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考古学发展综述.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地震考古学发展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考古学发展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震考古学发展综述一、国内地震考古学发展简史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地震考古组在京、津、唐地区开展了历时三年的地震考古工作,并于1984年出版(北京地震考古)4一书。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7年对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了地震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成果5。8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活动断裂)6和(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文集)7两种著作集中展示了此时期地震界所获得的成果,其中部分文章属于地震考古学。1985年召开的全国历史地震科研工作会议提出今后要开展地震考古的研究,对地震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8。陈定国(地震考古研究)一文对地震考古的概念、目的、研究方法以及
2、今后工作的瞻望进行了阐述,为建立地震考古学的学科理论框架做出了奉献9。遗憾的是,八九十年代本是各学科的春天,中国考古学也迎来了本人的黄金时代,但地震考古工作并无明显起色。直到本世纪初,才又出现了若干零星的论文,这主要源于在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前的史前地震和洪水双重灾祸的现象。近年,沈小七、姚大全等人对江淮地区的地震历史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以为历史记录有较多遗漏,应该充分利用地震考古学手段进行古地震事件的识别,以延长地震预测预报地震事件的时序资料提供参考,同时对考古手段在目前古地震、历史地震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瞻望10。姚大全、朔知等人根据安徽考古现场的自然变形遗迹辨别出不
3、少地震遗迹,这些发现对于揭示安徽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变形历史和变形特征,客观评价该区地壳稳定性,探索中东部地区构造活动习性信息提取及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性意义。11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考古学再次遭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地震发生后不久,四川、重庆的文物考古部门就赶赴灾区,一方面查看文物灾情,一方面也开展了地震遗迹方面的考察和记录。2008年7月,安徽省文物局明确指出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把地震考古资料的收集纳入到文物普查的内容中,并与地震局联合开展地震考古课题的研究。这是国内第一次明确指出地震考古资料应在文物普查中予以重视。相关的研究工作也逐步开展。陈剑结合龙门山一带的史前遗址情况讨
4、论了史前时期龙门山地区地震的有关史实,并对开展该区域地震考古提出了一系列设想12。安徽省地震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开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共同进行现场分析,以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液化,变形条带呈现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延伸。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部位在仰韶文化期后曾遭受地震变形作用13。从上面的回首能够看出,我国本质性开展地震考古工作至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即便从上世纪70年代成为一门学科算起也有了约40年历史。在这几十年中,固然在个别时期、个别地区有一些地震考古实践,但就总体而言,仍然显得相当零星。二、对地震考古学理论、方法
5、的探索在进行地震考古实践的同时,国内一些学者对地震考古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初步讨论。齐书勤于1991年提出:“用田野考古的层位学和类型学方法对地震遗迹及其相关的遗址墓葬遗物资料等文化遗存,进行不同地区的分期研究,以建立合适不同区域进行历史地震研究的地震考古学体系,为揭示当代构造运动与地震的关系寻求更多的历史佐证和直接根据主要依靠考古与地震地质方法相结合的地震考古,目前应把重点放在有文献资料可证的历史地震的考古调查与研究方面。14易学发、师亚芹用考古遗址文化层顶面的平均埋深速率对渭河断陷进行了下沉速率分区,进而用文化层的埋深、厚度及其距当代地面的高度,定量地研究了渭河断陷当代(距今3000500
6、0年)地壳垂直差异运动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15。世纪之交,青海民和县喇家灾难遗址的开掘促进了我国地震考古学的发展。开掘者使用了磁探法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多年的探测,结合传统考古勘探已基本摸清整个遗址堆积情况,同时获得了较多的勘探经历,是磁探法在田野考古工作中的一次较为成功的案例16。南京大学在该遗址取样45个,对古地震喷沙磁化率异常现象和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证明了喇家遗址先民曾遭遇地震的灾难事实,同时获得了一些重要数据,为以后开展同类研究积累了经历17。另外,北京大学对遗址中喷砂痕迹和磁化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18。陈定国提出了历史地震研究的六大方法:文字史料研究、文物器皿考古、文物构造物考古、文化层
7、考古、地质地貌讲究、地球物理讲究,这六个方面要经常使用、结合使用,同时还要注意地表树木能否垂直等现象。19其中大多数方法都适用于地震考古工作。总结起来,我国地震考古实践中使用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下面四个方面。1通过古建筑进行历史地震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最多。文物专家对山西南部古建筑的广泛调查研究,通过大量实物资料的收集,准确考订了历史上山西赵城地震和临汾地震两次地震(1303年和1695年)的很多原记载不详的问题,对震中位置和发生时间、余震情况、伤亡情况、毁坏程度等,都有重要改定。专家们在分析山西应县木塔的木构造后以为其具有我国古建筑梁架榫卯构造的抗震优点,表现了多方面的构造优势。罗哲文对河
8、北独乐寺观音阁建筑的抗震性能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可见,我国历代古建筑总结和利用了若干防御地震灾祸的措施,对抗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2通过石刻材料进行地震研究:从1978年至1980年12月,重庆市地震办公室组成历史考古人员对重庆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历史地震考古调查,于1978年4月20日,在南川先锋公社凤咀江上的长安桥,发现记有1854年(清咸丰四年)地震后补修长安桥碑一通,这块地震碑的发现,补充了原有历史地震文献资料及地方志资料的缺乏。同时又为地震烈度的区划提供了新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川东地区1854年的强震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是川东地区罕见的地震碑。21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考古学 发展 综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