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基础的文学欣赏论文(精品推荐).docx
《理论基础的文学欣赏论文(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基础的文学欣赏论文(精品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理论基础的文学欣赏论文科学及其科学化在中国有一个漫长的构成经过,总体上来讲,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五四之后,不仅科学知识体系在中国建立了起来,更重要的是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方式也在中国确立了下来,社会、思想、文化各领域的一切都科学化了,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现象除非不可言讲而不言讲,只要能够言讲就能够进行科学的言讲,包括概念、判定、推理、归纳、演绎、分析、论据等一整套严密的“程式,科学成为一种“主义、“信仰,成为意识和思维。与之相对应的是,“五四之后,伴随着科学主义在中国确实立,以理性主义作为深层基础的“懂便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的基本方式。其详细的表现则是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能够进
2、行内容与形式、主题思想、意义、价值、体裁、形象或者意象、构造、叙事、审美特色、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细节等方面的分析和解剖,文学成了研究的对象,人们就像物理和化学研究物质等自然现象一样研究文学,文学中的思想和情感变成了能够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近于物质的客观存在。表如今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形则是,所有的文章都是根据一种形式来解读和欣赏,即介绍“写作背景、归纳“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总结“写作特色。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来讲,只要把这四个问题搞清楚了,便基本上把这篇文章读“懂了,于是,对学生来讲是完成了学习任务,对教师来讲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反之,就是没有读“懂,就是学习的失败和教学的失败。中国古代文论中
3、有“解诗与“品诗之讲,涉及到文学作品欣赏中的理解和感受等根本性问题,也因此涉及到“懂与“不懂的现象,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不用“懂这个范畴来对这些现象进行言讲。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方式无疑是多种多样的,十分是针对不同的文体,其欣赏方式存在着宏大的差异,但从总体上讲,中国古代文学欣赏是整体性的,是体悟式的。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包括文学批评,从来不把文学作品分解成诸如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反映与表现、继承与革新等二元对立范畴,中国古代也讲“文与“质、“理与“趣、“意与“象、“风与“骨、“道与“气、“形与“神等,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和有所侧重,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有时又能够合并成一个概念,比方
4、“意象、“风骨、“理趣等。其实,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概念或术语都能够进行分合组织,比方“情景、“兴象、“虚静、“衬托、“气味、“虚实、“气韵等,都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使用,可以以拆开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使用。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这些术语或概念在意义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拟模糊,使用可以以是意会的,因此概念在意义交汇时可能会重复,所以,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并不像西方学术概念那样构成严密的体系并具有严格的分工和各司其职。与这种文学批评和言讲方式类似,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也是这样,总体上是主观、模糊、随意,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在阅读的感受上大相径庭,有的人可能注重“理,有的人可能注
5、重“情,还有的人注重“气、“韵、“味、“形、“神等,但从来没有读者把一部作品的“气、“韵、“味、“形、“神、“情、“理等分解开来,事实上也根本不可能作这样的分解。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固然由于个人兴趣、喜好以及修养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的读者有不同侧重和追求,但作品在读者那里从来都是整体性的,这一点是共同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不是论证式、分析式的,亦即不是理论形态的。它可以以有结论,但结论不是考虑的结果,而是一种感悟,它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也无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同样也不可能作所谓的严密论证,由于中国古代本来就没有这样一套理论的、逻辑的论证体系和机制,也没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同时,关于文学
6、作品的结论也不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包括文学批评也会得出一些简单的诸如好坏、品级、风格特征的基本定位或定性结论,但这种结论于文学本体来讲,并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不会在欣赏层面上影响后人或别人。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从根本上是体悟性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独立于人与现实之外的客观存在,不是文学的固有属性,而是文学与人的关系的生成,或者讲,文学的价值和审美意义不是自足的。中国古代人读文学作品,一方面是品文学作品,但更重要的是由作品而人生、而社会,即作品能否丰富人的情感,激发人的情感,能否加深读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感受与体验,能否对生活有积极的意义,能否能够改善人生。也就是讲,中国古代
7、文学欣赏更重视文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但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之后,中国文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能够称之为“转型,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也发生了当代转型。其基本方式就是“懂,即理解和明白,表现为逻辑性、可操作性、客观性和规律性等,最后的结果便是大家的阅读经历大致一样,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看法大致一样,当然,更深层的则是大家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上的大致一样。所以,“懂能够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基本形式,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对文学欣赏的一种言讲方式,其深层的背景或思想基础就是理性和科学。二在中国,理性和科学作为精神活动的基石、作为信念、作为主流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是五
8、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事,更准确地讲,理性和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结果就是确立了科学观和理性观,“非理性也是中国当代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但“非理性不是源于中国古代,而是来自西方,“理性和“非理性是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但二者并不是平等的。“非理性作为“理性的另一“元,实际上是理性的衍生物,本质上属于理性的范畴。理性和科学构成了中国当代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基础,也建构了中国当代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基本类型,正是在理性和科学成为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后,中国当代文化和社会形式才从根本上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化及社会形式。中国当代社会的一切方面都与此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
9、军事、教育等无不在深层上以科学和理性作为根基。文学和文学理论也是这样。胡适在文学理论领域最重要的建树是其提出的“文学改进主张,“八条主张实际上能够用一句话概括:“有什么话,讲什么话;话怎么讲,就怎么讲。胡适的这个主张是建立在对传统主义文学判定的基础上的,他以为中国古代有三大弊端:“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而呻。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有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言之有物,这实际上是以一种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文学。陈独秀的文学理论更是这样,陈独秀在“五四时的最大奉献在于其以一种决绝的态度提倡科学和民主,并最终使科学及其精神在中国获得完全的胜利。在著名的(敬告青年)一文中,他提倡“科学的而非
10、想象的,他对“科学和“想象的解释是:“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想象者何?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不能够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者也。中国古代大体是“想象的,最典型的就是“气之讲,“其讲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陈独秀以为,西方发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科学之兴,所以,“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他的态度更为坚定:“西洋人由于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
11、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如今认定只要这两位先生,能够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由于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把这种科学和理性运用到文学上,就是“文学革命论:“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腐的晦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三大主义归结起来,其实就是要求文学像科学一样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深受这样一种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看到,“五四之后的文学理论文章不再是简单的、叙述的、感想的、“讲理的,中国古代的所
12、谓“讲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讲“人之常情。在文体上,中国古代文论具有“散文化的趋向,这里所谓“散文化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而是文体意义上的,如书信、作品序跋、诗话、小讲点评、边缘化的史传,等等。但对于文学理论来讲,这些都是附属性的文体。中国古代文论一直到近代裘廷梁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梁启超的(论小讲与群治之关系)、鲁迅的(摩罗诗力讲)等文章的出现,才开场了本体的文学理论文体。而且,中国古代文论文章篇幅多不长,而理论论证更有限,多是一些观点,且多是感想式的观点,缺乏应有的理论和事实的证据。提出观点是非常容易的,但对于学术来讲,重要的不在于提出了什么观点,而在于怎样论证观点和观点论证的有效性。中国
13、古代文论并不是不想写厚重的文章,而是由于缺乏理性的逻辑分析和归纳论证,因此文章根本写不厚重。而中国当代文论则不同,文章有观点,有事实根据,有逻辑分析,体现为纯粹的理论方式。这显然是受西方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影响的结果。我们当然可以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思想复杂的结果,但理性和科学正是造成中国当代思想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够讲,科学和理性的输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当代思想形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形式。在西方,理性精神在古希腊时期就确定了。“早在古希腊,人已被看作是理性的动物,人能认识和主宰世界的理性精神被看作人之为人、人高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文艺复兴之后,中世纪人对神的依附、盲从、迷信被人
14、对本身理性的发现和肯定所替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不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科学的地位,而且也无限加强了人对本身理性的自信心,用理性原则来建立一个新世界成为17、18世纪西方先进思想家的共同理想。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在那个时代,人本主义与科学或理性主义完全一致,理性原则能够讲正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尺度。文学和文学理论也是这样。19世纪之前的西方文学本质观一直是以“模拟讲为主流,现实主义文学一直是西方文学的传统,伴随着科学和理性在19世纪到达高峰,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也到达高峰,成为主流的文学。现实主义强调反映、再现、典型、客观、写实,强调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论基础 文学 欣赏 论文 精品 推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