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力作用.docx
《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力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力作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力作用为了明确温度对杀虫剂毒杀作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5个温度梯度(22、25、28、31和34)下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杀作用。结果表明毒死蜱在不同温度下对褐飞虱的毒力变化与噻嗪酮有所不同。处理时间一样时毒死蜱的LC50随温度升高而逐步下降。毒死蜱处理24h、72h、120h时,毒死蜱对褐飞虱的LC50在22下分别的50.15、16.15和15.33mg/L,而在34下分别降低为6.70、4.16和1.92mg/L。在实验的5个温度下,噻嗪酮对褐飞虱的LC50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温度下,噻嗪酮的LC50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没有显著差异。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明
2、确温度对毒死蜱和噻嗪酮的毒力影响状况,对于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褐飞虱;温度;毒死蜱;噻嗪酮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约一半世界人口以水稻为主食(Zhangetal.,2007)。但水稻生产经常遭受虫害的影响。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l(brownplanthopper,BPH)(Hemiptera:Delphacidae),是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主要稻区(程遐年等,2003)。大量褐飞虱能够造成水稻虱烧,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程家安等,2008;Chengetal.,2009)。褐飞虱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属于次要害虫,仅在少部
3、分稻区发生,后来随着以高产品种及农药肥料使用为特征的绿色革命施行以来,褐飞虱的猖獗成为水稻生产上面临的重大问题(程遐年等,2003;Bottrell和Schoenly,2012)。褐飞虱的频繁爆发给我国水稻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年发生面积到达1320百万ha,约占水稻生产面积的一半,2005年由褐飞虱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高达1.88百万ha(程遐年等,2003;郭荣和赵中华,2006;翟保安然平静程家安,2006)。温度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温度变化不仅能够改变作物的生理特性,还能够影响害虫的相关特性甚至种群的爆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
4、nelonClimateChange,IPCC)第4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近期100年(19062005)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约0.7,而2001年第3次评估报告显示的100年(19012000)只上升了0.6(IPCC,2007)。浙江省年平均气温升高速率为0.117/10a,且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岱山、普陀和武义除外)温度呈升高趋势,极端最高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跟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样,除衢州、金华和丽水西部地区以外其他地区超过35的天数均为增加趋势,最低温度低于0的天数全省都为下降趋势(杨诗芳和毛裕定,2008;唐国利等,2009)。随着以温度变化为代表的气候变化的呈现,在新形势下的害虫
5、防治也面临新的调整。2005年吡虫啉禁用后,毒死蜱和噻嗪酮成为近几年田间防治褐飞虱的重要药剂,在控制褐飞虱种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了明确温度变化下两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毒杀作用,本文测定了5个温度(22、25、28、31和34),分别测定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力作用,以期为温度变化下怎样调整合理用药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褐飞虱种群2009年采自杭州市郊区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试验田,在室内用感虫水稻品种TN1连续饲养,未接触任何农药。试验中所用水稻品种为台中在来1号(TaichungNative1,TN1),是感褐飞虱品种,种子由国际水稻研究所(II)提供。试验中所用
6、药剂为40%毒死蜱乳油(chlorpyrifos)和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buprofezin),分别由浙江省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天一农业有限公司提供。1.2方法分别测定毒死蜱和噻嗪酮在5个温度(22、25、28、31、34)条件下对褐飞虱的毒力。根据预备实验,不同处理条件下,每种农药分别配制67个不同浓度的溶液,以清水作为对照,如34条件下毒死蜱浓度为32mg/L、16mg/L、8mg/L、4mg/L、2mg/L、1mg/L和0.5mg/L;34条件下噻嗪酮浓度设置为4mg/L、2mg/L、1mg/L、0.5mg/L、0.25mg/L、0.125mg/L和0.0625mg/L。将强健
7、无虫的45日龄的单株TN1水稻苗剪去上部叶片,留下部的茎叶(含少量根系)约1618cm。将剪好的稻苗用清水冲洗干净,室内晾干后,将配好的药液分别均匀喷在稻茎上,喷完后至于背阴处晾干。待稻株晾干后,将稻苗放入已经加了1.5cm深的木村B营养液的试管(直径3cm、长20.5cm)中,每个试管中放入两根稻茎,用脱脂棉塞住管口。将3龄褐飞虱若虫接入已有稻苗的试管中,每管20头,每个浓度5次重复,然后将试管分别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饲养。毒死蜱处理后24h、72h、120h和噻嗪酮处理后72h、120h、168h检查各处理虫的存活情况,记录存活虫数。其他饲养条件为光照周期12L12D,相对湿度70%80%。
8、1.3数据分析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3和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所有数据,百分比数据统计前进行反正弦转换。用回归分析中Probit模块(概率单位回归)、方差分析(ANOVA)、Tukeys多重比拟等方法分析相应的数据。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温度下毒死蜱对褐飞虱的毒力在22,25,28,31和34下测定了毒死蜱对褐飞虱的毒力,结果见表1。毒死蜱处理24、72、120h时,毒死蜱对褐飞虱的LC50在22下分别的50.15、16.15和15.33mg/L,而在34下分别降低为6.70、4.16和1.92mg/L。处理时间一样时,毒死蜱的LC50随温度升高而逐步下降,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毒死 噻嗪酮 褐飞虱 毒力 作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