天道,以到达理想中圣人的精神修养境界。fo家所讲妄心即是充满欲望的人心,也就是缘境而生之心;而真心、真如即是道心、天心,其不落生死,是恒常之性。然而并非有二心,只是一心的迷、悟之别。fo家以为以缘心听法,则其法亦缘;实际上观象即是观心,天地万物之象即人心所现之象。郭象的(庄子注)反复强调无心。所谓无心,就是去除人心强力,顺应自然之理,任其自为,率性而动,把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看作是一个自我调节的和谐的系统,反对用有意的造作去横加干预。郭象的观点也是主张去人
2、心存道心。另外,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关于修养道心的阐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可见,是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之心遮蔽了“道心。(大学纂疏中庸纂疏)讲:“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然而,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之心不可能彻底去除的,只能尽量对其了然于胸并且把握它,时时检省能否以道心做主。“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罢了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
3、形气之私,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其实,艺术家的修养也正是要到达这一境界,才能不致将个体人的外情、滥情等情绪引入进来。这也是道心对艺术影响与作用的契处所在。朱熹主张以“
4、道心纯一为人的精神境界的理想,而道心则与包含人欲的人心相对,表现为纯粹的伦理理性,这种看法已蕴含着以理性净化存在的要求。庄子的“吾丧我是对修炼的最高追求,是人和人之间了无间隔之最高境界,这也正如fo家之去尽尘根,为了克制心源不定,做到“离形去智,做到“身如枯骸,心如死灰,此处不可作词面解,庄子希望的是坐忘一切,而不是置人于死地。范曾先生(王国维和他的审美裁判)一文中也有对天心、道心的描绘:“叔本华的名言:天才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是则赤子者,天也、道也、fo也,这是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亦如本人(庄子显灵记)中之太始,亦一童子也,而其上下天地、通达古今,无物不窥、无理不达,亦与尼采之赤子同为
5、一理想之概念也。这里的“赤子之心、“太始都是指纯粹的“道心,是能上下天地、通达大道的本然心性。刘勰有云:“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亦指道心。无论就中国古代的文学史、艺术史,还是就整个文化历史而言,“文以载道都是一个极重大的命题,纵观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能够讲,文艺始终与“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络。这种联络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文艺,也是构成中国民族文化心态的重要因素。道为第一义,艺为第二义,“文以载道始终是文艺的理想形式。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第一个标榜“文以载道,这个观点是从荀子、刘勰、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发展而来的。荀子将“道看作是客观事
6、物的规律;刘勰在(原道)中明确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尊崇古道,重“道不轻“文;周敦颐在他的(通书文辞)中提出“文所以载道也,强调了“圣人之道,有重道轻文倾向。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文之善恶,视道合离,他的“道不同于理学家脱离实际、空谈心性的“道。清代章学诚在他的(辨似)中总结了文道关系的论争,讲“盖文固所以载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且文亦自有理。提出了文道统一论,文由此可代表艺术文化,道可泛指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道德、理念精神和文化心态。道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内涵,但其本质只要一个,就是宇宙存在运行的大秩序,详细到某个领域则各有详细含义。文以载道之
7、“道既包含了内容上的精神之道,又包含作品形式之道。与中国文化言讲方式相比,西方艺术哲学经常是用一详细称谓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术语内容详细化。法国史学家兼艺术批评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提出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以为这是艺术品产生的规律。实际上他便是应用了道在详细时代详细领域的含义,只是“道在他的表述中被叫作“时代精神,丹纳本义指某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理念。但这种比附理解虽详细但却已经失去了内容的丰富了。再如现象学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的美学思想中,真正能理解、创造和欣赏艺术的人必须能将自我提升到“存在的自我的高度,在这里,它能排除生命的自我与经历性自我的干扰,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道心 古代 文化 论文 精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