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doc
《2021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 李白作为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天才诗人,他的激情与想象力,他的狂傲与自信,他的骄傲和孤独。透过他美妙的诗歌语言,永远打动后人的心弦。但他是个悲剧式的人物,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的原因,酿成了他政治上的悲剧。一、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李白诗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财富,有些则成为国人的日常用语,有些则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然而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却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之音”的表现。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
2、身的不幸。大多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意见。认为,从诗人的全部创作经历与盛唐社会政治发展的变化趋势看,李白堪称是一个“悲剧诗人”。李白的仕途之路具有明显的悲剧性。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祖籍陇西陈纪。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二十岁开始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政治理想远游。李白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是郁郁不得志的,直到他死,也没有得到正式的官职。他自诩的雄才大略,更没有机会得到施展。所以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主要在于表现诗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无情的幻灭,这是诗人个人悲剧的真实记录。那么,才华绝代的伟大诗人李白,为什么在仕途上没有取得任何作为,反而仕途坎坷、挫折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如
3、此兴旺发达、生气勃勃的盛唐却容不下一个李白?是因为小人的妒忌、迫害,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那就来解读一下他的仕途之路。李白“仗剑去国,辞家远游”是在诗人二十六岁时,他离开蜀中,开始一生理想的追求。这时唐代这处于“开元之治”的极盛时期,充满激情的李白一心想从政:安社稷,济苍生。他的壮志雄心点燃他建功立业的理想之火。他自比大鹏,大鹏是他的图腾,从出山到出世都以大鹏自比。他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于是他离开第二故乡四川,到楚汉大地到处交友,拜见名士和达官贵人,希望他人引荐。由于李白个性傲慢、直率,往往受挫。要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首先要有职权。那么,他用什么方法取得这个职权呢?他没有走当时普通知识分
4、子走的科举之路,通过科举中进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不愿束缚自己的个性,他觉得一步一步向上爬太慢,他企图一步登天,“一鸣惊人”。然而此路不通,只能走一条求人举荐道路。他通过诗文自我称扬、吹捧对方、言语威胁,但终究追求失落。由布衣到朝廷一举而为辅弼重臣的理想破灭了。这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开元盛世,是有些近天真的幻想,由于李白的报负与从政方式同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这种功业莫从就的苦闷感慨在诗中慢慢渗露,反复出现在他的诗歌中。功业难成,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之中。终于时来运转,李白42岁时,他一生所盼望到皇帝身边做高官的机会来了。唐玄宗发了一份诏书,李白终于进长安面圣。对此,李白是充满希望的。“仰天大笑出门
5、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便充分流露了这种心情。诗人刚入长安,也确实过了一段扬眉吐气的生活。但召入不久后,诗人很快就有一种新的失意与不安之感了。一方面,对供奉翰林职务的不满;另一方面,诗人目击朝政的黑暗腐败,权臣的妒贤嫉能,对自己的前途有着一种悲剧性的预感。而事实证明,李白的估计是正确的,玄宗征召李白根本就不是要委以国事,而是把他作为文学侍臣来点缀官廷生活的。长安失意,标志着李白辅弼之梦的破灭,是诗人仕途经历的第一次悲剧。诗人长安失意之前的忧愤只是产生于天真浪漫的幻想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长安失意之后,诗人的忧愤则产生于鲜明的政治理想与黑暗的政局之间的冲突。由于怀才不遇到怀才见弃,由向往宫廷到逐出
6、宫廷,由充满希望到希望破灭。这是李白创作悲剧的一个重要发展。悲叹黑暗政局,感伤时光流逝与气愤世道的昏乱三者之结合,大大丰富和深化了李白后期诗歌的悲剧性内容。现实给了诗人以深刻的教育,使之认识仕途风波的险恶,于是他在行路难中进一步感叹报国无门的悲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在这里感到仕途的阻力,而仕途的阻力来源公卿忌才。他认识到奸佞权贵不仅是朝廷黑暗的乱源,也是制造自己悲剧的祸首。他明确表示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下之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经历了第一次失败,被赐金放还,离开了他日夜向往的朝廷,结束了他的为
7、官生涯,心里十分郁闷,但他没有气馁,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他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驾着高高的风帆,驶向那天边无际的大海。正是这种强烈的功名欲与济世理想导致了诗人的第二次悲剧安史之乱中应聘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诗人报着希望加入永王水军,没想到竟成了李唐王室内部操戈的无辜牺牲品,为此遭到了下狱和流放。这一悲剧彻底粉碎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幻想,最后李白被释放了。虽然经历这么多磨难,但他仍“不坠青云之志”。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言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总有身处顺境或逆境的时候。当处于逆境之时,要学会自我排遣,不要过分执着于失败和挫折,而跳不出悲伤的圈子。此时,不防到大自然中
8、去,放浪形骸之外,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恩惠,这将会抚平内心的创伤,以便收拾精神,再上台阶。所以快六十岁的李白,仍对前途充满自信,仍是那么天真,富于童心,无论受什么挫折都不折不挠,希望人生重新开始。就这一点是十分的难能可贵的。也许这就是盛唐精神吧!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的,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2而从李白身上的两次悲剧展现,正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它给予人们得不是哀愁,不是惨苦,而是刚强、雄伟,它闪耀着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二.李白诗歌悲剧精神的体现(一)深陷绝境悲情悲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何况是悲壮。
9、李白学会了怎样去享受悲情,尤其是知道悲剧是无可回避时,他就爱上了悲情。我们不知道什么触发了诗人这种生命的体验,也许是刚刚出蜀时所体味到的人生渺茫;也许是初到京城求仕时所受到的挫折,这些使诗人产生“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3的悲鸣。但当李白用一连串的短韵渲染着艰险、恐怖和神奇时,我们明白,那是一种深陷绝境时,潜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激情与宣泄。李白来自蜀中,那是一个被群山遮掩的盆地。“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勾勒了一条若隐若现的“鸟道”,预示着一个遥不可及的天外世界。但那一线“鸟道”又透露了先民心中隐隐的期待。直到五丁力士的出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一条以壮士血肉锻炼
10、而成的蜀道蜿蜒而上,隐藏在先民心中的隐隐期待终于变成明晰的希望。这既是生命的抗争,也是生命的献祭。生命深处所隐藏的不屈意志终于促成了自然和人类的和解。这险要的天梯石栈就是人类生命和自然相容为一的象征。从此人类生命将和自然共享宇宙的苍茫、艰难、雄奇。李白描绘了一幅壮丽而超越生命的景观:时间的苍茫、境地的险要、力士的惨烈,这是人们摆脱绝望和卑微的意志,赋予生命以新的境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蜀道之上却能目睹“六龙回日之高标”和“冲波逆折之回川”的奇观,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至境。对于压抑在盆中千万年之久的蜀人来说,对于一直生活在卑微和庸俗中的芸芸众生来说,它是一个神奇的梦想。这
11、梦想是把一代代微不足道的生命送上了充满崎岖的不归之路:“青泥向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首先写了蜀道的艰难。“畏涂巉岩不可攀”使得攀岩过程十分艰难。当苦难体验之后,希望就渐渐淡薄。所以“扪参历井”就不可能表现为天地钩连的豪迈,而成了一种胆战心惊的恐惧。就在“以手抚膺”坐地叹息后,人们忘记自己攀登的目的,模糊了自己的信念: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现实的苦难构成了生命之途,它使人不再自信如初。其次是悲凉。“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漫山遍野的悲凉,在苍山古木间飘过,像一道难以化解的古老咒语,纠缠着人生艰难的旅程,注释着人生的命运。蜀道难于上青天,前途漫漫,西游难
12、还,人永远漂泊在这崎岖的小道上,没有终点,也没有驿站,这就是失路之悲。而“雄飞雌从”的山鸟和长夜漫漫的“空山”,一明一暗地衬托了旅人难以掩饰的寂寞情怀。寂寞就是因为渺小和失落,是因为无家可归,是因为一切都在迷茫之中而难以诉说。这是加倍的悲凉,是一种掩饰不住的自我怜悯。再次是恐惧。在这峥嵘而崔嵬的蜀道之上还有你难以预料而又无法躲避的种种凶险,无论是“磨牙吮吸”的猛虎长蛇,还是“杀人如麻”的收官奸雄,它们无时在威胁着旅人脆弱的生命。在这样的如肠的小道山,你又能避向何方呢?生命如寄,死亡不请而至,这些事旅人注定了必须承担的命运。而注定了的结局,又把恐惧深深的烙在每一个旅人心头,使得这攀登之途充满了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浅析 李白 诗歌 悲剧 精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