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群众化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化群众化探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态文化群众化探析一、生态文化群众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文化当中,人们的社会生活都浸透着内在的文化机理。文化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已经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推进生态文化群众化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特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生态文化只要被我国广大群众所理解、认同、把握,不断地内化为人们的内在价值取向,外化为行动自觉,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华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1、生态文化群众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生态文化群众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凝聚、创造动力和价值
2、取向。中华特点社会主义文化在全中国的文化领域内占据主流地位,生态文化作为中华特点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生态文化群众化,能够帮助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用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体系武装头脑,使群众树立起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化深化了生态文明的文化内涵,生态文化群众化能够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促进中华特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精神动力。其次,生态文化群众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部分,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生态文化群众化最重要的是塑造了具有生态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由生态自觉的人,这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最重要的因素。而
3、生态文化群众化经过中所构成的生态经济规律,倡导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能够为推动生态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性的、科学性的指导。就政府而言,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根据生态发展规律,用生态文化理念把握全局,既能够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又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一股生态文化理念运用于社会实践的热潮,促进经济发展。就企业而言,企业在生产经过中,根据生态规律,受生态意识的指导,采用新科技,进行节能减排,能够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生态文化群众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精神统领,具有时代的先锋性和理论的容涵性,表征着最先
4、进的文化发展方向。生态文化是中华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表现形式之一,自党的十七大报告初次将“生态文明的提法写进党的报告,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以来,生态文化开场逐步上升到理念的认识高度,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一种新的价值选择和新时期的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化同属社会意识领域,具有内源性和同生性。生态文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生态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倡导的和谐正是需要生态智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文化代表了新时期进步性的文明成果,生态文明作为新的社会形态,也内涵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文明;生态文化所倡导的人与其他生物体公平地、同等地享有
5、权利的理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的价值体现。因而,生态文化群众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态学视角下的理论解释原则,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被群众接受、把握,实现群众化。3、生态文化群众化能够规范并调控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利益主体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性、多变性的现状。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出发,将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体系用通俗的语言和形式由抽象到详细,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把握到被广大群众把握,使其成为广大群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能够规范、引导个体的行为,进而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
6、造性,鼓励人们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特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生态文化内涵地证实,人的生存活动及社会的存在发展必须符合生态环境的自然目的性和本身生存的目的性,人们不能把自然界仅仅当作手段而忽略其目的。然而,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顾环境的毁坏而尽管本身利益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也时常发生,这违犯了生态伦理的基本精神。生态文化在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将古代文化的整体性价值取向与近当代文化的主体性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倡导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二、生态文化群众化途径探索当代大工业对文化的挤压及其对群众接受者的生存压迫,
7、使得他们更多地关注当下生存状态,关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状态。生态文化假如不采取群众化的途径,从群众的接受心理去引导他们树立生态学的思维形式,将使得生态文化愈加不能够被接受和理解甚至遭到排挤。此外,由于生态文化群众化本身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征,这些都要求我国生态文化群众化应该积极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演进途径,才能确保生态文化群众化顺利进行。1、创新传播方式,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途径在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再加上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生态文化群众化假如不能首先从形式上吸引群众、激发群众兴趣的话,会降低被群众感悟的时机,被冠上讲教式理论的帽
8、子,当然也就谈不上被群众所认同了。生态文化群众化要用贴近群众习惯的方式来宣传生态文化,避免群众对传统灌输式的单纯讲教产生腻烦情绪,我们要时刻警觉那种不契合群众生活的空谈式的枯燥讲教。生态文化只要根植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化民成俗,以此来到达“群众化的实际效果。比方,借助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进行宣传,贴近群众文化生活,将生态文化的思想和理念植入于音乐、戏曲、文学或者公益广告等当中,利用这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深化人心。充分重视和运用当代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借鉴群众文化传播运作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群众化传播。2、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的教育,发挥教育的功用生态文化
9、群众化要加强生态文化理论教育,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入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首先,要加强学校教育。将生态文化理念植入到青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中。我们常讲,“儿童是祖国将来的花朵、“教育从娃娃抓起,这种将教化的理念从小植入儿童的启蒙教育中,为生态文化的初识教育提供了借鉴。也许青少年儿童启蒙的时候并不能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但久而久之,随着生态文化的理念根深蒂固在儿童的意识当中,再加上教育环境的影响,也会渐渐构成生态意识。生态文化还应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发挥教育的引导、导向等功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
10、文化理论浸透到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把生态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用生态思维去认识、重视当前现实的生态问题。当然,生态文化群众化不仅要有传统的显性教育,还应该内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间接实现生态文化的灌输,减少学生的排挤和逆反心理。其次,注重家庭教育的培养。将生态文化理念浸透进家规、家训中。家庭是儿童人生的第一个受教育学堂,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使儿童受益一生。假如家长从小就从小事教育本人的孩子,讲卫生,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爱护小动物等等,并将这些内容归纳进家规家训中,那么儿童从小也能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保护动物等生态习惯,树立起生态意识。最后,
11、注重社会教育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有很多非政府绿色环保组织、群体及环保卫士,他们经常通过群体性事件或者个体性事件,运用各种宣传手段,积极宣传环保思想,号召群众学习生态文化,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群发性或者个体性环保事件经常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并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通过社会教育,对于生态文化群众化的推进具有非常好的作用。3、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典范教育的实效性先进典型是思想道德信息的承载体,是社会对其成员提出的道德期望的详细体现。古语有云:见贤则思齐。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源于生活,源于普通群众,他们工作、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事迹真实、可信,讲服力强,感染力强。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典
12、型的引导、示范作用,擅长将真理人格化,是推进生态文化群众化的有效方法。无数的事例证实,先进典型以其突出的工作业绩、高尚的道德形象和宏大的人格魅力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方向标。由于先进典型本身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树立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崇尚典型、典型荣耀的文化气氛,深化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一方面能引导广大群众学习先进典型的模范行为,另一方面也会使群众通过接受先进典型精神的感染、熏陶,激发和强化其生态道德行为动机,让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树立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群众化不仅要培育生态文化建设当中产生的典型模范,还要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经历和先进事迹,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群众,鲜明活泼的人物形象和事迹比单纯讲道
13、理更富有讲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更能引领群众积极践行生态文化的理念,用生态学的思维进行实践活动。4、将生态文化纳入乡规民约当中,发挥教化作用每一个地方尤其是农村,乡规民约的影响对该地居民影响深远,基层民众的生态意识对环境变迁起着重大作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乡规民约注释为“中国基层社会组织中社会成员共同制订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又称乡约。乡规民约是民间为保障并调节本村或本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或为保护某一事物,自发的通过民主商议制定的,乡民共同遵守和认可的,具有较大约束力的制度和规定。它之所以在中国社会广泛生成,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乡规民约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并发挥着法律难以到达的社会调控、制约作用。比方在我国的贵州省,有很多的乡规民约碑,内容涉及环境保护、道德规范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珍贵文化资源。其中保护树木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保护生态环境,各地都制定有保护树木的乡规民约,对违犯者要处以罚款,甚至“送官究治。这也给生态文化群众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其中一部分,生态文明公约的构成能够学习这些乡规民约的构成和制定经过,并逐步纳入乡规民约的内容中去,使得生态文化理念成为公民约定俗成的理念深化人心,促进生态文化群众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