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wps
《《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wps(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兰亭集序王羲之王羲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2.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认识作者深沉感叹
2、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一、导入1.兰亭集序1.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 兰亭序 临河序 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 ,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 兰亭序 临河序 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 ,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
3、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2.作者2.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跟从当
4、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5、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二、导读【读 1-2 段】【读 1-2 段】1.总结 1-2 段所写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1.总结 1-2 段所写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概括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概括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2.这两段的内容可用那一个字来概括2.这两段的内容可用那一个字来概括乐。乐。3.这两段关于“乐”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或者作者感觉到“乐”的具体原因包括哪几方面?3.这两段关于“乐”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或者作者感觉到“乐”的具体原因包括哪几方面?以“乐”为中心写了四方面的内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
6、体现了序文的写作目的之一,交代写作背景。以“乐”为中心写了四方面的内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体现了序文的写作目的之一,交代写作背景。【读第 3 段】【读第 3 段】1.从内容上看,本段使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1.从内容上看,本段使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为主,抒情为辅 议论为主,抒情为辅2.从段落大意来看,本段讲了作者感叹于人生短暂和对生死问题的思考。那么作者是如何从第一层次的写景叙事转换到本段的议论呢?2.从段落大意来看,本段讲了作者感叹于人生短暂和对生死问题的思考。那么作者是如何从第一层次的写景叙事转换到本段的议论呢?触景生情:作者面对兰亭集会的欢乐的场景,联想到了自己已经年过半百
7、,时光流逝,不免引发感触;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乐极生悲,作者面对眼前的欢乐,想到欢乐不可长存,进而联想到的美好的生命时光也不会长存,结合自身的年纪,生发出人生短暂/触景生情:作者面对兰亭集会的欢乐的场景,联想到了自己已经年过半百,时光流逝,不免引发感触;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乐极生悲,作者面对眼前的欢乐,想到欢乐不可长存,进而联想到的美好的生命时光也不会长存,结合自身的年纪,生发出人生短暂/老之将至的感叹和伤痛。老之将至的感叹和伤痛。3.作者在本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认识作者的论述思路的循序渐进过程。3.作者在本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认识作者的论述思路的循序渐进过程。作者首先触景生情,摆
8、出观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即人生短暂。然后举例论证,列举两种不同的人生,不管哪一种都没有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不珍惜时光。等到时光流逝之后才有所感慨。作者就这类人的人生态度发表感慨和评论,由人生的短暂引发出对生死,对生命的终结的思考和感叹。他的感叹正好印证了古人关于生死的看法“死生亦大矣。 ”因此从整个段落来看,作者的思路是流畅的,是自然而然的产生的。作者首先触景生情,摆出观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即人生短暂。然后举例论证,列举两种不同的人生,不管哪一种都没有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不珍惜时光。等到时光流逝之后才有所感慨。作者就这类人的人生态度发表感慨和评论,由人生的短暂引发出对生死,对生
9、命的终结的思考和感叹。他的感叹正好印证了古人关于生死的看法“死生亦大矣。 ”因此从整个段落来看,作者的思路是流畅的,是自然而然的产生的。4.学生总结次段落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4.学生总结次段落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痛(人生短暂、自己老之将至) 。痛(人生短暂、自己老之将至) 。【读第 4 段】【读第 4 段】1.生集体朗读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感受段落大意。1.生集体朗读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感受段落大意。本段继续承接上段内容来写,说明自己和古贤人(著书的人)对于生死问题的相同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然后就联想的当时的社会风气对于生死的另类看法发表意见。最后告诉读者自己写这篇序文
10、的目的警戒人们,引起思考,重视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本段继续承接上段内容来写,说明自己和古贤人(著书的人)对于生死问题的相同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然后就联想的当时的社会风气对于生死的另类看法发表意见。最后告诉读者自己写这篇序文的目的警戒人们,引起思考,重视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一死生,齐彭殇” 。东晋社会黑暗,官场混乱,相互倾轧。致使士人(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不在热心政治,从而转向佛道的玄学理论,追求清谈无为,整个社会都迷信佛教道教,社会精神空虚。人们多关注精神的追求,特别是来世的世界的虚幻生活,对于所处的世界没有热心,不关心人世的长短,不追求今世的价值。“一死生,齐彭殇” 。东晋社会黑暗,
11、官场混乱,相互倾轧。致使士人(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不在热心政治,从而转向佛道的玄学理论,追求清谈无为,整个社会都迷信佛教道教,社会精神空虚。人们多关注精神的追求,特别是来世的世界的虚幻生活,对于所处的世界没有热心,不关心人世的长短,不追求今世的价值。2.作者对时人“一死生,齐彭殇”的态度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2.作者对时人“一死生,齐彭殇”的态度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1)态度:否定批判( “虚诞” 、 “妄作” ) 。(1)态度:否定批判( “虚诞” 、 “妄作” ) 。(2)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不追求今世人生价值、虚耗光阴的悲痛的心情。(2)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不追求今世人生
12、价值、虚耗光阴的悲痛的心情。3.作者在此段借批判时人的“轻生妄死”的态度,表明了写作序文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呢?3.作者在此段借批判时人的“轻生妄死”的态度,表明了写作序文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引起人们的感触和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更加珍惜现世的生活,珍惜时光,努力创造,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也是本文的思想主旨。引起人们的感触和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更加珍惜现世的生活,珍惜时光,努力创造,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也是本文的思想主旨。4.本段有哪一个字可以概括作者的情感呢?4.本段有哪一个字可以概括作者的情感呢?悲(一死生,齐彭殇;后人如时人)悲(一死生,齐彭殇;后人如时人)线索: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