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教案设计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三语文教案设计5篇.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高三语文教案设计5篇思敏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2021高三语文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学习。2021高三语文教案设计1一、教材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古典诗歌的鉴赏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尝试了诗歌的鉴赏,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
2、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整篇课文我计划用三课时讲完,我所说的这节课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课时。根据大纲以及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部分重点词语以及铺陈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把握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特征以及性格特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和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
3、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二、教法分析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诗歌需要反复诵读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品味法和讨论点拨法。为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三、学法分析学生在学习诗歌和文言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
4、们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主要学法有: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屠洪纲的歌曲孔雀东南飞,由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引出大雁殉情的故事,从而引出新课。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由悲剧性的故事情节而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赏析。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发展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来进行鉴赏。这一部分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总结,并且对重点词语以及修辞
5、手法等作补充讲解。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4、由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过渡到对悲剧原因的分析。提问问题:刘兰芝可以说具备了中国女子身上的所有优点,可是为什么最终只能选择“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呢?是谁造成了刘兰芝的悲剧?引导学生从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和刘兄身上探究悲剧的深层原因,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悲剧的根源。教师补充介绍诗人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以加深学生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认识。设计次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5、拓展延
6、伸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刘兰芝的自尊自立和反抗就显得尤为可贵,请同学们回忆所知道的像刘兰芝这样的女子。如氓中的女主人公,梁祝中的祝英台等。6、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兰芝这个美丽而又坚强的女子,探讨了兰芝的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_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铸就“血泪沈园”!但以刘兰芝为代表的这些女子之所以能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正是由于她们的身上有一种坚强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她们代表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人们希望世界上更多的是天长地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孔雀东南
7、飞的悲剧不再上演,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人们让这对不幸的夫妻魂化为鸟,实现相依相守的愿望。7、作业设计以兰芝,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周记。意在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021高三语文教案设计2本课的地位: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
8、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第二单元的宋词,通过学习本课,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所以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教学目标: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
9、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方法目标:诵读法;讲授法,不断启发学生从而把握全词意境;讨论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情与景的自然结合,难点是体会作者深刻含蓄的情感。教学方法: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1)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
10、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2)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3)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
11、,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教学过程:上片以讲授为主;下片以讨论为主.导语设计:三国是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如水,斯人已矣,但每一个为这一战所激动着的人来到赤壁,当年的冲天火光、震天喊杀声仿佛又能萦绕于脑海。赤壁之战后八百多年,一位伟大的天才人物
12、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为伟大的天才人物就是苏轼。示范朗读:激情充满壮志豪情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熟悉课文内容以后,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查阅资料,由学生口头介绍作者;在个性化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筛选有效信息,理清思路,概括精要,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与高考接轨。(多媒体显示:字词积累,随堂训练。)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
13、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板书设计: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显示如下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上阕赤壁奇景波涛汹涌山势险峻下阕怀周瑜儒将风度非凡胆略抒己感慨人生如梦壮志未酬要先给学生方法: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
14、拓展延伸: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全文总结: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迁移应用:学以至用。让学生了解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教学效果预测:总之,在新课标教育理念下,从以下几点可见这堂课的效果没有将文质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几大块,维护了散文的整体美
15、。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为主,从复述故事到板书设计,从质疑到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提升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2021高三语文教案设计3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一的时候曾经学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二、回顾作者杜甫的生平这里不介绍了,作为高三的学生大家都了解甚多,我们主要是了解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既然杜甫被称
16、作诗圣,其诗被成为诗史,则我们需要读史了解杜甫其人: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仍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此时教师板书或用课件打出】杜甫思想心态分析:觉醒:由个人趋向社会,由浪漫趋向现实;目标: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志着杜诗“光芒万丈”的现实主义起点。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教师继续播放课件,若条件不够就口述让学生做笔记,少量板书】1、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
17、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
18、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下面是ppt示例】【ppt示例略】2、文章的艺术特色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
19、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四、课件展示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类似现在电影里的抓壮丁。于是就出现了百姓生死离别的情景。本文记叙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五、赏析课
20、文歌行体的诗歌长于叙事,本文主要记叙了亲人送别征夫和征夫对诗人的倾诉。【学生读全诗,读全诗之前告之如下内容】第一段(“车辚辚干云霄”),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道旁犬与鸡”),“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长者声啾啾”),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1、【学生自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送别场景。】车马声:兵车隆隆,战
21、马嘶鸣,诉诸听觉弓箭在腰:从视觉角度,说明队伍整装待发,就要被押送前线。“爷娘妻子走相送”,他们送的是什么人?是青壮年劳力,家里的顶梁柱。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所以都扶老携幼,奔走相送。我们可以想象征夫的爷娘妻孩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呼喊寻找自己亲人的情景。“走”字用的形象(诗歌鉴赏注意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亲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前线,所以家人们追奔呼号,去做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多少人被抓兵,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没有明说,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就形象地概括了。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
22、的大桥都遮没了,不难想象当时的人有多少。不仅出征的人多,送行的人也多。送行时“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动词用得好,连用四个动作。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牵”是小孩,孩子不懂事,牵着即将离开的父亲的衣服,哭叫着舍不得分开。父母妻子不忍心亲人离开,但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开,又怕亲人一旦离开就成永别。一连串的动作最后落到一个“哭”上,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送别画面,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无奈的动作神态刻画得细腻入微。千万人的哭声直冲云天,震耳欲聋。尘土飞扬、哭声震天都说明受害家庭多,这真是一个社会悲剧。2、在诗人笔下,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哭声冲天、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令人触目惊心。那这
23、出人间悲剧的制造者是谁?统治者,皇上。作者通过行人之口说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的社会根源。证据何在?【学生读第二部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汉武帝吗?暗喻唐玄宗。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事,却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做开头。杜甫在这里虽用暗喻,矛头直接指向统治者,他不怕杀头为百姓说话这一点值得人敬佩。“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数词用得好。“十五”、“四十”说明服役时间长。“去时里正与裹头”,古代新兵入伍须装束整齐,用头巾裹头,象征行成人之礼。征夫们“归来头白还戍边”,“还”,副词用得
24、好,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不料又被派去戍边。这两句还是说征夫无限期地超期服役。天宝年间,明皇昏庸,战事不断,士兵一批批被押赴前线送死,尚未成年的孩子和头发班白的老人都被征发服役。伤财具体体现在哪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汉家”也影射唐朝。“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陇亩无东西。”可以想象,连年征战,男丁都上战场了,没有劳动力,千村万落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生产凋敝。“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士兵称自己为犬与鸡,在哪种情况下,人会把自己不当人看?重压之下。从“
25、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役夫敢伸恨”,暴露出百姓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精神桎梏,敢怒而不敢言,之后又终于说出来。“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关西卒未休,大量的壮丁被征发,正是由于上文“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照应着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前后照应。这四句话,通过当事人的口述,从抓兵和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了双重灾难。其实,战争的结果比战争本身更可怕:土地荒芜、生产凋敝,疾病、死亡,甚至带给人心灵上的创伤。找出由于战乱,人们心理反常的句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26、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很严重的,而诗人却感叹: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却只能命丧沙场。由于连年战争,导致男子大量死亡,在这一条件下,人们一反常态,而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变了。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3、诗歌结尾,诗人用“君不见”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描绘了青海古战场的情景。【找同学描绘】“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遍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这种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新鬼烦冤旧鬼哭”互文。结尾阴森的鬼哭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都是皇帝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带到了青海战场,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
27、”,正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至此,诗人为百姓呼喊的激情得到了充分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六、结束语诗圣杜甫的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2021高三语文教案设计4【自读导言】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2.结合有关语言知识或现象,理解文中富有深意的语句。3.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解说: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语言理论知识,特别要抓住作者的观点,进而更好地
28、阐释文章中富有深意的语句。学习是为了运用,要通过应用文中的理论解释相关的语文现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自读程序】1.预习课文。(1)根据单元提示,明确学习目标。(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把握作者观点。(3)围绕课后练习一指出的4个句子跳读课文。(解说:本文是自读课文,应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发挥自主性。教师提出初步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进而为下一步迁移学习打基础。)2.研读课文。(1)重点梳理第一部分,把握语言与说话的关系。(2)重点研读第三部分,理清第三部分总分总的结构,把握作者观点。(解说:舍弃中间部分,突破一、三部分,使自读教学重点更为明确,便于学生弄清观点,进一步用文中
29、观点去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这一步是整个自读过程的关键环节,要指导学生利用总分总的结构和“观点+例子”的模式去把握作者观点,去阐释富有深意的语句。)3.拓展延伸。用实例阐述“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1)钱宰吟诗明朝钱宰编辑孟子节衣,非常劳苦。有次早朝,无意吟出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不料,这首诗被皇帝知晓,朱元璋起初勃然大怒,后一想,钱宰为人忠厚,不至于对皇帝有二心,便心下释然。第二天朱元璋召见钱宰,笑问他:“卿诗中是否对朕有看法?”钱宰听后冷汗淋淋,自觉大祸临头,皇帝见他如此,越觉其忠厚,于是让他把“嫌”改为“忧”。请分析“忧”与
30、“嫌”表达的优劣。(2)刘大请客刘大在五十大寿时请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到他家里作客,结果等了半天,只来了两个,王五、赵六还未到。刘大正等得不耐烦,王五来了,刘大叹口气说:“唉,该来的还不来。”王五一听,掉头就走了,刘大见王五走了,心里一急,对着张三两手一摊说:“唉呀,不该走的又走了。”张三一听,心想:“看来,我是应该走的。”就不辞而别。刘大见张三也走,不知所措,说:“你看,我又不是说他。”李四一听,“那一定是指我了?”于是也气呼呼地走了。见此情景,刘大大失所望,长叹一声:“哎呀!怎么都走了!?”分析:刘大请客,人为何都走了?(3)朱元璋的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从前相交的一班苦朋友照旧过着很穷
31、的日子。有一天,他从前的一个苦朋友跑到南京求见,准见之后便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一听,隐约觉得他的话中包含了一些从前的往事,见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所以立刻封他做了御林军的总管。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苦朋友听见了,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起玩的人,他去了有官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吧?”于是,他就去了。和朱元璋一见面,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满
32、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叶子梗在喉咙口,害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同是一件事,说话的效果就不一样,试分析。(解说:设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运用交际工具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去表情达意,更好地体会“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读点拨】1.第一部分中“说话只能在这种有限和无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其中“有限”与“无限”,“自由”与“不自由”怎么理解。明确:“有限”指的是有限的词和为数不多的组合规则,“无限”指的是运用语言和组合规则可
33、构成无数不同的句子;“自由”指的是人们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表达,“不自由”是指在表达时不能杜撰词语、违反组合规则,必须服从社会的语言表达习惯。2.谈谈语言与说话的区别与联系。明确:语言不同于说话。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3.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及作者的观点。明确:(1)第三部分按总分总的顺序,论述了“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2)作者在这一部分中阐述了如下观点: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
34、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脸部表情、手势、躯体姿态等伴随动作是一种非语言的交际工具。4.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明确:语言是人类专有的交际工具,但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除语言外还有其他一些用于交际的工具,如文字、烽火、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以及手势、脸部表情、躯体姿态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交际作用,但这都不能跟语言相比,它们过于简单,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或虽然表达较多的内容,其实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形成的辅助性手段,不过是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只有语言才能听从于人们自由组合,组成表达思想的话语,灵活自如地用于各种社会交际,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解说:教师的主导作
35、用体现在善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原文、把握文中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如果学生的探究出现停滞不前或偏差时,要及时教给探究方法(如结合上下文理解,明确总分总的结构,“观点+例子”的模式等),因为探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自读思考】见“拓展延伸”训练题(1)、(2)、(3)。【参考答案】(1)钱宰的意思是,四更天就起来穿上朝衣准备午门朝见,“嫌”的是自己担心上朝迟了,由于指代不明,在这里可以理解成臣子嫌皇帝上朝迟了。可怜钱宰一片忠心,由于说的时候运用的语言不能明确地表情达意,差点造成君臣的猜忌。如果换成“忧”字,则更能表现钱宰一心为国、日夜操劳的情怀。(2)刘大没有把握双方的角色关系,加之他
36、的表情、动作使得交际双方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作为主人的刘大,第一次对刚来的王五说:“该来的还不来”,就意味着王五是不该来的;而王五走后,对张三一摊手,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就意味着张三该走,最后面对剩下的惟一的客人李四说“我又不是指他们”,当然就意味着指的是李四。所以说话时要注意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各种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把话说对、说好。(3)朱元璋过去的两个穷朋友来朝拜他,所讲的话意思大体相同,但表达效果和所得到的待遇截然相反。一个注意了他和朱元璋的关系由过去的朋友关系转变为眼前的君臣关系,顾及了对方的尊严,赢得了朱元璋的欢心,做了大官。另一个则相反,触犯了圣威,被推出斩首。真可谓“话说三分
37、,巧说为妙”。2021高三语文教案设计5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中肺腑之言的内涵,通过分析把握宝黛二人爱情的专一、真诚、纯洁、美好,体会其间所蕴涵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2.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教学设想1.把握宝黛爱情蕴涵的思想内核,同时也可使学生迅速有效地学习课文。2.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言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又是全书的主干,是中国古典文学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爱情故事。“郎才女貌”是我国古代戏曲、小说中常见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
38、这种建筑在“怜才爱色”基础上的爱情往往缺乏广泛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却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表现为不约而同地怀疑传统人生所规约的道路和终极目的。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两个叛逆者,在经历了彼此的猜疑、担心、试探、怄气之后,终于互明真心、心心相印了。诉肺腑一文正是叙写宝黛二人互明心迹的精彩片断。二.学习要求1.体会课文中肺腑之言的内涵,通过分析把握宝黛二人爱情的专一、真诚、纯洁、美好,体会其间所蕴涵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2.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三.指导自读1.本文节选的是红楼梦第31、32回的有关情节,快速阅读课文之后把握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39、明确:主要情节是湘云带丫环翠缕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分析小说,思想内容也好,人物形象也好,艺术特色也好,情节结构是不能跨越的,它是基础,是依托。要使学生熟悉情节,为后面的分析、理解作先期的准备。)2.节选的作品情节上有相对的完整性,我们在熟悉情节之后,再看看课文中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哪几个?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刻画这几个人物的?学生通过寻找、朗读、讨论的方式理解。
40、明确:课文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宝玉、黛玉、湘云和袭人。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结交,蔑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热烈追求志同道合的伴侣,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黛玉执著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她与宝玉心相通,志相同,尽管为得到专一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她的内心仍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她被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账话”的知己。湘云虽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言词表现了她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袭人对宝玉的规劝及其对宝玉误把她当黛玉而发出内心隐情的震惊,和后来她很快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都表明她是个驯服、忠心的女婢,完全
41、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立场。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几个艺术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种文学现象。文学作品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特质的语言就是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人物思想感情尤其是宝黛二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作铺垫。)3.在把握了课文中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之后,再来看看有一个人虽未出场,可湘云和袭人都对其发出由衷的赞扬,这个人又是谁呢?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明确:宝钗。通过湘云与袭人之口,作者间接地刻画了薛宝钗的形象。她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温柔敦厚、豁达大度、
42、随分从时、很会做人的金陵闺秀。4.宝玉向来是“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又“连忙就走"。宝玉爱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爽朗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感情确乎是曾经游移不定的,作者将黛玉、宝钗、湘云三人放在一个平面写有什么深意呢?明确:为了突出宝黛二人在人生道路上共同的叛逆意识,及二人逐日深化了的相知相恋的纯真爱情。黛玉、宝钗、湘云三人,论风姿,一个袅娜风流,公认有种病态美;一个鲜艳妩媚,公认有种健康美;一个灵秀洒脱,公认有种天真美,都具备着“倾国倾城貌”。论才学,一个魁夺“菊花诗”;一个讽和“螃蟹咏”,誉称绝唱;一个韵和“海棠诗
43、”,压倒群芳,都是锦心绣口、慧心灵气。论门弟,一个是侯门之后;一个是皇商之家;一个是侯门之女,与贾府都是门当户对。论亲缘,都是宝玉的表姊妹,结成婚缘都是“亲上加亲”,三人都有资格成为宝玉的婚姻对象。然而宝玉却越来越钟情于黛玉,而和宝钗、湘云“生分”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他认为宝钗和湘云“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尤其是宝钗一再规劝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虽屡尝闭门羹而仍喋喋不休。只有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和“光宗耀祖”之类的“混账话”,终于使得宝玉对三人在态度上有了分明的取舍,在心理上有了亲疏的区分
44、,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了“诉肺腑”的情节。(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宝黛爱情的专一真诚、成熟巩固、纯洁美好、生死不渝的思想基础进行深入地把握。)5.肺腑之言就是从内心吐露的真实之言,找出课文中二三处加以分析。明确:例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例“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分析:宝玉在黛玉面前放胆
45、诉说一腔真情,既体恤痛惜着黛玉的病体,又焦灼期盼着黛玉对自己真情的明晓,感情分外地执著、真诚、纯洁而美好。(通过学生的品读、分析,体会肺腑之言的内涵。)四.点拨为帮助学生把自读引向深入,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1.试析宝黛爱情曲折发展的过程及叙写这一过程的深刻思想意义。明确:宝黛二人从“木石前盟”到一见面似曾相识的亲近感,从多次的口角到间接的试探,虽然宝玉生来“聪明灵慧”,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却谁也不能领悟对方的深情实意,总把“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二人终由多次的小牾积聚成一次大冲突,直吵得一个“脸红头胀”,一个“手心冰凉”;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
46、,如何解开二人心头的疙瘩,如何避免感情的淤塞而使彼此心曲相通呢?似乎很难,其实也实在容易,宝玉的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当宝玉听到湘云劝他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时,甚觉逆耳,竟下起了逐客令,并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黛玉于无意中听得此言,不禁惊喜交集,本来想到因宝玉获得一只金麒麟,湘云也有一只金麒麟,怕他们“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悄悄来到怡红院,本出于对宝玉的极不放心,一听宝玉此言,转而对宝玉极为放心,引为知己。作者让二人这样试探不行,那样试探也不行,目的就是要突出这句话的分量,显然不说“混账话”是宝黛二人建立和巩固爱情关系的基点。让宝
47、玉说这句话时黛玉不在场,目的就是要让黛玉认为这是宝玉对自己的真正尊重,宝黛爱情发展至此趋于成熟稳定。曹雪芹在对宝黛二人情感曲折发展的叙写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即一要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二要彼此互相尊重,这一爱情观的形象化地展示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是前所未有的,而就其思想性质来说,又是属于未来的。单就这一点,曹雪芹真不愧为思想的巨人,文学的大师。2.真实自然又贴切细腻的心理描写。明确: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是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两种手法对于塑造人物形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话描写学生很容易通过阅读分析把握,这里主要说说心理描写。本文比较集中的心理描写主要是在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对自己称扬
48、不说“混账话”一节,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黛玉在对爱情的追寻过程中,总是忧伤多于快乐,痛苦多于幸福。原因在哪里呢?不仅在于爱情的本性是排他的,爱情的痛苦也是最个人的,更主要的还在于她与宝玉的爱情乃是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互相听到了内心召唤的回音,因而随着爱情的步步深化,她越来越感到环境的势利、险恶和前途命运的艰难、叵测。这一段“喜”“惊”“悲”“叹”的心理描写,不仅充分表现了黛玉细心多虑、多情善感,对真诚真心的宝玉的爱恋,也暗示了二人爱情发展的悲剧性结局。课文就是通过这段极具个性化的心理描写塑造了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其真实、自然、贴切、细腻的心理描写,古往今来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之
49、心和同情伤感之泪!(将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更深的把握。)五.作业阅读红楼梦第29回的相关情节,回答下面的问题。且说宝玉因见黛玉病了,心里放不下,饭也懒怠吃,不时来问。黛玉又怕他有个好歹,因说道:“你只管听你的戏去罢,在家里做什么?"宝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之事,心中大不受用,今听见黛玉如此说,心里因想道:“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怎连他也奚落起我来。"因此心中更比往日的烦恼加了百倍。要是别人跟前,断不能动这肝火,只是黛玉说了这话,倒又比往日别人说这话不同,由不得立刻沉下脸来,说道:“我白认得你了!罢了,罢了!"黛玉听说,冷笑了两声道:“你白认得了吗?我那里能够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你的!"宝玉听了,便走来,直问到脸上:“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黛玉一时解不过这话来。宝玉又道:“昨儿还为这个起了誓呢,今儿你到底儿又重我一句!我便天诛地灭,你又有什么益处呢?"黛玉闻此言,方想起昨日的话来。今日原是自己说错了,又是急,又是愧,便抽抽搭搭的哭起来,说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