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能形成并日臻成熟的主要原因有( )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生产技术日益完善 水利工程相继兴建 农作物资源的丰富A. B. C. D. 2、宋代陈旉在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 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 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 , 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 A我国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2、3、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 ,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 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 地主的私属,必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 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 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4、根据以下的中英关税、土地税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表 ,可以得知 1490 1602 年间( ) 英国 中国 年 份 关税占财政比 率 土地税占财政比率 关税占财政比率 土地税占财政比率 1490 5% 2177% 017% 93% 1552 11% 4081% 045% 73%
3、 1602 14% 2552% 087% 80% A英国的财政总收入远高于中国 B大量商品输出促使英国关税比率上升 C中国的土地税收占比远高于英国 D中国的关税收入大幅递增 5、1372 年,政府颁布法令:“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 属,不 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 ,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这 本质上反 映了( ) A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 B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 D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6、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时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 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7、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苟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8、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 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 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 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了( ) A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
5、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9、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流动人口众多 B景德镇的制瓷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0、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建置作用隋文帝 开皇三 年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 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 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隋炀帝 大业元 年开通通济渠。连接洛阳与淮河。唐玄宗 开元二 十二年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
6、 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 之间开山路十八里。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 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三年运米七 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11、北宋元裙年问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 裙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 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 ”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 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 ”这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7、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D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12、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 ,工匠要根据不同的 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 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 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13、湖北省郭店一号墓墓主是一位下葬年代约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贵族。据 此判断该墓有可能出土( ) 老子的竹简 丝织品 釉下彩绘瓷器 楷体玉印 A B C D 14、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
8、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 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 “课之以桑、榆及枣” , “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 A. 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 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第 3 页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 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15、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 ) 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带有开放性A. B. C. D. 16、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 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
9、这材 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A. A B. B C. C D. D 17、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括种在垄沟中(如图) ,等幼苗长成后,通 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经 全部培在禾苗根部去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早的能力增强了。 这反映了当时( ) A. 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 B. 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 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 D. 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18、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 工律中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 广亦必等。 ”该措施( ) A. 阻碍了经济发展 B. 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 动摇了农本观念 D
10、. 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19、 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 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 (松江一带) “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 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 ”这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 A. 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 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0、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 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 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B. 农
11、业注重精耕细作 C. 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21、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 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 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 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C. 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 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22、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 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 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当时的江南
12、地区( )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23、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 茅斋也可怜。 ”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 青瓷、粉彩瓷器 B. 粉彩瓷器、白瓷 C. 青瓷、白瓷 D. 白瓷、青 瓷 24、下面是两汉时期的人口密度图,由此可见当时( ) A. 边疆地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B. 黄淮海地区政治经济水平较高 C. 阶级矛盾导致人口分布不均 D. 北方粮食
13、的单产量较南方更高 25、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指客观 性很强的历史材料。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东周时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出现 B. 三国时期史书中有关皇帝耕地的记载 C. 汉学家认为水稻起源于中国的结论 D. 教材认为水车是灌溉技术成熟的标志 26、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有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C.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27、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 , “乞巧节”起源于我国
14、古代“牛郎与 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D.劳动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强烈反对 28、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 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29、下列历史现象发生在汉代的是( ) A. 私营丝织业兴起 B. 水排的出现 C. 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D. 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30、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
15、到了春秋 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 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 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31、据唐朝张途记载:“(安徽祁门县)山多而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 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 ”这反 映出当时祁门( ) A以茶为业,获利颇丰 B经济开放程度颇高 C铁犁牛耕技术的进步 D徽商群体已经形成 3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 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
16、这反映小农经 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分散性 D脆弱性 33、 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 ”此后宋 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 C. 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 D. 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第 5 页34、 文献通考记载北宋部分年份的赋税收入,见下表:年份农业两税茶、盐、酒、商等总税收收入太宗至道末年(997 年)2321 万贯1238 万贯约 3559 万贯真宗天禧末年(1021 年)2762 万贯2936 万贯约 5723 万贯神宗熙宁年间2162 万贯4911 万
17、贯约 7070 万贯表中数据说明当时( ) A. 人民的赋税负担较重 B. 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 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D. 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35、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 15 倍,租佣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 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 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 因是( ) A.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C. “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 D.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36、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 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
18、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材料主要 说明( ) A.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到市场 B.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 影响 37、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如下四字,它们依次象形:植物生长的形状;草木繁 茂之状; 果实累累,谷物成熟;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可以得出( )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于商朝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的根源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 在于农桑”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
19、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 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 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 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 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 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
20、 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 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下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据宋史食货志材料二 自耕农是秦汉以后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 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 新王朝建立时,对此极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
21、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 (不能承受) ,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第五十九(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子滕文公下设想的井田制中“公田”和 “私田”的含义。试分析宋史食货志中的这一规定是否必然产生大量的流 民现彖? (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汉以来国家历来“积极培植自耕农”的原因。 “每一个新王 朝建立时”对小农经济都“尤为关注” ,为什么古代政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耕农 “经常分化”的现象?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葛金芳在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示要一文中指出人类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就是
22、人类 的劳动手段,从开始的手工劳动,使用木石工具,然后变成铜器、铁器,再变成 耕犁,然后变成联合收割机,演进到了机器生产。她将生产力演进方向设置为横 轴,以手工劳动和机器生产为正负区间,将经济体制演进方向设置为纵轴,以封 闭体制和开放体制为正负区间,分为四种经济形态。如下图所示: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生产力与经济体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今人口变化简表年代人口数(万人)年代人口数(万人)公元前 220 年约 3000公元 1834 年40100公元前 200 年1500 至
23、 1800公元 1910 年36815公元 156 年5649公元 1937 年48340公元 280 年1616公元 1947 年45559公元 740 年4814公元 1949 年54167公元 1080 年3300公元 1964 年70499公元 1223 年7681公元 1974 年90859公元 1685 年10171公元 1981 年100072公元 1790 年30148公元 2019 年129533依据材料,任意提取二条有关人口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第 7 页提取信息准确,理由说明充分,表述层次清楚) 4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 历史 一轮 复习 温习 课后 训练 古代 农业 以及 手工业 进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