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下列主张与诗经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 “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B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C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D “治大国,若烹小鲜”【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联系所学,A 项属于墨家的兼爱思想,B 项意思是指任何人都有怜爱他人痛苦的心,所以统治者就会有这样的政策,这是孟子的思想,C 项是道家思想,D 项是指
2、道家老子的思想,是指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鲜一样精心,而题干中诗经是儒家思想,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B 项。2 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国理政思路,故 A 项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材
3、料“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故 C 项错误;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A。3孔子日:“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这第 2 页表明孔子主张A省刑慎刑 B先礼后刑C废除刑法 D刑罚得当【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圣人
4、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 ”由此可以概括出孔子主张先礼后刑,故本题答案选B,A、C、D 与材料信息不符。4 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 1288 年) ,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 。 “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宣政院得名于元朝招见吐蕃使节的地
5、点 B宣政院机构简单、精干,办事效率很高C宣政院是管理与唐朝政府来往的吐蕃政权机构D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宗教和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答案】D【解析】A 项为错误项,宣政院得名于唐朝,不是元朝。B 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材料内容表明的宣政院机构并不简单,所以排除 B 项。宣政院是唐朝的政权机构,不是吐蕃的政权机构,故答案选择 D 项。5朱元璋认为, “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 , “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答案】B【解析】礼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刑政代表的是法家思
6、想,在题干材料中,朱元璋认为“礼乐在治国中起到膏粱的作用,刑政在治国中起到药石的作用,而法家则起到了辅助儒学治国的作用”,这说明了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是“礼乐为先,刑政为辅” ,故排除 A,选 B。C 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 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第 3 页6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人心也,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 ”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为政根本在于得民心B修身正心方能国治C事功为本,修身为末D内心反省可明天理【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为政在人”可知为政根本在于得人才,而不是得民心,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
7、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信息可知,人才是政治之本,修身是做人之本,正心是治身之本,只有加强道德修养,修身正心方能治理好国家,故 B 项正确;依据材料“身者,人之本也”信息可知修身是做人之本,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心反省可明天理的内容,故 D 项错误。7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概要论及道:“随着社会进步,统治事务越来越繁杂。适应新的形势,西汉的中朝官与尚书,东汉的尚书诸官,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它们是弥补宰相缺陷的一些重要机构,与宰相是相互配合、并行不悖的。君相之争是这类机构建立、发展的一个原因
8、,但决非主流。 ”此材料说明:( )A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分化 B宰相的事权开始下移C主要解决君相矛盾D体现治政者的政治智慧【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了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体现了治政者的执政能力。故选 D。818 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 ”这表明英国政 治制度的精髓是( )A法治至上 B分权制衡C责任内阁 D虚位君主第 4 页【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信息“最穷的人,在他的
9、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 、 “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 ,联系所学知识,17 世纪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等法案,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英国社会由“人治”向“法治”社会转变,因此选 A。BC 与此无直接关系,D 也是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结果。9宋太祖时,各府、州公事,必须长官和通判“签议连书,方得下行”,北宋真宗以后通判“佐州郡之治,入则贰政,出则按县”。这一变化说明( )A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通判权力有所提升 D地方受到严密监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通判及其职权。由材料 “宋太祖时期,必须长官和通判
10、签字”到“宋真宗以后,通判单独操作” ,可知通判的权力提升了,C 项符合题意。A 项表述本身错误;B 项属于误选项,但与题意不相符合;D 项“严密监控” ,具有片面性。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10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B天地与我并生,而方物与我为一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答案】A【解析】题干中有“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强调变法的重要性,是法家的思想。B 道家思想;C 是墨家思想; D 是儒家思想;A 出自商君书更法是法家思想,故选 A。11
1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这一观点属于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主要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这主要是儒家孟子的性本善的思想。故本题选第 5 页A 项,B、C、D 不符合题意。12“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官无常贵
12、,而民无终贱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答案】A【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反映的是法家的思想,是在主张强有力的君主的出现,A 项与之相同,属于法家;“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属于道家,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属于儒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属于道家学派。13 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A.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 B.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13、C.礼治是核心 D.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统一人的行为的,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行为的。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用来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故选 B。14荀子在解蔽篇中说:“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出现材料中“百家异说”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处于分裂局面B社会出现急剧转型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各诸侯国混战不止【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结合第 6 页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材料中“百家异说”的主要
14、原因是社会出现急剧转型,因此选 B。ACD都是 B 的主要表现,排除。15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 。下列与这一思想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六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D.“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引文大意为: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考点 专项 训练 古代 先哲 前贤 古今 政治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