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每个小组四样奖品:糖、小星星、橡皮、铅笔各100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与学生自然和谐的交谈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掌握学生口头唱数的情况,
2、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感知到口头数数容易,但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不太容易,指导学生数数时要注意手口一致。) 教师与学生交谈: 1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谁能从0数到20?(请一名学生数。)谁能接着往后数?(预计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数到100,但数到100后学生可能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 2那么你猜猜今天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吗?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自己数一数。)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 3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 今天来上课的人数比
3、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4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得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们一定能数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谈话: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
4、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出示图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师逐一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题。 出示例题。 师:你能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表述题意。(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老师买了6袋,每袋5个,一共要用多少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
5、怎么想的?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
6、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最好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
7、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条件,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条件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乒乓球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其实在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一下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1 出现4个小动物,推着小车。出示图如书本。 你们看了图知道了什么? 那你们能用自己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做) 指明解题: (板书:)方法一: 42=8(筐) 208=160(千克) 方法二:202=40(千克) 404=160(千克) 分别请学生说说每一种方法求的是什么。 2、想
8、想做做2 学生齐读 。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方法一:34=12(个)(我先算一共有多少个笼子) 126=72(只) 方法二:64=24(只)(我先算每行有多少只兔子) 243=72(只) 方法三:63=18(只)(我先算每列有多少只兔子) 184=72(只) 3、想想做做3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思考) (板书)方法一:45=20(个)(我先算一共有几个教室) 206=120(盆) 方法二:56=30(盆)(我先算每层放了多少花) 304=120(盆)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
9、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后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
10、,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 二、合作学习,探究
11、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
12、.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办法?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
13、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小学郭丽萍 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多重渠道引导学生创新解题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体验数学学习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你能用别的方式来表达下列语句的意思吗? (1)、男女生人数之比是4:5 生1:男生有4份,女生有5份 师:他解释了
14、4:5的含义,还有吗? 生2:总人数是9份的话,其中男生4份,女生5份,男生和女生相差一份 师:哦,他能看到隐含的条件了 生3:男生和总人数的比是4:9 女生和总人数的比是5:9 相差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1:9 生4: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女生占总人数的4/9 (在这位同学回答后,学生的表达一发而不可收拾) 生5:两者相差的人数相当于总人数的1/9 生6: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4/5,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1又1/4倍 生7: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 (到这里同学们似乎有些思维穷尽的样子,但是过了一会小手再次林立) 生7:总人数相当于相差人数的9倍! 生8:
15、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总人数也是女生人数的1又4/5倍! 师:哇,一句话引来大家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法!语文学的真棒! 能不能整理一下有条理一些呢? 生(想了想):每一句话都可以反着说呢!比如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 可以说成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所以我想能这样一对一对的整理! 根据学生回答一边板书一边帮助标上序号:1、生3:男生和总人数的比是4:9 女生和总人数的比是5:9 相差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1:9 2、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 3、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 4、女生占总人数的4/9 5、总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又4/5倍 6、两者相差的人数相当于总人数的1/9 7、
16、总人数相当于相差人数的9倍 8、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 9、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 (2)、甲数是乙数的3/7 你能有顺序的用更多的表达方法吗? 生: (呵呵,不用我说各位老师也知道这些小家伙的说法了,我还是接着写我后面的部分吧!)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 1、如果老师给你这样一个条件:全班54人 再给你这样一个问题:男生有几人?看看你能用多少种方法解答? (1)、5分钟内看谁用的方法多 (2)、小组交流,把各种方法尽可能的在小组中就先呈现出来 (3)、汇报: (各位老师,我打不出来带分数了。只能说明一下:学生在这里总共用了一种13种方法。其中归一方法一种,比例两个,分数方法9种) 师:你
17、们好厉害啊!这么多的方法!将这些方法分分类看? 生:按比例分配(其实是转化成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分数方法、归一方法、比例方法 师:那么你们觉得自己用这些方法解题的时候对应哪一句话来解决的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中的具体思维过程) 师:原来你们孙悟空72变化出来的这每一句话都能得到一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师:在这些解法里头,你们觉得哪一些是比较简单又容易理解的? 生:归一法,正比例,还有还有用第2句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 和第三句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都比较容易! 2、那么老师如果告诉你的条件是男生比女生多10人,全班有几人,是不是这些转化出来的语句也都能用来解决呢? 生:能
18、! 师:你会先选那些语句来呢? 学生考虑了一下,很快就圈定在语句6和语句7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选6和7?不首选别的呢? 想一想:为什么在前一次,大家首选了2和3,现在却要首选6和7? 讨论后学生很快再次达成一致:要看条件和问题,找出能表达条件和问题关系的语句来解决问题,就能列出比较简单的算式来。 师:那么用归一和正比例呢? 生:也比较简单,思路上很快就能通达。只要看清相差几份、总数几份就可以了。 师: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情绪高涨,叫人不得不说:学生真的是很有趣也很善于表达) 生1:我想黄老师是想告诉我们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很多,就象从学校到我的家,并不止一条路可以走。你可以走最直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荐 小学 数学教案 汇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