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考点训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
《高三一轮复习考点训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考点训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选择题 1.图为汉画像石牛耕邮票,画面选自绥德汉画像石,1962 年陕西绥德出土,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 物馆。据图可知() A. 传统农业日趋成熟B. 农耕技术根本革新C. 牛耕得到普遍推广D.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牛耕技 术是传统农业的重要内容内容。邮票反映的是二牛一人抬杠式耕作法,牛耕技术得到改进,而使精耕细作 的传统农业日趋成熟,故 A 符合题意;汉代牛耕技术只是革新,但没有根本性变化,可排除 B 项;材料 无法得知各地使用牛耕
2、的情况,C 项可排除;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己经形成,汉代得到发展,排除 D 项。 故选 A。2.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 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A. 农业走向衰退B. 外来作物引进C. 作物历经选择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在农业 长期的实践中,存在对作物的选择与培育,农作物由多到少反映了原始农业经过不断地选择,去粗取精, 最终由多到少的过程,故 C 项正确;A 项排除,农业经过优选品种扩大种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B 项外来 作物引进无法说明
3、农作物品种的减少,并且在先秦时期没有外来作物引进,故排除;D 项经济重心南移是 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C。3.“布谷屋檐唤早耕,农夫惊起多叹声。瓶储无粟准负耒,征税煎迫难逃生且救眼前贪人手,半供 县官半胥吏。耕场磷磷稻芒垂,共道年丰慰宿期。那知获罢未入屋,已被商贾催纳速。”此唐诗反映 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 封闭性B. 落后性C. 自足性D. 脆弱性【答案】D 【解析】略。4.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 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A.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B. 放
4、弃传统经济模式C. 新的经济因素滋生D.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自然经济一 直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故 BD 两项的说法错误;题目中未提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 无法得出 C 项的结论;由题目中的信息“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 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故选 A。5.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 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
5、响是A. 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B.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C. 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D. 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知 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根据材料“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 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这种快速增长的人口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会引发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 危机,C 项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 C。6.据东汉崔蹇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 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
6、,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略7.明代初期,田赋实行实物征调,官员的官俸禄米也必须到南京支取,路远费多,官员也得不到实惠。 后来决定在南方实行“金花银”新制,所得田赋银两悉数解入国库,再以白银支付俸禄,后来又将此 项改革推行到北方。这项措施客观上A. 推动了国家财政制度变革B. 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C. 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D. 缩小了南北的经济差距【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朝田赋制度改革影响的认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明 初为解决官员官俸禄米支取的问题,明朝政府先在南方实行“金花银”新制,
7、规定田赋以银两收取,所得 田赋银两全部入国库、再以白银支付俸禄,后将此改革措施推广到北方。这种以银两缴纳田赋及用白银支 付俸禄的做法,客观上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故 B 正确;材料没有推动国家财政制度变革的重大问题, 仅涉及到田赋征收和官员俸禄支付的方式,A 错误;C 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唐朝中期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初年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D 错误。故选 B。8.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 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A. 佃农身份地位提高B. 清初土地兼并严重C. 佃农风险意识增强D. 江南小农经
8、济衰退【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土地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 “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说明 了佃农可以不用给地主交纳地租而租得土地,与地主签订契约抵租。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 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到清代,随着定额租制和永佃制的发 展,他们又取得一定程度安排生产的自由。加以押租制的流行,佃农与地主之间的关系,开始具有契约关 系的色彩。故 A 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土地兼并,排除 B 项;题干体现的是地主的风险意识增强, 不是佃农,排除
9、C 项;题干未体现小农经济衰退,排除 D 项。故选 A。9.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 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有学者认为“此 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 理解正确是()A. 在一段时期内抑制了土地兼并B. 反映了井田制的经营情况C. 说明铁犁牛耕已经普及D. 否定了土地私有制【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均田制的认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该土地制度为均田 制,排除 B;C 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10、D 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 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 田范围。地主想要兼并土地,只能去买其它地主的,而不能买均田制里的土地,所以说一定程度上遏制了 土地兼并,A 正确。故选 A。10.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 个体农户耕作B. 田庄规模生产C. 众人集体生产D. 官府募民耕作【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正确掌握相关历史概念的能力。题目中的“均 田制”是指北魏至唐初,国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的土地国有制。这表
11、明均田制下农业生产 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排除均与此说法不符的 BCD 三项,故选 A。11.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 15 岁调整到 18 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 71 岁调整到 56 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儒家的民本思想理念受到重视B. 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C. 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D. 农业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所学可 知均田制并未触动地主官僚的私有土地,对农民的授田只限于无主荒地。材料中信息的变化表明当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 一轮 复习 温习 考点 训练 农业 主要 耕作 方式 以及 土地 制度 轨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