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蜀道难理解性默写常考 [蜀道难理解性默写题]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蜀道难理解性默写常考 [蜀道难理解性默写题] .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蜀道难理解性默写常考 蜀道难理解性默写题 蜀道难理解性默写常考 蜀道难理解性默写题 理解性默写专题课外文言文专题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无行:品行不好。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有:语气助词,无义。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2分)(1)韩信始为布衣时 (2)不为具食 5.用现代汉
2、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6.文中写乡人、亭长之妻对韩信的态度目的是什么?这个故事表现了韩信什么样的性格特征?(3分)勉儿侄(祝世禄)尔兄弟齿(1)不居人后,学不居人先,抖策(2)精神,观摩师友,研究经史,毋虚掷,毋杂好。忆昔我兄弟,丁汝兄弟之年,顶斗笠向赤日中,采山灌圃,形容黧(3)黑,毛发焦黄。吾盖十有九岁而受书,汝叔受书更后。时汝祖汝祖母拮据教我两人。吾两人夏无葛,冬无炉,朝夕不辍,以有今日。(1)这封短信作者勉励儿侄振奋精神,矢志于学。他可能看到儿侄辈学习不刻苦、不专心,才写了这封信。(2)齿:年龄。(3)抖策:抖擞,振奋的意思。(4)黧(l离):黑。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3、)(1)学不居人先 居: (2)冬无炉,朝夕不辍 辍: 8.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吾盖十有九岁而受书,汝叔受书更后。译文:9.依据课文谈谈作者兄弟二人是怎样读书的?在读书方面作者与宋濂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不 见 大 雁 刘长春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秋天
4、的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泣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可是,没有
5、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的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可是,对于同
6、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
7、,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天空寂寞,人也寂寞。17.请用三个词语概括“我”的感情变化过程(3分)18.第段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请指出“怦然”“肃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19.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3分)20.“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的含义是什么?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
8、?请作简要分析。(6分)灯下的月光 (简平)我总以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小时候,每天吃过晚饭后,外婆就会把饭桌擦得干干净净,随后,打开台灯,于是,我就和两个妹妹各坐饭桌的一边开始看书。那时候,我家只有一间屋子,饭桌就是书桌,摆放在朝西的窗下,一边紧靠着墙面,这样,台灯就可以固定地搁在桌上。因为那台灯也紧靠着窗台,所以就像是从天上撒进来的月光。这是留在我脑海里的童年最温暖的记忆。其实,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妈妈就会打开台灯,和孩子坐到灯下,一起读美丽的童话故事。这本身就如同童话般美丽。台灯下是一片橙黄的光,那是窗外的月亮撒下来的,月光把孩子们一个个接
9、到迷人的书里去。这是我们人生漫步的开始。当我们扬起红帆前往金银岛,在柳林风声中与卖火柴的女孩和木木相遇,加入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循着绿野仙踪,去探访大座钟的秘密善良、勇敢就这样通过阅读注入了我们的血液,将我们带往未来的日子。我想,如果这是一幅真实的图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得特别健康,可是,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憧憬,一份期待,其中掺和着许多的无奈。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里写道:“记住一本书是记住读这本书的那个孩子看到一本儿时的旧书,深深地闻一下它的气息,刹那间你也成了活生生的普鲁斯特。”童年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童年美妙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它是一个人阅读经历的起点,它非但激发了求知的
10、渴望,并因此形成观点,形成习惯,继续阅读。孩子的读书生活原本是包含了阅读的,但是,现实恰恰是一个悖论,阅读已经被繁重的课业给无情地挤走了,这让我无法理解。孩子们每天在读书,但却没有每天在阅读,即便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美文,但是那种宁静的倾向于内心的没有功利的阅读却难以存在。教学将美文的阅读享受淹没了,一篇文章,若把它全部拆解,从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直到用词用句,如此琐细地一一分析,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这真是非常的可惜,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没能建立起阅读的品性,那么,对于以后长长的人生来说,是缺了一个很大的勾连之环的。这个勾连之环在前边是童年重要的记忆,在后边则是生命质素重要的延续和补充。阅读是帮助成
11、长、提升人生的动力。阅读的丧失,不单单是不读书而已,那是进步的丧失,是幸福感的丧失,是内心世界支撑的丧失。如今,我早已长大,但我每天还是在等待夜晚来临。晚饭后,是我独处的时间,那时,我会走到书桌前,随后,打开台灯,开始阅读。我已有了自己的书房,书桌上,是一本本我正在看的书,我的身后,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有我看过或者等待我去看的书。这时候的我,总是格外地惬意,心里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一种富足的感觉。我同样相信,许多的成人跟我一样,也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他们就会打开台灯,坐到灯下,捧起一本夹着书签的没有看完的书,继续读下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不可强求他人必须看点什
12、么,但总有一本书可以为他带来启迪,带来宽慰,带来快乐。如今,密集的信息已经蚕食了我们全部的空间,无穷的压力导致我们紧张、焦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疏离,如想摆脱这困扰,唯有开拓内心的空间。而阅读正是开拓的爬犁,帮我们拓展出一方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自己因此得以每天都有舒缓的一刻。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灯下的光笼罩着我们,那是灯下的月光,清幽、宁和、温暖,像是一条纯净的月亮河,把白天的喧嚣、嘈杂、纷繁阻隔在了另外的一边。我们的生命里是需要这样一片灯下的月光的。我想,或许,要不了多久,杞人忧天的事情真会到来:纸质的图书消失于一旦,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历史。但是,我坚信,阅读依旧存在,阅读不会消失,只不过换
13、了别一种方式;而且,阅读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阅读的形式只会越来越丰富。千年万年,月光依旧。万年千年,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等待着夜晚来临,等待着灯下的月光铺撒开来,带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带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1.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标题的好处。(4分)2.分析第段画线句的意思是。(3分)3.联系下文,说说第段加点词“无奈”的具体内容。(4分)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A.第段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观点和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童年的阅读经历。B.第段作者反对在教学中用琐细的拆解和分析破坏美文的阅读享受。C.第段作者内心惬意、充实、富足的感觉源于读书,也源于丰赡的书。D.第段作者相
14、信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同,所以阅读内容也因人而异。E.第11段作者认为想要摆脱现实压力的唯一方法是借助阅读舒缓自己。F.第14段作者对于未来纸质图书可能消失和阅读形式变丰富态度乐观。 蜀道难主题分析2009-2010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班 级:08-2 任课教师:徐美玲 姓名:老冠超 学 号:23 成 绩: 李白蜀道难主题分析 记得在高中时期就曾经对“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进行了较详尽的学习,因此对该篇诗歌较为熟悉。意想不到的是,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又与这首经典相遇。在老师的课堂精炼讲解下令我很容易就回忆起以前所学的,并且对该诗歌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要想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最想
15、表达出的情感以及主旨,最好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解读出诗歌的主题。以下是通过搜集而得出的较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主题。由于这首诗歌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尚有百家之言。所以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忧杜说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根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句,推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害房琯、杜甫,这首诗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二刺琼说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根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句,称此诗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至天宝五年(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小人,李白写此诗是用来警戒朝廷防范章仇兼琼有反叛之心。三讽喻说
16、此说出自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根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四咏蜀说此说出自明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别无寓意”。五劝谏说此说出自唐诗鉴赏词典,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诗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
17、见是正确的。六送别说此说见复旦大学的李白诗选,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七仕途说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此说见周丽洁的李白。 八.歌颂说此说认为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是在极力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现了对彻底征服“蜀道之难”的一种呼唤与希求。此说见王克俭李白诗选。另外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认为这首诗“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个人对该篇诗歌的学习,本人得到了如下见解: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其实该主旨意在送别友人,也藉此来以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诗人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 2010-6-4第 11 页 共 1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