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2021筏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doc
《2022最新2021筏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最新2021筏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最新2021筏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该文作者袁鹰(1924年-),原名田钟洛,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县,毕业于之江大学,当代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筏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筏子教案课前预习:1、借助图书、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黄河的图片、诗词名句和羊皮筏子的图片及相关常识。2、利用工具书,积累词汇。相关课程标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
2、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2、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筏子教学参考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袁鹰筏子细读这篇文章是袁鹰在1961年9月去甘肃兰州体验生活,为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给全国人民鼓劲而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只有一个字就是“斗”。整个文章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最近重读这篇文章,我在文章中
3、间,从原来“斗”的那种昂扬的意志中,读到了另一种文化价值,那就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融合”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与自然是无法融合的,而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过程中间,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如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文化价值上,就转为“敬畏自然”,你从一开篇的四个字就能看出来:“黄河滚滚”。在黄河滚滚面前,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高兴、欢喜、害怕,以至于恐惧。若把这些感情排一排队,也许“害怕”会排在第一个。“畏”是因为身外的那个世界非常可怕,使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而这篇文章,就散文来说,在我看来,在那个时代,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
4、国散文的典范之作。中国散文经过五四热潮之后,出现了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五六十年代的诗化散文,以刘白羽、秦牧、杨朔为代表,他们构成了诗化散文的总体版图,袁鹰、碧野都是属于这个阵营的。他们极其强调散文的审美。杨朔自己说,“好的散文就像一首诗”,这是最早的时候,“杨朔派散文”在散新中的一次呼喊,一次散文审美的变化。然后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两句话,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这个群体极为重要的创作主张。这是继五四以来,又一次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此后就是八,九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散文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功不可没。他率先在美文中倡导“大散文”,开启了九十年代散文
5、热的序幕。我们大致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我们今天读筏子,或多或少心里总存在着一些疑虑,担心把它说得那么好是不是恰当。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今天对这篇散文进行审美时,使用的标准是八,九十年代之后第二个散文黄金时期的散文审美标准。读一篇散文,必须把这个作者放回到那个时代,把这篇文章放回到那个时代的文化主潮中去考察。其实从1958年文艺界反右总结开始,强调文学创作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指的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两个结合”是解决这一篇散文主旨的一把钥匙。黄河滚滚这是冲口而出的四个字,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革命的斗志。用短促的语句表现内心的激动、兴奋与昂扬的
6、意志。袁鹰在1982年写的散文求索小记中提到,在1958年,他也热烈地、真心诚意地歌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59年、1960年也曾非常坚决地、满腔热忱地捍卫过“三面红旗”。在那个时代,他说“黄河滚滚”时候的热烈、热情与热望,是真诚的。这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下面,革命的浪漫主义来了。这句话以后,马上在散文的节奏上发生了变化。散文、诗,它们都讲究一个节奏。散文和诗的不同是,散文更加讲究节奏,诗更加讲究韵味、声韵。散文无韵,于是在节奏的讲究上,比诗更为着意。句号句断以后,下面一个极其长的长句子,把“黄河滚滚”铺延开来。而运用的方式是一贯的散文的手法欲扬先抑。“即使”,这个虚词,这两个字,都是仄声
7、字。他借着“黄河滚滚”,这样一个响亮的短语之后,一下子,接过声来,如果把“即使”换成两个平声字,这两个句子就散掉了。即使这儿只是上游立马把“黄河滚滚”的气势“拉了下来”,没有让昂扬的斗志直冲云霄,而是摁住了往下拉了过来。这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常常是把大的往小里说,把小的往大里说。()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这里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用一个矛盾的表述去反衬“黄河滚滚”,在反衬的时候,把这一句话的气势拉了下来,但又没有一直拉到底。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这一段用了“黄河滚滚”、“一泻千里”、“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惊心悸”,把景、情全部交融在一起。这里的节
8、奏,好像一开门,看到“滚滚黄河”,吓了一跳,赶紧把门关上,“即使这儿只是上游”。慢慢地,罅开一条缝,“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慢慢地把门再推大,“但它那万马奔腾”,推得更大了,但还没有推到底。接着一下子推到底,“浊浪排空的气概”,定睛一瞧,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这个第一段,以中等强度切入,以中等强度收束,中间有一次低沉,有一次昂扬,节奏非常明快。第二段,作者宕开一笔,这一笔宕得非常好,好在哪里?如果说第一段节奏无比明快,意志非常昂扬,那么这一段,作者改换笔调,用非常宁静的欣赏的旁观者的样子来叙述眼前这个景。而在这个叙述中间,仍然有无可抑制的内心的激动。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河边”是
9、这一段与前一段的关联。散文在结构上的“不散”,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畅通处、系联处就在于“河边”。而写这个大水车的时候,不同于前面直面去写黄河,因为这是一个“配角”。 “缓缓地转动着”,“着”把原来奔跑的欢快的笔调一下子舒缓下来了,延长了缓缓转动的节奏,把节奏拉得平稳下来,拉得慢下来。第一段虽然有“即使”,但还没有把那很迅捷很奔涌很快的节奏拉下来,所以“即使”还没有把原来的节奏拉到舒缓的样子。接着有一个细节描写,一个白描,非常棒。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始终还是扣住“黄河滚滚”来写的。“滔滔激流”、“黄水”、“吞下”,没有说“喝下”,气势还在,但节奏慢了,内心的气还是很粗壮的。倾注进木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最新 2021 筏子 北师大 初一 下册 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