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八职官沿革.doc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八职官沿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八职官沿革.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八职官沿革”八、职官沿革中国古代的官制在历朝历代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既有整个官僚体系的改变,也有部分官职称谓不同或是分工的变化,还有后人作品中沿用古称的问题。这里只是择其大要情况,略作说明如下:1,中央官制在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就是宰相。春秋战国时期,齐、秦等国有相,楚有令尹,宋有大尹,吴有太宰,实际上都是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和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中的“相”均指宰相。秦汉时期,设立丞相(管行政,统率百官)、御使大夫(管检察和秘书工作)、太尉(管军事),称为三公,同为宰相。魏晋以后,形成三省,即尚书省(执行)
2、、中书省(秘书)、门下省(审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隋唐以后的几个朝代,皇帝不愿把大权经常交给三省长官,就让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参知政事”等头衔行使宰相的职权,如司马光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参政”就是“参知政事”的省称。宰相以下,就是中央各部门的长官。周时有五司: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担任这些官职的一般都是大夫。如子鱼论战中“司马曰”,“司马”就是主管军事的官。秦汉时,中央机构采取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
3、;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如周亚夫军细柳中“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向三省六部制过渡。到隋代,正式确定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的正副长官是尚书和侍郎,每一部下设四司,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和员外郎。此后历代相沿,基本未变。六部的分工是:吏部:主管中下级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勋封等。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礼部: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兵部:主管中下级武官的选用、练兵、军械和驿站等。刑部:主管全国司法行政。工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化 常识 漫谈 职官 沿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