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精品).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山水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水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一、环境退化与文化衰败:高原问题的本质近50年来的观察表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处于持续全面退化之中:例如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湖泊湿地萎缩、生物资源减少1。为此国家近年来在高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目前西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青海省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38%。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地区面积广大。模拟东部地区建立小块保护区显然意义不大,但是建立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对占高原三分之二的生态脆弱地区施行严格保护,又与全局性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施行相冲突。在赶超发展的大战略下,自然保护不
2、得不面临自相矛盾的选择:作为自然保护区应该施行环境保护措施,作为发展区则必须按主流发展观施行大投资、大开发、大建设。处于目前这样的窘境,自20世纪90年代已经施行的自然保护区显然还是没有寻找到适宜的解决途径,而在自然保护区内人类经济活动频率越来越频繁。自然保护区面积广大,横跨居民生存区,自然保护区与旅游风景区、地方行政县市乡镇居民区及生产开发区互相重叠,界线不清,实际上并没有发挥保护作用。有的自然保护区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成为旅游风景区与畜牧农耕区;保护区内开发地下和地面资源的工程及交通线路处处可见2。高原自然保护区内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中央政府加大了对青
3、藏高原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成效宏大。宗教寺院、历史文化名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保护。但是由政府主导的环境和文化保护工程在施行中暴露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问题,即将高原民族传统文化与高原生态环境保护视为互不相干甚至是对立,以为环保与文化保护看成是政府的主体行为,当地民众只起辅助作用;而且以为当地文化陈旧,观念落后,是当代化的障碍。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主张施行“文化替代战略:在自然保护区植入利益至上的商业文明,然后以此改造少数民族落后过时的文化,以取代传统生计方式与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环保与文化问题固然是两个领域的不同问题,但是却具有共同性:经济赶超和文化替代战略的施行导致了民族文
4、化的衰败;民族文化的衰败加速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经济、文化与环境是一个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整体。怎样处理跨越式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这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在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文化遗产保护中都存在对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尊重,缺乏对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尊重的问题,因此对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战略认识不明确,落实不到位。二、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总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的要求。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为纲,通过顶层设计和局部突破,完善和创新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制度体系。在少数民族
5、地区,这种制度机制的“顶层设计必须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框架,以保障各民族民众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民生保障的权利为出发点,推进青藏高原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有序、健康向前。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是一项统一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一,高原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都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共同构成整体运行形式。所以文化景观、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视为统一整体来进行整体保护。其二,民族文化传承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继承和发扬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精神,例如主张保护自然,爱惜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团结、宽容、谦虚、忍让、博爱
6、的价值观;奉行节约、俭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等等。应该成为保护、建设高原生态环境的强有力因素3。为了保证上述目的任务的施行,必须有相应的措施。1发展战略选择:明确“生态立省(区)的战略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定位是: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文明的基础,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放在西藏发展的突出位置,根据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民生,促
7、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西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这里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将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种认识对青藏高原的发展非常重要。它表明我国政府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传承高原民族文化的信念。因而,生态文明建设是高原发展的首要任务。高原各个省、自治区应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省之本、核心战略。2制度法律建设:依靠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高原各民族民众的民主自治权利,为民众自主保护生存环境和民族文化提供了广
8、阔的空间。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就是一切从藏区实际出发,尊重高原自然环境,尊重当地民众生活方式。将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以及民生保障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将民众基本生存保障和幸福感受放在第一位,而尽量减少急功近利、毁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政绩工程。要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详细的自治区和自治州自治条例,通过详细法律程序保障各民族民众介入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权利。3经历借鉴:国际自然文化保护区建设的实践从世界自然保护区的理论论证看,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是一体性的工程。自然保护区本身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保护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合为一体,是统一的整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水 环境保护 民族文化 传承 精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