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渭南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渭南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意见 、省政府关于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决定、渭南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意见为主要依据,制定渭南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一) “十二五”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渭南市旅游业走过了一段快速又辉煌的发展历程。随着华山成功进入全国 5A 级旅游景区行列,渭南市旅游业内在发展动力焕发出来,出现了蓬勃发展、整体提升的态势。近两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渭南市旅游业逆势强劲增长,成为渭南稳增长、优结构、惠民生的生力军。“十二五”
2、期间,旅游业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张。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张。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全面增长,接待游客人数从 2010 年的 1328.5 万人次提高到 2014年的 3202 万人次,增长 1.4 倍,年均增长 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从 2010 年的 67.6 亿元提高到 2014 年的 252 亿元,2增长 2.7 倍,年均增长 39%。渭南市旅游业在全省旅游业中权重也显著提高,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从占全省的 9.12%和 6.86%提高到 9.64%和 10.00%,显示出旺盛的后发优势。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接待游客人数(万人
3、)1328.522039.292512.0829003202旅游综合收入(亿元)67.56116.3155.54212252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图 1 渭南市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变化情况图 2 渭南市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占全省比重变化情况0.0%2.0%4.0%6.0%8.0%10.0%12.0%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比重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旅游收入占全省比重3旅游产品与业态日益丰富。旅游产品与业态日益丰富。新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不断涌现,尧头窑陶瓷景区、同州湖景区、卤阳湖景区等一批历史文化和湖泊生态特色旅游景区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全市 A
4、级旅游景区达到 27 家,其中 5A 级 1 家、4A级 5 家、3A 级 18 家。带有浓郁乡情的乡村旅游快速兴起,形成了葡萄庄园、冬枣篱园、渔村渔港、休闲农庄、乡村酒店、垂钓人家、野趣山庄等旅游新业态。具有地标特征的渭南博物馆、体育中心、万达广场等陆续落成,在临渭区形成了集文化游览、运动休闲、商务购物、美食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区。旅游服务配套能力显著提高,全市星级饭店达 36 家,其中四星级 1 家、三星级 27 家,旅行社38 家。醒目统一的旅游景区景点标识覆盖全市所有旅游道路,为自驾游提供了准确方便的指引服务。0246810121416182010年星级旅游景区数量(个)1016201
5、4年星级旅游景区数量(个)151835A4A3A3A以下图 3 渭南市星级旅游景区数量变化情况40510152025303540星级饭店数量(个)2436旅行社数量(个)29382010年2014年图 4 渭南市星级饭店、旅行社数量变化情况旅游形象大幅提升。旅游形象大幅提升。大力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旅游形象,重点发掘华山的历史文化内涵,成功举办了“华山论剑” 、 “黄河与秦岭对话”等高端文化活动,丰富了渭南市旅游发展的时代特色,在全国初步确立了渭南山水人文旅游的形象定位。旅游宣传逐步展开,旅游品牌塑造有序推进,品牌感召力不断增强,新的旅游热点区域开始形成,尤其是“大荔
6、旅游专列”的开通运行,标志着渭南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得到市场的热烈响应和游客的高度认同。区域旅游合作逐步深化。区域旅游合作逐步深化。抓住陕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旅游项目合作、客源互送、品牌共塑已经启动,区域旅游合作出现良好势头。充分利用西安渭南发展一体化和关中城市5群一体化发展契机,深化与西安和关中城市的旅游合作,开创热点旅游城市互动联动发展模式。目前,以西安都市圈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已成为渭南新增游客主要来源地之一。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1 年2014 年,全市各类旅游投资完成 111.46
7、 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 2.1%,有力推动了渭南投资增长。来渭游客总量逐年快速提高,直接拉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消费全面增长。2014 年底,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 5 万人,旅游间接从业人员 15 万人,为增加社会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乡村旅游有力推动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旅游兴农、旅游强农、旅游富农效应进一步显现。旅游业民生功能逐步提升,城乡社区旅游休闲环境不断改善,促进城乡居民周边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业成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二) “十三五”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渭南旅游业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是渭南旅游业迈向新的大台阶的必然选择。国际国内旅
8、游持续增长的机遇。国际国内旅游持续增长的机遇。旅游业仍然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比世界经济增速高 2 个和 3 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6的产业。国内旅游业是少数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空间巨大,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这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国内消费升级和城市化加快的机遇。国内消费升级和城市化加快的机遇。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人均 GDP 在 2014 年已突破 7000 美元,进入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由此促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旅游作为新的生活方式,日益成为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直接体现在“大众旅游”持续升温。随着城市化加快发展,越来越
9、多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显著上升,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消费中的“刚性支出” 。国家大力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把职工休闲度假列入每年工作日程,层出不穷的“个人旅游休闲计划” 、 “家庭休闲旅游计划”汇成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为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国家大力倡导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联结起来,成为当今世界最长、最具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旅游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旅游合作已经率先开展起来,成为我国向西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随着丝绸之路旅游成为国际热点旅游路线,将催生越来越多的旅
10、游合作与发展机会。这为渭南乘势而上,发挥文化旅游优势,吸引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务流、游客流提供了契机。7建设陕西建设陕西“东大门东大门”的机遇。的机遇。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明确提出发挥渭南区位、人文、资源三大优势,支持渭南加快崛起,打造现代开放、文明靓丽、活力创新的陕西“东大门” 。旅游是“东大门”建设的重点产业,也是展现“东大门”新风貌新形象的时尚产业,将会得到省级层面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为旅游业快速增长注入生机和活力。快速交通网络发展的机遇。快速交通网络发展的机遇。渭南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目前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郑西、大西 2 条高速铁
11、路贯通全境,陇海等 6 条铁路穿越市域,连霍、京昆、渭蒲、榆商 4 条高速公路和 9 条国省干线纵横贯穿,使渭南成为连接南北、辐射东西的交通枢纽,大大缩短了渭南与各大经济中心的时空距离,成为陕西交通最发达的区域,为各类游客来渭体验悠久人文和优美生态提供了便捷条件。西渭一体化和黄河西渭一体化和黄河“金三角金三角”融合发展的机遇。融合发展的机遇。随着区域经济合作深化,西安与渭南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大的国际化城市,西安渭南一体化将使渭南旅游直接获得巨大客源市场和旅游产业的带动。同时,渭南处在黄河“金三角”的核心区域,在黄河“金三角”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形势下,旅游业已成为整合发
12、展的带头产业。这为渭南旅游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8(三)困难与挑战“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各种挑战。应对挑战,攻艰克难,是渭南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各地纷纷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有吸引力的旅游大项目和特色项目不断涌现,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环境不断强化着旅游业的竞争,如何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旅游发展制高点对渭南是一个重大考验。投入不足,大项目不足,服务要素发育不足。投入不足,大项目不足,服务要素发育不足。由于渭南市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基础相对
13、薄弱,制约了对文化旅游的投资强度,许多优质旅游资源还未深度开发。具有市场震撼力的旅游大项目开发不足,缺少能与旅游龙头华山形成互动的高品质大型旅游景区。许多景色瑰丽的农业田园和生态湿地缺乏必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游客可进入性和体验性低,基本处在原生状态中,迫切需要进行创意设计和设施开发。各县区旅游发展不平衡。各县区旅游发展不平衡。有的县区形成了加快旅游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旅游产业迅速兴起,旅游设施比较完善,旅游特色比较鲜明,宣传促销力度大,正在成为热点旅游区域。有的县旅游发展处在自发状态,产业发展导向不清晰,支持旅游发展的政策不充分不完备,9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迫切需要进一
14、步提高认识,统一认识,充分调动起各地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整体发展合力。旅游与文化、生态、体育及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有旅游与文化、生态、体育及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有待提升。待提升。渭南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古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旅游与文化融合开发深度不足,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源还停留在古籍、传说或出土文物中,尚未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旅游景观。旅游与自然生态、体育、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有了良好开端,但还处在浅层次阶段,如何从中开发一批精品,做出品牌,仍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旅游发展体制、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应急机制尚旅游发展体制、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应急机制尚需改革完善。需改革完善。受行政和行业管理分割的影响,
15、一些景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顺,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有的景区及周边市场管理不到位,拉客兜售、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损伤了旅游景区形象;一些新开发的景区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漏洞和隐患,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充满活力、运行高效的旅游景区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整合提升任务艰巨。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整合提升任务艰巨。特殊的地质构造演化和独特区位带来的历史演变,使渭南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而齐全,但目前资源管理比较分散,一些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出现低水平、雷同化现象,如何整合提升资源开发,以规模化、精细化、高端化为导向,创新发展路10径,提升开发效益,是渭南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无法
16、回避的重要课题。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建设渭南经济强市和陕西“东大门”的基本任务,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以追赶超越、转型升级、强化开发、品牌引领为发展方向,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旅游产品,优化空间布局,完善产业体系,推进旅游全域化发展,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区域联动,拓展民生功能,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为渭南加速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二)发展定位按照建设渭南经济强市和陕西“东大门”的基本任务,渭南旅游业承载着带动渭南市经济发
17、展和繁荣陕西东部旅游产业的双重使命。因此必须把旅游业放在渭南追赶跨越、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国际化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大手笔建设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特色旅游产业,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总体定位。总体定位。依托山水、人文、生态优势,打造渭11南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全国旅游强市、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打造渭南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打造渭南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强化旅游产业投资和旅游消费增长为重点,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化、市场化、集群化发展水平,形成国民经济带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渭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支撑。打造全国旅游强市:打造全国旅游强市: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品
18、牌,全面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大融合,努力把渭南建成在全国影响力、竞争力突出的旅游强市。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按照国际水准培育一批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国际旅游合作示范区域,加快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使渭南成为体现国家和陕西新形象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市场定位。市场定位。从旅游资源特点和国内外客源市场需求出发,重点开发入境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周边客源市场。入境客源市场:入境客源市场:以东南亚、韩国、日本和港澳台客源市场为基础,重点拓展中亚、欧美、俄罗斯客源市场,以入境客流持续增长塑造渭南国际旅游品牌。国内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以“长三角” 、 “珠三角” 、环渤海三大经济圈
19、主要城市客源市场为基础,重点拓展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城市客源市场,使渭南成为全国热点旅游城市。12周边客源市场:周边客源市场:以西安和关中城市群客源市场为基础,大力开展晋、豫、鄂等周边客源市场,将渭南建设成为周边旅游休闲度假的首选区域。产品定位。产品定位。发挥旅游资源丰富性、多样性、层次性优势,重点开发山水生态旅游、人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五大系列产品。山水生态旅游:山水生态旅游:以华山和陕晋黄河大峡谷景区为龙头,深度开发旅游核心产品。人文旅游:人文旅游:以“三圣” 、帝陵、古国、古城、古镇、古村为载体,发展旅游拳头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规划开发滨河、滨湖
20、、温泉、山地等特色休闲度假区,发展旅游升级产品。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发挥红色文化优势,打造旅游亮点产品。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大众化、民俗化、宜居化旅游产品。(三)战略导向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并重转变,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游并重转变,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顺应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大趋势,在强化观光旅游,打造标志性观光产品,吸引国际国内观光游客的同时,依托独特优美的山水生态和人文资源,推进旅游要素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品和业态,建设高品质度假旅游区,吸引休闲13游客和度假游客向渭南汇集,拓展
21、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实现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发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互动共生效应。展,形成互动共生效应。立足渭南具有国内唯一性、垄断性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强化综合开发利用,以文化、生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旅游实现文化、生态价值;发掘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持续向现代农业注入旅游要素,促进旅游与现代农业交互融合发展,形成全省特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旅游板块。走创意驱动、科技驱动、品牌驱动发展路子,打走创意驱动、科技驱动、品牌驱动发展路子,打造国际国内一流旅游精品。造国际国内一流旅游精品。发挥创意牵引旅游要素流向的特殊功能,把创意放在创新
22、发展的首要位置,通过全球视野的创意和设计,形成高品位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发挥现代科技深刻改变旅游发展形态的巨大作用,把科技作为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跨越的杠杆,引入国内外前沿技术创新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发挥品牌引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作用,精心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精品,推动渭南旅游在融入世界中做大做强。推进发展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延伸和完善旅游推进发展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延伸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产业链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向社会资本开放,大力吸引国内外品牌旅游企业投资兴办各类标志性旅游精品工程。积极
23、推进市场创新,把旅游14运营收入重心放在完善产业链条,提供特色化、精细化、优质化的餐饮、住宿、出行、游览、购物、娱乐服务上来,走内生发展道路,形成领先一步的商业模式。以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构建城乡以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树立“旅游全域化”理念,推动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可观览、可体验、可参与要求,对新型村镇、现代农业赋予旅游元素和文化符号,培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历史特点、时代特征的旅游景区景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既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也使游客充分享受有意境、有乐趣的休闲生活。(四)发展目标“十三
24、五”期间,加快渭南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和国际化进程,大幅度增加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 2020 年,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明显增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成为渭南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整体实力大幅提高,培育出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旅游投资、消费保持旺盛增势,旅游创新发展能力步入国内城市先进行列,基本建成全国旅游强市;旅游业国际吸引力、影响力持续上升,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品牌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旅游15综合服务体系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基本形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渭南市 旅游业 10 三五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