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反思-精品文档 (2).docx
《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反思-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反思-精品文档 (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反思摘要:“问题意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问题意识的认知存在种种误解和偏离,表现为“问题意识形式颠倒、取向模糊、主体错位和内容混乱,究其原因则是主体缺乏实践基础、客体的变化性和复杂性、意识关系指向不明以及“意识内容详细性与统一性分裂等。在中国语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吸收中外优秀的认识论思维成果及构建中华特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成正确的“问题意识途径,才能获得正确的“问题,进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提供正确的“问题导向。关键词:问题意识;主体;客体;意识关系“问题意识是
2、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过中,屡次提出要立足于中华特点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强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详细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新的实践。“问题意识是“问题导向的前提,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问题意识,而只关注于“问题和“问题导向,进而将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简单地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新问题+新理论+新政策的形式,容易给人造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感觉。“问题意识
3、与“问题导向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概念。“问题导向即“问题为何或“何为问题,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指出哪些是我们在实践中碰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要求我们为“问题找出解决对策和思路。“问题意识则重心在“意识上,即“何为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何来,关注的是“问题意识是怎样生成的,即如何的“意识才能明确地确定我们所应当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意识是运思“问题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也是“问题生成的思维规定。“问题的发现、捕捉和提出是一个思维经过。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去考虑和“意识各种事物和现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人们的“意识究竟应该指向哪些事物和现象并构成哪些问
4、题,人们的“意识遭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怎样区分和辨别真实的“意识和虚假的“意识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首先给予考虑的。只要从哲学层面对“问题意识本身存在的种种误解和偏离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帮助人们构成正确的“问题观,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正确的“问题导向。一、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中“问题意识存在的误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是指人们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罢了272。意识是人们的感觉、知觉、表象、判定、思想等认识活动(精神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在中国语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中,“问题意识则是特指人的“意识对
5、实践活动中所碰到的事物和现象的考虑和理解,具有对“问题认识、判定和把握上的意义。然而,由于人们对“问题意识这一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对“问题意识构成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意识关系不甚明晰,再加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事物和现象扑朔迷离,因而人们对“问题意识的理解难免存在种种误解或偏离,这些误区大致能够分为下面四种情况:(一)“问题意识形式颠倒“问题意识的形式是指客体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即主体怎样反映客体。主体对客体“怎样反映或“反映形式为何主要取决于主体本身的认识能力。但是,有时候由于主体缺乏实践基础或遭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客体显现程度的影响,主体并非都能对碰到的事物和现象作出正确的
6、认识、判定和反映,这就容易导致“问题意识的形式颠倒。“问题意识的形式颠倒不是指主体“意识到的事物、现象本身发生了颠倒,即不是指主体“意识到的什么详细问题发生了颠倒,而是指这些详细问题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形式出现颠倒和错乱。详细地讲,如把现象问题当本质问题,特殊问题当作普遍问题,道德问题当作需求问题,价值问题当作利益问题,抽象问题当作详细问题等。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往往对扑朔迷离的事物和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考虑,甚至出现“问题意识的形式颠倒。例如,有些人错误地把一些消极的、落后的事物和现象当成社会主流,把生活中碰到的挫折和困难当成社会主要问题,并进而影响到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判定和态度。又
7、如,有些人厌恶和痛恨腐败问题,但却把一部分人的腐败行为看成了普遍性的、无可救药的社会毒瘤,进而对社会发展失去自信心,甚至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方式恶意攻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怀疑;而另一方面,腐败之人却把社会利益当作个人利益,把坐享其成和以权谋私当作本人理所应当的需要和利益而贪得无厌。这些错误的思想都属于对事物和现象的反映形式出现混乱和颠倒。(二)“问题意识取向模糊“问题意识的取向是指主体在反映客体时表现出来的对事物和现象的衡量、推敲和选择的经过。确切地讲,是主体衡量、推敲和选择问题指向和问题本质的经过。“问题意识取向模糊则是指主体在反映客体和“运思问题时表现出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和问题
8、本质不明晰的状态。“问题意识的取向是“问题的指向,“意识取向模糊或者错误就会造成问题指向的不清或问题本质的偏离。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个人和群体面对的客体往往是扑朔迷离、盘根错节。很多事物和现象并非一目了然、一针见血地呈如今人们面前,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有着一个逐步暴露和显现的经过。例如,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被喻为推动中华特点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抉择。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劳永逸。十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用的话讲就是“好改的都已经改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面对
9、各种难题、问题和矛盾,很多人对我们改革事业的阶段性和调试性不明晰、不明确;对怎样继续改、改什么、如何改产生疑惑,对改革的方向、方式、途径、策略、侧重点等多有争议、顾虑重重。这些都是由于对改革的“问题意识取向模糊,对改革问题指向不明和本质不清而造成的。(三)“问题意识主体错位“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映像。由于作为主体的人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因而从不同层次的主体出发去考虑和认识事物和现象,就会出现一个层面和角度的问题。不同的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以及人类主体对于不同的客体的反映和认识各不一样,甚至千差万别。并且在同一群体内部不同的个体主体也会由于各自不同的需求和愿望、利益和价值、理想和目的而对客体的反映
10、出现形态多样化。“问题意识的主体错位就是指主体发生层次上的错位和混淆,即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在考虑和认识事物和现象时互相混淆和错位。十分是当前我国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加速,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随之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由于不同的个体、群体和阶层,十分是由于市场经济利益固化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都会根据本人的需求、利益、价值去考虑和衡量本人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有的个人或群体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进而造成认识和考虑问题时出现主体原则错位,如个体主体片面夸张“小我的利益,把“小我的利益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因而,显而易见,“问题意识的主体错位也会导致对事物和现象的考
11、虑出现偏差和失误。(四)“问题意识内容混乱正如前面提到的,意识内容是指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在各种“关系中意识到的内容。“问题意识内容混乱是指主体在各种“关系中意识到的内容有的抽象化,有的详细化;有的简单化,有的复杂化;有的该是局部的当成整体,有的该是整体的归于局部等,甚至有时把详细的和抽象的、简单的和复杂的、局部的和整体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经过中,有些人“问题意识内容混乱,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在态度上主次不清、因果不明、轻重不分,没有从我们中华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经过中分析、研究和考虑问题,甚至对某些问题争论不休、疑虑重重,不懂得在详细事物中理解统一,
12、也不懂得在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多样性。“问题意识内容混乱往往会出现把某些事物和现象本应该重视的而轻视之,本应该简单化的而复杂化,本应该详细化的而抽象化等,进而造成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的不及时、不到位或不适宜。例如,当前社会上热议的“二孩和“延退政策。尽管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争论从不间断,但不期而遇的政策公布和施行还是让很多人惊愕疑惑和茫然不知所措。从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目的之间的关系来看,人口“红利也好,人口“老龄化也好,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定目的的现实有着重要影响。假如讲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是为了减缓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发展带来的
13、压力,而如今施行的“二孩和“延退政策正是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的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口支撑。因而,无论哪一种政策措施的公布和施行都是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难题和矛盾而言的,而不是简单地根据个人爱好、感情或意愿而制定的。假如对问题认识不全面、不详细或不长远,则会延误或错失问题的处理和破解。二、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中“问题意识误区的原因“问题意识蕴涵着对“问题全面、系统和立体式的“运思经过和理智规定。假如讲“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详细问题,作为以“意识为重心的“问题意识则是“哲学中的问题,即“属于哲学研究范围的问题,“
14、按其性质和问题都不同于科学和现实详细问题的问题,是“真正形而上学的问题1。因而,从哲学层面对以上“问题意识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对于帮助人们构成正确的“问题观特别必要。(一)主体缺乏实践基础“问题意识的形式颠倒主要是主体缺乏实践基础和事实经历造成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意识的生成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必须以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入了实践概念,更在于把实践视为人的根本性存在方式以及理解外部世界的独特方式。马克思指出,“对对象、现实、感性,不应当“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
15、54。正是这种广义上的实践或人类活动构成了人类全部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过。人们在实践性生存中展开与自然、与别人、与社会、与本身无限丰富的思维、情感、精神等活动。因而,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和现象的价值和需求、意义和功能皆由人在以实践活动基础上进行认识、考虑和判定,离开了蕴含着丰富实践经历内容的任何“意识认知形式,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问题意识的形式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赋予实践客体的特定的观念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产生于主客体的互相作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互相区别但又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看,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形式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
16、构成的思维规定。从认识发生论的角度讲,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由人本身的观念所赋予的。“主体通过意识、思维活动而用观念的方式把握事物,创造观念的东西,是社会的人的特有的反映形式。3人们的观念反映形式(认知构造)(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思维形式的统一)构成“问题意识的认知形式。这种认知形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是由人的知性思维赋予客体的范畴(概念)形式。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人们的观念又不是任意的、随性的,而必须以现实实践中的事实经历和材料为根据。康德讲过:“知性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471也就是讲,人们的认知形式(理智范畴)必须在经历性的感性直观的“质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理智抽象,任何脱离经历事
17、实的理智抽象都是毫无意义的。不深化到现实实际之中,不从群众实践的事实经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之中去把握和判定各种社会事物和现象,而是单凭个人的主观臆断或片面性理解,就会造成认知形式偏离事实真相进而造成“问题反映形式上的颠倒。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现象与本质、特殊与普遍、道德与需要、价值与利益等“问题意识形式的颠倒,本质上就是由于缺乏现实中的经历事实而造成的所谓的、随意的“理智直观的错误。这些都讲明了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不全面,出现对价值、需要、道德等概念乱贴“标签、任意幻想和本末倒置的错误。(二)客体的变化性和复杂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经过中,“问题意识的取向模糊多是
18、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下的中华特点社会主义事业这一特殊客体的变化性和复杂性认识所造成的。首先,中华特点社会主义事业这一特殊客体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客体与主体是一对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没有客体,就无所谓主体。在西方近代认识论中,由于主体的人只是片面的思辨主体,不懂得实践之于认识的重要性,客体只是主体任意想象、钳制和宰割的对象。然而,在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之后,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发生了新变化。客体不再是“纯客观性的或某种固定的、不变的存在,而是主体与客体、主观性和客观性互相浸透、互相作用的结果。客体的发展和变化凝结着主体的思维、智力、洞察力等品质属性的浸透和内化。也就是讲
19、,只要进入人的视野、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并被人认识和改造的事物和现象才能成为主体的客体。客体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发展阶段内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总是有着一个逐步显现和循序发展的经过。无论是物质客体还是观念客体,自然客体还是社会客体,十分是像有着曲折而又不断前进的社会发展阶段、复杂而又多变多样的社会关系、多元而又互动并存的社会发展领域、严密而又互相制约的社会构造等这种复杂的社会客体需要在主体的不断的改造和认识中才能逐步地、渐进地把握和完善起来。其次,人们对中华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和反映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进行的全面的创造性活动。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反映并非直观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反思-精品文档 2 马克思主义 创新 发展 反思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