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观念疏论.docx
《老子道德观念疏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观念疏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子道德观念疏论(学术界杂志)2015年第六期春秋战国时期,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到墨子的“兼爱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思想、庄子通过对逍遥游的精心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对受苦受难者的仁爱之心、荀子的“节用裕民思想等,构成了一股强大的以人为本思潮。老子是极具爱人精神的古代哲学家。在老子的思想域中含蕴着一股浓浓的民本思想,这一思想在(道德经)中得到充分彰显,其中的“民思想是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的。一、民惟邦本:(道德经)“民思想之源起中国政治哲学中对于“民本两字的使用,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川,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中“民惟邦本可谓是中
2、国民本思想之源头活水。1(尚书)对老子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道即源于(尚书)。“道在(尚书)二十九篇中总计出现了十二次。其中(尚书顾命)的“道扬末命就是讲要以“道为准则来阐扬临终之教命。这里的“道已具有治国原则的意思,与人们的详细行为的“德相比,其更具有普遍性。此外,(尚书太甲)中有“必求诸道,这里的“道尽管尚有天神意志的意思,但也已经有了普遍法则的含义。能够讲(道德经)中讲“道是“象帝之先,似乎即源于此。老子继承了(尚书)中的“道,但克制了天神观的影响,并把“道上升为万物本源、宇宙本体和自然法则。2再比方,贵柔尚弱是老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色,且被以为是中国古代辩
3、证法的两大系统之一,另一系统是贵刚尚强。老子贵柔尚弱思想可以以看作是对(尚书)的继承和发展。(尚书皋陶谟)中就有“柔而立的讲法,郑玄在(郑氏逸书尚书注)中讲“柔谓性行和柔,凡人之性有异,有其上者不必有下,有其下者不必有上,上下相协,乃成其德,究其实,郑玄乃是在讲相反者才能相成,柔顺近于弱,而有树立之功用,因此柔是很重要的。同样,(尚书洪范)亦以“柔克为“三德之一,把“柔作为治理国家的一种有效手段。由此能够看出,(尚书)这部古籍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来源。(尚书)中的“民为邦本、“保民敬德都是(道德经)“民思想的直接来源。(尚书周书)中就充满着敬德保民的思想,保民是敬德的集中表现,敬德保民的目的是为了
4、永承天命。由于在周人看来,上天是帮助庶民的。在(尚书皋陶谟)中有载,早在虞舜时代,统治者已经提出“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周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以民为中介以承天命的思想。在(尚书酒诰)中周人提出了“人无水监,当于民监的主张。老子承接了(尚书)“保民的思想,但扬弃了周人的天命观,把保民承命的思想发展为无为保民以法道。3由于在老子看来,政治的关键在于掌权的人,要建立和维持自然的秩序,君主的观念和行为是最重要的,老子之“自然,首先就是向君主进言。4为了使君主能够遵循自然的原则,老子为他们树立了“善人即“圣人的楷模。他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三十八章)
5、“上德之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也不自恃有德,完全因任自然,这是最高的德,所以讲“有德;“下德之人,据守着形式上的德,自以为不离失德,这样“德就有了存心,不是出于自然,算不上真正的德,所以讲“无德。道家的“圣人取法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自然之德方为“德之最高境界。故老子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七十九章)道是效法自然的,天道是客观的,不以亲疏关系为转移,似乎总是站在善人即圣人一边,这是由于圣人是法道而行的。老子把(尚书)中的“民为邦本、“保民发展为“以百姓之心为心。面对战国时期连年的兼并战争,残酷的大量杀戮为特点的虐民、扰民政策;面对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获得战争的胜利,不择手
6、段,给人民造成的宏大灾难;面对战国时期大量征发的无期徭役,给有限的人口带来的宏大痛苦;面对战国时期农民除受战乱徭役之苦,还要遭受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层层盘剥等一系列现实,老子义正辞严地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本文同一引文皆出自本章,不再注释)圣人是没有主观成见的,以百姓的心为心。老子告诫各国的统治者,要收敛自我的成见与意欲,不以主观厘定是非好恶的标准,一定要破除自我为中心去体认老百姓的需求。面对灾难的现实,老子对人民倾注了无限关注之情,他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道德经)七十
7、五章)剥削和高压是政治祸乱的根本原因,统治者横征暴敛,夺万民以自养,再加上政令繁苛,使百姓动辄得咎,这样的统治者已经变成大吸血虫和大虎狼。到了这种地步,人民自然会从饥饿与死亡的边缘中挺身而出,轻于犯死了。老子在这里痛斥奢侈的统治者其实就是十足的匪徒!鉴于此,老子提出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五十七章,本文统一引语皆出自本章,不再注释)他主张“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民自的原则正是对主体价值的高度肯定。从“民为邦本到“以百姓心为心;从“保民到“民自,能够看作是老子在汲取(尚书)重民思想基础上对民本思想内涵的一次质的提升
8、。二、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民思想之核心老子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民、“百姓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据史料分析,在战国之前,平民是没有姓的,只要贵族及士大夫有姓,当然作为诸侯也是有姓的,但是假如是天子使用“百姓称谓,就包括诸侯,且此时的“百姓在天子的心目中也就是民众,由于天子是至高无上的;假如是诸侯在使用“百姓称谓,则指的是一般贵族和士大夫,当然这时的贵族和士大夫在诸侯的心目中也是指民众。因而,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百姓内涵已有“民众之意。(诗经天保)里有“群黎百姓,遍为尔德,“群黎就是平民,后世的黎民就是这么来的,百姓则是指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后来阶级逐步夷平
9、,“百姓一词也逐步变成全体民众,也即泛指老百姓。“以百姓心为心中“百姓即指“民,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老子时时告诫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他讲:“故贵以贱为本,高下面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道德经)三十九章)民众固然卑贱,但却是高贵的王侯赖以存在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没有了民这个根基,建筑于其上的国家政权便无法存在,这是治国的王侯们必须时刻谨记的。因此老子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本人的意志,而以百姓的意志为本人的意志,根据百姓的需要和心意来施政。在这里,老子要求统治者要时时刻刻以圣人为表率,对人民采取谦下的姿态。6他提出:“是以圣
10、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道德经)六十六章)“以言下之,即所谓“自称孤、寡、不谷;“以身后之,即把本人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利益之后。这样的统治者虽身居上位,却没有给人民增加负担,人民不感觉负累;虽居于前面,却没有驱使人民,人民不感到受害。这样的统治者就会为天下所乐于推戴,不会被人民厌弃。这从老子“道德观念的角度来讲,亦是如此。在老子看来,“道是无影无形无声无臭的宇宙万物的根本与种子;“德是使此种子在全宇宙发芽、开花、结果的绵延不绝的气力,二者缺一不可。孤道则不生,独德则不长。“道与“德的关系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
11、道与“德合成为“道德之后,其特性是什么呢?应该是清净、素朴、无名的。“道德本身无污染无行动,它仅是宇宙内永存的真理,随其所生之物与人之不同而显其性。 “道德不因天地万物之不同而变其性,它是永远淡泊宁静;“道德也不因天地万物之生存死亡而转性,它是永远充塞宇宙而长存,天地万物仅是过客罢了,所以老子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天乃道,道乃久。((道德经)十六章)素朴者,保其本性不乱不染之意。无物欲、无利害、无奢望、无贪心、无霸占、无夺取、无威胁、无势力、无盛衰、无贫穷、无杂念、甚至无善恶也。用老子本人的话讲就是:“道常无名,朴。((道德经)三十二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道德经)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五十二章),由此观之,“道德素朴的特性,就如赤子之心灵,无私无欲,皎洁天真。再看无名的特性,“无名,天地之始。((道德经)一章)“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德经)四十一章),假如纯朴到了“无名的境界,还有什么可欲的呢?这当然只要“道德才能具有的特性。因而,作为统治者,若有了清净、素朴、无名的“道德之特性,那么他们也就一定会做到“以百姓心为心的。综观(道德经)有关“民的表述,能够讲“以百姓心为心是其“民思想的核心内容。首先,老子明确公布本人是“以百姓心为心的。他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老子眼中,具有至高精神境界的圣人是没有一
13、己之私心的,这种精神境界其实也就是老子全部爱人精神的基点。其次,老子以为,要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无情的杀戮。老子以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三十一章)在他看来,兵器都是很不祥的东西,大家都憎恨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老子之所以把战争看作为不祥之器,正是由于他情系“百姓之心,他真切地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讲:“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三十章)老子以为,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种事一定会得到还报。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过后,一
14、定会变成荒年,一定会生灵涂炭,一定会民不聊生。人类最愚蠢最残酷的行为,莫过于表如今战争的事件上。因而统治者要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必须给老百姓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就是一个完全没有残酷战争的生存之地。为此,老子作出了如下评判:“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满足。故满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本文同一引语皆出自本章,不再注释)老子要给老百姓的理想的生存之所就是“天下有道的“却走马以粪,退回战马去耕田的和平环境;“天下无道,才会使“戎马生于郊连怀胎的母马都会被赶上战场。再次,老子以为,要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必须坚决反对统治者的贪得无厌,敲骨吸髓。老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道德 观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