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安般守意经》白话佛经.doc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白话佛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说大安般守意经》白话佛经.doc(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白话文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一家一本佛经计划-大安般守意经 1卷上译文佛在越祇国,舍羁瘦国。另有一说,此国名遮匿迦罗。那时佛在坐禅,行安般守意九十天,佛即获得。佛之所以独坐九十天,是在思惟筹量如何度脱十方人及蜎飞蠕动等一切生类。佛然后说,我行安般守意九十天,在于通过安般守意获取自在的慈爱万有的意念,由此再行安般守意,将所得的慈念,运用于一切意念。原典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1)后汉三藏安世高译。(2)佛在越祇国(3),舍羁瘦国(4)。亦说一名遮匿迦罗国。时佛坐行安般守意(5)九十日,佛得(6)。佛复独坐九十日者,思惟校计(7),欲度脱十方人(8)及蜎飞蠕动之类(9)。复言:我行安般守
2、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10),还行安般守意,以复取意行念也。注释(1)卷上的底本为金藏广胜寺本,即赵城藏。(2)译者,资、普作后汉沙门安世高译;碛、南、径、清作后汉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丽作后漠安息三藏安 世高译。(3)越祇国:或为月氏国的佛典古译。本经出时,可能在月氏的极盛期间。译者是安息人,月氏势力曾进入安息领域,同时占领此印度地区。(4)舍羁瘦国:或为舍卫国的古译。增一阿含卷七称,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5)安般守意:是安那般那守意的略称。安那般那为梵文Anapana的音译,意译入出息,即呼吸。安那略作安,指入息(吸),般那略作般,指 出息(呼)。守意指控制思惟意念活动
3、,与后来译为念的含义相近。所以安般守意就是念安般、持息念、数息观等的古译,是在中国传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禅法之一。(6)佛得,资、丽无。(7)思惟校计:思惟,即思考;校计,计较筹算,指缜密细致的思考。(8)人,资、碛、普、南、径、清无,不从。(9)蜎飞蠕动之类:蜎飞蠕动,原出道家典籍,指飞虫蛆蛹等弱小动物。此处泛指除人之外的一切有情生类。(10)慈念意:此处念即是意,或慈念之意。慈念众生、仁爱万有,是慈悲喜舍所谓四无量心之首。译文安,指身;般,指息;守意,指道。守的意思是禁,也称作不犯戒。禁也有护的意思;护指普遍护持一切言行,不要犯戒。由守所护意,就是令意安息,也就是从事于道安,指生;般,指
4、灭;意,指生灭的因缘条件;守,指从事于道。安,指数息;般,指相随;守意为止。安,指专念于道;般,指解除烦恼诸结;守意,指不堕于罪行。安,指避免犯罪;般,指不入罪行;守意即是从事于道。安,指心理安定;般,指莫使心理动摇;守意,是令意念不扰乱。安般守意的意思,就是驾驭自己的意念,直到获得涅槃。安,指有;般,指无。意念有不能得道,意念无不能得道。既不念有,也不念无,才是相应于空的禅定,意随顺于道运行。所谓有,指世界万物;所谓无,指心理安定宁静,也就是空。安,指人生本原;般,指无处所;行道的人知人生本无所从来,也知人灭无处所。这就是守意。安,指清;般,指净;守,指无;意,指为;数息守意即是清净无为。所
5、谓无,意思是活;所谓为,意思是生;不再得苦,所以叫做活生。安,指未起;般,指起毕;如果意未生起,便是守意;如果意已起毕,便是守意;如果意生起任其走动,是不守意,应当回来再守。所以佛说为安般守意。安,为领受色、受、想、行、识等五阴;般,为除灭五阴;守意指觉知受灭五阴的因缘,不随顺身、口、意的活动。所谓守意,无所执着为守意,有所执着不是守意。为什么?因为意起即灭,意不再起为道,此即是守意。守意在于不令意生起。以生为因有死,乃是不守意,所以莫令意死;有死因为有生,所以意也不死,此即为道。原典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
6、,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也。安为数(1),般为相随(2),守意为止(3)也。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意为不堕罪也。安为避罪,般为不入罪,守意为道也。安为定,般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4)无为(5)也。安为有,般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意随道行。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6),亦为空也。安为本因缘,般为无处所。道人知本无所从来,亦知灭无处所,是为守意也。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无者谓活,为者谓生;不复得苦,故为活也。安为未,般为起,已未起,便为守意;若已意起(7),便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为不守,当还(8
7、)。故佛说安般守意也。安为受五阴(9),般为除五阴,守意为觉因缘,不随身口意也。守意者(10),无所著为守意;有所著不为守意。何以故?意起复灭故,意不复起为道,是为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为道也。注释(1)数:安般禅的第一步,全称数息,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此名守意着息。由此获得数定,由专注于数而得定。(2)相随:安般禅的第二步,令意念随从自己的呼吸运转。所谓转念着随,正有二意。(3)止:安般禅的第三步,令意念唯一地专注于自己的鼻头。(4)至得,底本作至德,诸本作至得,据诸本改。(5)无为:借用道家术语,泛指一切无生灭现象,包括佛教所说的真如、法
8、性以及菩提、涅槃等。此处特指涅槃言。(6)疑:读ni,止、息、安、定等义。此处指一种心理非常宁静的状态。(7)便为守意;若已意起,资、碛、普、南、径、清无.(8)当还,诸本作当为,不从。(9)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五类物理和心理现象。佛教以为,众生是五阴的和合,由于感受五阴之报,始有人生。(10)守意者,底本作安守意,诸本作守意者,据诸本改。 译文安般守意有十慧,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以及苦、集、灭、道等四谛。由此十慧成就安般守意。意思是说,要结合修行三十七品经才能成功。守意譬如灯火,有两种功能:一是坏灭黑暗,二是现显光明;守意的功能,一是坏灭痴闇,二是现显明智。所谓守意,意从种种因
9、缘条件生起;应当把这些因缘条件作为观察的对象而不执着,此即是守意。守意有三种人:一种是坚守不乱,令意不得生起;第二种是,一旦生起,应当立即灭伏;第三种是,已经起意行事,应当转向忏悔,决心亿万劫下再这样做。守与意的含义各不相同。护持十方,面对一切、觉知一切而不犯戒,此乃是守:觉知十方一切本性空寂无为,此乃是意。合此二种差异,是守意。守意中有四种乐:一是了知道理之纲要为乐;二是了知佛所说法为乐:三是了知专注于一境为乐;四是了知行禅的恰当程度为乐。此乃是四乐。佛法为行,得以成就为道。(所以行道的意思,就是获得佛法;或者说,得法即是行道。)守意有六事,所谓数、随、止、观、还、净。此六事有内有外,数、随
10、、止为外;观、还、净为内,都是为了随顺于道。为什么?因为念与息相随追,为止、观、还、净创造条件,为的是训练意志,令意亲近于道。如果离开此六事,便是随逐世间。数息,为的是遮止意的躁乱;相随,为的是聚敛意于专注;止,是令意定住于一境;观,为的是脱离世间意识的支配;还,为了回转唯一的道意;净,为的是坚守道意不动摇。因为人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意念活动,所以才修行此等六事。为什么数息?因为意念躁乱。为什么不得?因为尚下认识。为什么不得禅定?因为没有抛弃积习,为证得寂灭而行道。数息,譬如是土地;相随,譬喻是犁;止,譬如是轭;则观是种;还是雨;净是收获等行。修行此等六事,就是随顺于道。数息,是为断除外界的干扰;
11、相随,是为断除内心的干扰;止,是为制止种种罪行;观,为的是却除世间意念;不受世间左右,即名为还;意念全断名之为净。意念躁乱,应当数息;意念专注,当求于相随;意念断除,当行于止;若想获得道意,则应当观;不趣向五阴(世间人生),应当修还;令世间意念全无所有,应当修净。意念事多,应当修数息;意念事少,应当修相随;要灭尽三界意念,应当修止;畏惧世间应当修观;不希求世间是还;念想全断是净。为什么数息?因为不希望堕于五阴。为什么相随?因为希望认知五阴的道理。为甚么止?因为希望观察五阴的种种性相。为什么要观察五阴?因为希望认知人身本原。为什么要认知人身本原?因为希望摈弃痛苦。为什么修还?因为厌恶生死。为什么
12、修净?因为分别五阴而不领受。由此便进入智慧之八正道,必得佛果,自己所愿望的理想。呼吸时要随顺于数;相随时是随顺于念(专注);止时为进入定;观时为随顺于净;还时为随顺于道意;净时为随顺于道,也就是随顺修行八正道。原典安般守意有十黠(1),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谛,是为十黠成。谓合三十七品经(2)为行成也。守意譬如灯火,有两因缘:一者坏冥,二者见明。守意,一者坏痴,二者见黠也。守意,意从因缘生,当缘因缘;莫着,是守意也(3)。守意有三辈,一者守令不得生;二者以生当疾灭;三者事已行,当徙后悔。计亿万劫不复作也。守与意各自异,护十方,一切觉对不犯,是为守意(4)。觉彼无为,是为意,是守意也(
13、5)。守意中有四乐:一者知要乐;二者知法乐;三者为知止乐;四者为知可乐。是为四乐。法为行,得为道。守意六事,为有内外。数、随、止是为外,观、还、净是为内。随道也。何以故?念息相随,止、观、还、净,欲习意近道故。离是六事,便随世间也。数息为遮意,相随为敛意,止为定意,观为离意,还为一意,净为守意(6)。用人不能制意,故行此六事耳。何以故数息?用意乱故。何以故不得?用不识故。何以故不得禅?用不弃习尽,证行道故也。数息为地,相随为犁,止为轭(7),观为种,还为雨(8),净为行,如是六事乃随道也。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止为止罪行,观却意,不受世间为还(9),念断为净也。意乱当数息,意定当相随,意断当行止
14、,得道意当观,不向五阴当还,无所有当为净也。多事当数息,少事(10)当相随,家(11)中意尽当行止,畏世间当观,不欲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何以故数息?不欲堕五阴故。何以故相随?欲知五阴故。何以故止?欲观五阴故。何以故观阴?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弃苦故。何以故为还?厌生死故。何以故为净?分别五阴不受故。便堕黠慧八种道,得莂(12),为得所愿也。行息时为堕数,相随时为堕念,止时为堕定,观时为堕净,还时为堕意,净时为堕道,亦为堕行(13)也。注释(1)黠:即慧、智慧。(2)三十七品经:亦作三十七品经法,即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种道行。(3)
15、是守意也,诸本作是为守意也,不从。(4)是为守意,丽无意。(5)是为意,是守意也,资、碛、普、南、径、清为是为守意也。(6)离意,还为一意,净为守意:离意的意,此处指与禅定相反的散心,或泛指世俗意识。意与守意有两释:一谓心不散失,即深入禅定;二谓专注于正确的佛教观念,相当菩提心或求菩提之心,与道意同。(7)轭,资作荦,碛作橯,普、南作捞,径、清作(左禾右劳),皆误。(8)还为雨,底本作还为两,现据诸本改。(9)不受世间为还,底本作不受世间还,现据诸本改。(10)多事、少事:指心理思虑事情的多少及焦虑的程度轻重。(11)家:泛指世间三界,特指家庭、家族。(12)莂:契约合同,是授记一词的古译。指
16、未来必定成佛。此处指必得所希望的理相。(13)行:此处指八正道。下文即称八正道为八行。译文数息是四意止,相随是四意断,止是四神足,观是五根、五力,还是七觉意,净是八正道。(所以安般守意就是行三十七道品。)已得数息效应而不行相随,不是守意;已得相随效应而不行止,不是守意;已得止的效应而不行观,不是守意;虽已得观而不行还,不是守意;虽已得还而不行净,不是守意;得净而坚持净,乃是守意。既已系念于呼吸,恶即不生。其所以还要数,为的是共同防止意,令其不随逐色、声、香、味、触、法等六衰运转。修行相随,为的是远离六衰;修行止,为的是除却六行观,为的是切断六衰;修行还,为的是不领受六衰;修行净,为的是灭掉六衰
17、。六衰消灭尽净,便是入道。数息是为了阻遮意的纵任。呼吸有长有短,也应当阻遮长短的意念。为甚么?因为守意是为了止恶。恶既可以守护不犯,也可以不守护。为甚么?因为恶已灭尽,不应当再去守护。数息有三件事;一、应当坐行;二、见诸色身应当念想非常、不洁净;三、应当通晓愤怒、犹豫、嫉妒等心理,令诸过去除。数息发生错乱,应当认识其原因,应当知道这是内意的问题。(但也可以分内外)一息(吸)错乱的,是意向外的过错,因为息是从外吸入;二息(呼)错乱的,是意向内的过错,因为息是从内呼出。因此,(在十次数息中)三、五、七、九息属于外意,四、六、八、十息属于内意。嫉妒、愤怒、犹豫等三意在内;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
18、、绮语等七意及其相应的诸事,属于外。意得到息是外,得不到息是内。数息随意念生起,意念与息合为一数。息至于终了,与意是一也不是一,因为意在外而息尚未尽。譬如数钱,意在五铢而单位数是一。数息之所以先数入息(吸),是因为外有杀、盗等七恶,内有瞋恚等三恶,少不能胜多,所以先数入息以制之。数息达不到预期的效用,是因为失其本意。所谓本意,指佛教所说非常、苦、空、非身等有关人生的根本观念;所谓失,指所行之意与此根本观念相颠倒,也是失却师教。所谓师,初坐禅时,从第一次数入息得到身体安适,便按次第修行,因为失却本意,所以数息达不到预期效用。数息之意,应当经常念想非常、苦、空、非身这些根本观念,思惟息出也是灭失,
19、息入也是灭失,由此知是得道,迅疾即当执持人生非常的恐惧观念。获得这种对非常的恐惧观念,就是达到了数息的预期效用。原典数息为四意止(1),相随为四意断(2),止为四神足(3)念,观为五根(4)、五力(5),还为七觉意(6),净为八行(7)也。得息不相随,不为守意;得相随不止,不为守意;得止不观,不为守意;得观不还,不为守意;得还不净,不为守意;得净复净,乃为守意也。已念息,恶不生。复数者,为共遮意。不随六衰(8)故。行相随,为欲离六衰;行止,为欲却六衰;行观为欲断六衰;行还,不欲(9)。受六衰;行净,为欲灭六衰。已灭尽,便堕道也。数息欲遮意,息中有长短,当复遮是长短意也。何以故?守意欲止恶故。恶
20、亦可守,亦不可守。何以故?恶已尽,不当复守也。数息有三事:一者当坐行;二者见色当念非常、不净;三者当晓瞋恚、疑(10)、嫉(11),令过去(12)也。数息乱者,当识因缘所从起,当知是内意。一息乱者,是外意过,息从外入故;二息乱者,是内意过,息从中出故。三、五、七、九属外意,四、六、八、十属内意。嫉、瞋恚、疑,是三意在内;煞(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13)是七意及余事属外也。得息为外,不得息为内,息从意生,念息合为一数。息至尽数为一,亦非一,意在外息未尽故。譬如数钱,意在五数为一(14)也。数息所以先数入者,外有七恶,内有三恶。用少不能胜多,故名(15)先数入也。数息不得者,失其本
21、意故。本意谓非常、苦、空、非身(16);失是意堕颠倒故,亦为失师。师者,初坐时,第一入息得身安,便次第行。为失其本意,故不得息也。数息意常当念非常、苦、空、非身,计息出亦灭,入亦灭,已知是得道,疾当持非常恐意(17),得是意即得息也。注释(1)四意止;亦译作四念处、四念住等。三十七道品之一。指在禅定中,依靠特定的教理,分别观察身、受、心、法的性相,从而获得相应的认识。一般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非常,观法无我。由此对治常、乐、我、净的世俗观念。(2)四意断;也译作四意念断、四正勤、四正断等。三十七道品之一,是用以止恶修善的禅法。一般说,指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来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22、。但本经的解释不同,前后文也有差别。(3)四神足;亦译作四如意足。三十七道品之一。据说能引发神通,达到随意而行的一种禅定。一般按追求神通的禅观性质分类,所谓欲、勤、心、观。本经则按得神的部位分类,所谓身、口、意、道。(4)五根;指信根、能根(进根)、识根念根、定根、黠根(慧根),通称五根。由于此五种法具有令信等增长的意义,所以称其为信等的根,三十七道品之一。(5)五力:由五根增长出来的五种力量: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合称五力。被认为是推动佛教信仰不断巩固、发展的动力,三十七道品之一。(6)七觉意:亦译作七菩提分、七觉支,三十七道品之一。据安世高译阴持入经(上),七觉意的名称顺序是念、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大安 般守意经 白话 佛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