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树根腐病的研究进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针叶树根腐病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叶树根腐病的研究进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针叶树根腐病的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杂志)2014年第七期1大伏革菌介绍大伏革菌从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原毛平革菌科Phanerochaetaceae,是一种常见的木材腐朽菌。在自然环境中,大伏革菌子实体通常生长在树桩和倒木上,其生长对湿度的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被侵染树桩在1年后开场出现子实体,3-4年后子实体成熟22。成熟的子实体开场产生担孢子,担孢子是侵染树木的主要形态,它能够被广泛的传播,在距离产孢中心250m远的地方均有担孢子出现。担孢子大多在晚上释放,影响其构成速率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和空气湿度等。另
2、外,大伏革菌经过菌丝断裂经过能够产生无性孢子,无性孢子可以以侵染树桩,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无性孢子传播方式的研究较少。大伏革菌菌株有同核体和异核体之分,同核体是指在菌丝体中细胞核的基因型一样,它是由基因型一样的菌丝融合而成;异核体是指带有不同遗传性状的两个单倍体菌丝互相融合,导致菌丝体中并存有两种或以上不同遗传型的核。大伏革菌同核体和异核体菌株之间在形态上无明显区别,但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异,十分是在防治病原菌方面,同核体菌株的孢子产量比异核体菌株大得多,但只能在室内实验室条件下防治异担子菌,其生长速率和防治效率均比异核体菌株小,在林地中易退化23,24,故在防治异担子菌中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因而,目
3、前无论进行室内研究还是生产商业制剂均采用异核体菌株。2大伏革菌防病历史及商业化菌剂发展1950年,英国人Rishbeth20首先提出用大伏革菌防治异担子菌,大伏革菌能够像异担子菌一样侵染树木活组织,通过优先占领生态位来控制异担子菌在该树桩上的生长,其侵染经过不依靠其他微生物的辅助作用。大伏革菌在自然状态下侵染松树的概率很高,这样能够保护松树免受异担子菌侵染。在英国,大伏革菌侵染树桩概率和侵染面积均比异担子菌高,但两者侵染树桩的季节不一样,大伏革菌孢子对于枯燥的环境更敏感,在暖和且极其枯燥的情况下,大伏革菌产孢率降低,与异担子菌间竞争减弱,导致异担子菌大范围侵染树桩。在芬兰,大伏革菌和异担子菌孢
4、子出现的时间大致一样,在5月末到8月末大伏革菌孢子出现概率最大,此时能够显著降低异担子菌的侵染率。Meredith25通过试验证实,大伏革菌孢子即便比异担子菌孢子沉降低,可以以降低异担子菌侵染面积。最初应用大伏革菌作为生防剂时,在接种量和应用剂型方面还难以把握。1963年,Rishbeth22制作了片状的生防剂,用以溶解稀释后喷洒于伐桩外表。试验得出在20条件下,溶解稀释后的孢子悬浮液在48h后孢子活力没有显著降低,但实际应用中建议现用现配。此剂型主要缺点是在森林中使用时至少要提早1h水化,实际经常需要通宵浸泡。1968年,Rishbeth优化了生防剂型,以乳化油替代了片剂应用于森林中9,但乳
5、化油较易污染,很难维持无菌状态。1970年,产品被重新包装,新的包装形式是将孢子悬浮液混合于蔗糖溶液中,将此混合物密封于聚氯乙烯小袋中,此商品克制了过去出现的问题,且保存时间长。因而,英国人将该混合物发展为商业化菌剂,商品注册名为“PGS26。PGS只能施用于松树上,在4条件下保存7个月。此后,多个国家如保加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和波兰等将此商品应用于林地进行野外防治,获得了较好效果。与此同时,各国科学家们都在研究合适本人国家的生物防治菌剂。1970年,波兰商业化的生防菌剂产生,注册名为“IBL。此商品是将大伏革菌的孢子和菌丝接种于灭菌后的山毛榉木屑中,将此混合物放于聚乙烯的小袋中,可
6、应用于松树和云杉上,在枯燥低温环境下可存放1年。1991年,芬兰科学家从云杉树桩上分离得到一株异核体大伏革菌,将其做成可湿性粉剂,混合硅胶后,密闭封存在箔衬袋中,此商品注册名为“Rotstop,其可应用于松树和云杉上,在零下18条件下可存放18个月;8下存放1年;室温下可存放1星期。但打开包装后必须在24h内使用26。与此同时,美国也生产了大伏革菌商品化制剂,但是未获得认可。在Fennos-candia地区,每年有62000hm2的欧洲云杉使用大伏革菌来防治异担子菌;在整个欧洲,每年有超过20万棵树木使用此方法来进行根腐病的防治27,28。中国对针叶树干基腐朽病的防治研究较少。作者于2012年
7、在中国东北林区及云南省广泛采集和分离野生大伏革菌,并且通过室内培养基及木桩实验,比照了我国的和国外引进的野生大伏革菌对中国小孔异担子菌的防治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大伏革菌防治小孔异担子菌的效率较国外大伏革菌差。3大伏革菌防病机制早期研究表明,大伏革菌抗异担子菌的机制可能有3种:菌丝干预、营养竞争和诱导寄主抗性。3.1菌丝干预菌丝干预是在真菌竞争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伏革菌能够引起异担子菌菌丝构造及功能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异担子菌死亡。它们之间的菌丝干预形式和Ascoboluscrenulatus与Coprinusheptemerus之间干预形式类似,即在两者接触区域,质膜内陷,构成超大的
8、质膜囊泡,细胞里的内含物通过此囊泡外泄,细胞逐步瓦解、死亡,而且在两者接触区域无可见的线粒体,连结线粒体的电子致密物质沉积29,30。Mgbeahuruike等31在2013年指出,大伏革菌培养经过中分泌的微小粒子能够抑制异担子菌早期葡萄糖代谢经过的关键酶表达。同时,由于大伏革菌的干预作用,两种菌丝交互作用中异担子菌编码信号转导经过中的关键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使其竞争力减弱。3.2营养竞争大伏革菌作为营养竞争者,通常和病原菌之间竞争碳、氮和铁等营养元素,进而限制其增长,营养竞争的关键在于其能够快速的在树桩上定殖,占领更多的生态位,致使异担子菌不能够继续侵染树桩。Krik和Rennerfel
9、t32在1957年证明大伏革菌比异担子菌能更快的侵染树桩,也能在已被病原菌侵染的树桩上代替异担子菌。这和大伏革菌胞外酶的分泌有必然联络,由于大伏革菌作为一种常见的木材腐朽菌,能够产生很多胞外酶,这些酶能够降解木材组织,利用降解产物来知足本身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同时到达定殖于树木上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不同大伏革菌菌株产生某种酶的酶活性不一样,酶活越高,定殖树木的速率就越大,生物防治的潜能也就越大。大伏革菌产生的胞外酶有:脱氢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漆酶和通用过氧化物酶等。Anna等33在2008年指出,大伏革菌产生的漆酶较少,过氧物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脱氢酶含量高。漆酶主要介入木质素氧化和杀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叶 树根 研究进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