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岩石地下工程.pptx
《第8章岩石地下工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岩石地下工程.pptx(1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主讲人:第8章 岩石地下工程第 8 章 岩石地下工程岩石岩石力学力学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1围岩压力计算2提 纲地下结构设计方法3地下工程施工理念与方法4地下硐室主要支护与加固技术5岩石地下工程 岩石地下工程是指在地下岩石中开挖修建的临时或永久性建(构)筑物,如公路及铁路隧道、地下水电站、矿山硐室、石油天然气与放射性核废料地下储存库等。共同特点:在岩体内开挖出具有一定断面形状和尺寸、较大延伸长度的地下空间岩石地下工程(隧洞或硐室)水利行业:隧洞矿山行业:巷道或硐室交通行业:隧道岩石地下工程二次应力:地下工程开挖前,岩体在初始应力作用下处于弹性平衡状态。开挖后,由于移去了一部分岩石,硐室周边岩
2、体失去了原有的支撑力及位移约束,进而产生向硐内移动的趋势,硐室周边岩体的位移又引发深处岩体的位移,如此延续直至一定深度。产生位移的同时,岩体将发生由表及里的应力重新调整,以维持力学平衡,这种经过重新调整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应力分布称为二次应力或重分布应力。围岩:发生应力重分布的岩体称为围岩。围岩压力:实际工程中,为确保工程的稳定与安全,常采取支护与加固措施,以阻止围岩的过大变形,支护结构也因此承受了围岩的作用力,这种围岩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力即为围岩压力。岩石地下工程基本概念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1l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布l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l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判别1围岩二次应
3、力状态分析开挖后围岩的二次应力状态可能出现弹性分布和弹塑性分布两种情况:l 围岩的二次应力状态继续保持弹性状态,弹性理论的基本定律仍然适用,地下工程不需支护即可保持稳定,此时的二次应力呈弹性分布。l 围岩的二次应力状态超过了岩体的屈服极限,岩体产生一定的塑性区乃至破坏区,而随着与硐周距离的增加,岩体的应力逐渐过渡为弹性状态,此时二次应力呈弹塑性分布。求解方法数值法解析法有限元有限差分开挖断面不规则且围岩特性复杂开挖形状简单且围岩均匀 实际硐室开挖后二次应力状态受岩体性质、开挖形状、初始应力场、施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利用解析方法求解二次应力状态时,进行如下假设:l 围岩为连续、均质、各向同性介质
4、;l 地下工程横断面尺寸远小于纵向长度,硐室变形只发生在横断面方向,围岩中的二次应力计算可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可取硐室的任一断面作为计算断面,由于平面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埋深大于10倍硐径时,是否考虑体力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因此埋深较大时可不考虑计算范围内的围岩自重;l 硐室埋深远大于硐室半径,可简化为无限大平板的开孔问题。开孔引起的应力集中将影响35倍硐径范围内的应力分布,该区域以外,应力恢复至模型边界处应力状态,因此,将该区域边界上的原岩应力作为开挖问题的边界荷载;解析法求解假设条件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l 当埋深较大时,硐室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垂直地应力变化量相对原岩应力量级而言较小,可忽略
5、垂直应力的线性增加,近似以硐室埋深处垂直应力为上下边界荷载。当侧压力系数一定时,水平方向应力也为均匀分布。因此,该力学模型进一步明确为无限大平板受双向压力作用时的开孔问题,如右图所示,当侧压力系数为1时,该问题可简化为轴对称的厚壁筒模型。圆形硐室围岩应力状态解析法求解假设条件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1.1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布 在距地表深H处开挖一半径为a的圆形硐室,且Ha,该问题可视为双向受压无限板孔口应力分布问题。该解析解由德国工程师基尔希(G. Kirsch)于1898年首次解出。在距圆形硐室中心为r处取单元体A(r, ) (为OA与水平轴的夹角),A点的应力为(1)22422424
6、242424111111 43cos222111111 3cos222111 23sin22rraaapprrraapprraaprr(1) 圆形硐室二次应力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在硐周处(r=a),根据式(1)可得(2) 硐周处径向应力r=0,剪应力r=0,所以环向应力为主应力。说明地下工程的开挖使硐周从二向(或三向)应力状态变成单向(或二向)应力状态。(a) 深埋圆形硐室周边弹性二次应力分布特征 硐室围岩应力分布与岩体初始垂直应力p、侧压力系数、硐室半径a、计算点与硐室中心距离r及OA与水平轴夹角有关。以下分别对硐室周边及围岩内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行讨论:01 2cos21 2cos20rrp
7、p(1) 圆形硐室二次应力1.1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布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a) 深埋圆形硐室周边弹性二次应力分布特征(1) 圆形硐室二次应力 定义应力集中系数K为环向应力与初始垂直应力p之比,或径向应力r与初始垂直应力p之比,以评价应力集中的程度。环向应力集中系数K=1+2cos2+(1-2cos2),分别将不同的值(=0,1/3,1/2,1和 =1,2,3,4)代入式(2),可得环向应力集中系数的分布形态。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不同侧压力系数下圆形硐室周边环向应力集中系数的分布形态(a) 深埋圆形硐室周边弹性二次应力分布特征(1) 圆形硐室二次应力l 当=0时,硐室顶部出现最大环向
8、拉应力,拉应力的分布区域为垂直轴30范围内;随着的增加,顶部环向拉应力值及范围逐渐减小。l 当=1/3时,硐室顶部环向应力变为零;当1/31时,硐室顶部环向应力皆为压应力;在侧壁范围内,环向应力均为压应力,且均大于硐室顶部应力值。l 当=1时,硐周二次应力分布与无关,呈轴对称分布,各点应力相等,出现等压力环,该值为2p,该应力状态对圆形硐室的稳定是最有利的。l 当13时,硐室顶部应力均为压应力,硐室侧壁应力出现拉应力,且随着值的增大,侧壁拉应力值及范围逐渐增大。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b) 深埋圆形硐室围岩弹性二次应力分布特征(1) 圆形硐室二次应力 当=1时,围岩处于静水压力状态,由式(1)
9、可得围岩的应力为2222110rraprapr(3)在无支护时,硐周径向应力r=0;随着r的增大,r逐渐加大,在无穷远处r趋于原岩应力p。在硐周处环向应力=2p;随着r的增加,逐渐减小,在无穷远处也趋近于原岩应力p。由于r=0,表明r和均为主应力,在硐周处 -r =2p,即此处主应力差最大。侧压力系数为1时圆形硐室围岩应力分布曲线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 沿侧壁中点,环向应力在硐周处最大,随着离壁面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沿硐顶处,当=0时,硐室壁面上的环向应力为-p,即出现拉应力,该拉应力深入围岩范围约为0.73a,之后转为压应力;当=1/3时,硐室壁面上的环向应力为0,随着离壁面距离的增加,
10、环向应力逐渐增大,距离硐周0.73a时达到最大值,之后缓慢减小,随着离壁面距离的增加,环向应力逐渐接近于p,即接近于初始应力状态。(b) 深埋圆形硐室围岩弹性二次应力分布特征(1) 圆形硐室二次应力 当1时,围岩内的三个应力分量均随发生变化。以=0和=1/3为例,分别代入式(1),分析围岩应力沿侧壁中点( =0)与硐顶( =90)两个方向的变化规律(r均为零)。右图表示环向应力集中系数随r/a的变化。 环向应力集中系数随r/a的变化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 沿侧壁中点,径向应力在硐室周边均为零,当=0及=1/3时,径向应力随着离壁面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应力均趋于p,即接近初始应力状态。 沿硐
11、顶处,当01时,径向应力变化趋势与环向应力大致相同,均由零逐渐增加至p;当=0时,围岩首先出现拉应力,该深度约为0.22a,之后转变为压应力状态。(b) 深埋圆形硐室围岩弹性二次应力分布特征(1) 圆形硐室二次应力 径向应力集中系数随r/a的变化 通过对环向应力和径向应力在圆形硐室围岩内的变化趋势分析可知,地下工程开挖后的二次应力分布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对于一般圆形地下工程,其范围大致为(35)a,在此范围之外,围岩处于初始应力状态。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4) 在原岩应力状态下,深埋椭圆硐室周边任一点的应力可利用复变函数进行求解,计算公式为(2) 椭圆形硐室周边弹性二次应力分布1.1 围岩二次
12、应力状态的弹性分布深埋椭圆硐室周边应力计算图22222222222222sin2sincoscossincos2cossincossin0rrmmpmmmpm式中:m=b/a,b为椭圆y轴上的半轴长度,a为x轴上的半轴长度,为计算点C和椭圆中心的连线与垂直轴的夹角。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a) 等应力轴比(最佳轴比) 等应力轴比就是使硐室周边应力均匀分布时的y轴与x轴上的椭圆半轴之比,该比值可通过求式(4)的极值得到(2) 椭圆形硐室周边弹性二次应力分布d0dconstpp1m(5)(6)(7) 式(6)与无关,可知该应力轴比条件下硐室周边应力处处相等,代入式(4) 可得 采用等应力轴比确定的
13、硐室断面是最稳定断面,是工程设计所追求的最优状态,故可称之为最佳(优)轴比。等应力轴比与初始应力的绝对值无关,只与值有关。l=1时,m=1,a=b,最佳断面为圆形(圆形是椭圆的特例)l=1/2时,m=2,b=2a,最佳断面为b=2a的竖椭圆l=2时,m=1/2,2b=a,最佳断面为a=2b的横椭圆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1=12m ()2=11m ()112m ()211m ()(b) 零应力(无拉应力)轴比 由于岩体抗拉强度最弱,当不能满足最佳轴比时,可寻求零应力(无拉力)轴比。硐室周边各点要求的零应力轴比不同,通常首先考虑硐顶和侧壁中点的零应力轴比。(2) 椭圆形硐室周边弹性二次应力分布=0
14、,sin=0,cos=1,代入式(4),得硐顶A=90,sin=1,cos=0,代入式(4),得侧壁中点B12ppm 1时,p(1+2m)p,故不会出现拉应力; 1时,无拉应力条件为0 ,即无拉应力轴比:上式取等号时,即为零应力轴比:21ppm p,故不会出现拉应力; 1时,0,即p(1+2/m)p,无拉应力轴比:上式取等号时,即为零应力轴比: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8)(9)(10)(11)(12)(13) 尽管圆形和椭圆形硐室应力分布均匀、不易破坏,但在岩土工程中,除用全断面掘进机开挖的地下工程为圆形外,大多数钻爆法施工的硐室断面为直墙拱形、三心拱形、矩形、梯形以及不规则形状。 矩形硐室围
15、岩应力的求解较复杂,通常需要运用弹性理论中的复变函数与保角变换,以圆角近似代替矩形硐室的角点,通过映射变换得到围岩应力的近似弹性解。1.1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布矩形断面硐室周边环向应力分布 矩形硐室角点处压应力最大,其大小与硐室角点曲率半径有关,曲率半径与保角映射函数所取项数有关,曲率半径越小,应力越大。(3) 矩形硐室周边二次应力分布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 表中列出了矩形硐室在水平与垂直初始应力作用下的围岩内边界各点环向应力集中系数,边界任意点环向应力的计算示例如下:某矩形硐室宽高比为5,硐室顶部中点( =90)环向应力计算公式为 =1.181p-0.938p。(3) 矩形硐室周边二次
16、应力分布1.1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布矩形(包括正方形)硐室周边环向应力集中系数 =0时,各种宽高比的顶部中点都出现拉应力,为最不利情况。 各种宽高比,顶部中点恰不出现拉应力的值见下表。5.03.21.81.00.938/1.181=0.790.953/1.312=0.730.972/1.541=0.630.936/1.763=0.53a b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 半圆直墙拱形断面是地下工程经常采用的断面形式。求解半圆直墙拱形硐室围岩应力分布问题多采用平面弹性理论中的复变函数解法。半圆直墙拱形硐室周边环向应力分布形式主要取决于侧压系数值的大小,其次为硐室的宽高比2a/h。(4) 半圆直墙拱
17、形硐室周边二次应力分布1.1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布考虑围岩自重时不同宽高比半圆直墙拱形硐室周边环向应力分布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4) 半圆直墙拱形硐室周边二次应力分布1.1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布 当值较小,如=0.2时,硐顶和硐底均出现拉应力;但当值较大,如=0.7时,硐室周边均为压应力。由此可以认为,当值由小变大时,硐顶与硐底中部的拉应力逐渐减小,直至出现压应力;且压应力随值的增加而增大,而硐室侧壁压应力则趋于减小。由此可见,值越小,围岩受力条件越差,越不利于硐室围岩的稳定。 随着宽高比的减小,硐顶与硐底中部的压应力趋于增大,而侧壁的压应力也趋于减小。当1时,宽高比减小,对围岩
18、受力有利。随着宽高比的减小,可看作增大了硐室墙高,硐顶、硐底形状并无变化,与此相应,硐顶及硐底应力值的变化幅度远小于侧壁部分的幅度。 硐周环向应力分布随侧压力系数变化规律 硐周环向应力分布随硐室宽高比变化规律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5) 相邻硐室开挖影响区1.1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布 对于=1的初始应力场,圆形硐室围岩弹性二次应力分布可根据式(3)计算,由式(3)可得,当r=5a时,=1.04p, r=0.96p,即在r=5a处,二次应力状态与初始应力差别不大(在5%以内)。如果在硐室A的影响范围5aA之外开挖第二个硐室B,则开挖前的应力场与未受扰动的初始地应力场差别不大,因此,硐室B的
19、边界应力条件就相当于单独开挖时的情况。因此,若硐室位于另一硐室的影响区之外,设计时就不必考虑两相邻硐室间的相互影响。硐室影响区相互重叠作用 右图描述了两个圆形硐室的影响区相互重叠的情况,在重叠区域内,应力状态由开挖前初始应力与硐室A、B开挖引起的应力增量共同构成。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5) 相邻硐室开挖影响区1.1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布 大直径硐室A与小直径硐室B之间的影响区分布特征。由于硐室A在硐室B的影响区之外,则硐室A的边界应力可认为是该硐室单独存在时的初始应力状态。而硐室B位于硐室A的影响区内,可按如下方式进行简化分析:先计算硐室A开挖后在硐室B中心处所产生的应力,将其作为边界
20、应力代入基尔希方程,求得硐室B的应力分布。不同尺寸相邻硐室的相互作用注意:基尔希方程应用的前提是边界应力对称分布,由于硐室B处于硐室A开挖影响区内,A开挖后形成的应力场实际上是非对称的,根据弹性力学理论,该情况属于多连通域问题,需要利用Schwarz交替法求得两硐室应力分布的解析解,详细步骤可参考相关论著。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1.2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 硐室形成后,如果围岩应力小于岩体的屈服极限,则围岩处于弹性状态,硐室无需支护即可处于稳定状态。若围岩应力超过岩体的屈服极限,围岩由弹性状态转变为塑性状态。处于塑性状态的围岩所在区域称为塑性区(或称非弹性变形区)。塑性区是一个有限范围
21、区域,随着与硐周距离的增加,围岩逐渐过渡到弹性状态,即进入弹性区。未受二次应力扰动的区域称为原岩应力区。塑性区应力状态的解析解,只适用于在连续、均质、各向同性且=1的岩体中开挖圆形硐室:l 塑性区满足平衡方程和塑性条件;l 弹性区满足平衡方程及弹性条件;l 弹、塑性区交界处同时满足塑性条件和弹性条件。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1) 平衡方程1.2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 右图为塑性区微元体受力状态,轴对称条件下,不考虑体力时,塑性区沿径向的平衡方程为d0dppprrrr(14) 围岩出现塑性区后,塑性区内的岩体既应满足连续条件和平衡方程,也应满足塑性条件。根据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径向应力与
22、环向应力应满足下式:1 sin2 cos1 sin1 sinpprc(2) 塑性条件(15)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微元体力学分析(3) 塑性区二次应力1.2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 塑性区的岩体应力既应满足式(14),也应满足式(15),即两个方程式求解两个未知数,因此不必借用几何方程即静定可解。(16) 整理得(18) 分离变量,解微分方程:sin2cotdd1 sinpprrcrrdsin12cot01 sindpprrcrr(17)d2sindcot1 sinprprrcr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3) 塑性区二次应力1.2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 两边积分:(19) 求积分常
23、数A:在有支护条件下,当 r=a时,塑性区径向应力应等于支护力pi。(22) 将式(21)代入式(20),得(21)(20)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3) 塑性区二次应力1.2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 则 整理得(25) 将式(24)代入式(15),得(24)(23)从式(24)和式(25)可以看出,塑性区的应力与原岩应力无关,这是极限平衡问题的特点之一。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4) 塑性区半径1.2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 根据弹性区与塑性区交界处应力相等的条件,即同时满足弹性条件与塑性条件,可求出塑性区半径Rp。(26)塑性区半径计算简图 弹性区应力按弹性理论中厚壁圆筒公式求得。
24、将弹性区看作半径为无穷大的厚壁筒,外界面上作用有原岩应力p,内界面为塑性区与弹性区的接触应力R。当=1时,其应力公式为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1.2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 式(26)为在硐室周边有塑性区产生时,弹性区内任意一点的应力公式。在弹、塑性区交界处,径向应力与环向应力之和始终为2p,所以当r=Rp时,由式(26)中两式相加,可得(29) 而由式(24)与式(25)相加,可得(27)(28) 式(27)应与式(28)相等,故有 化简后得(30)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4) 塑性区半径1.2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 式(24)、式(25)以及式(30)称为卡斯特奈(H. Kas
25、tner)公式或修正芬纳(R. Fenner)公式。它与芬纳公式的区别在于:芬纳公式忽略了弹塑性边界处的黏聚力c。(32) 令r=Rp,将式(30)代入式(24),可得弹塑性边界处的径向接触应力(31) 令c=0,可得芬纳公式中弹塑性边界处的径向接触应力 将式(32)代入式(24)可求得芬纳公式的塑性区半径为(33)1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分析(4) 塑性区半径1.2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 对比式(30)与式(33)可知,考虑弹塑性边界的岩体黏聚力时,其塑性区半径将有所减小。 无论芬纳公式还是修正芬纳公式,均未考虑塑性区内岩体抗剪强度指标c、劣化。若岩体破裂后强度仅考虑摩擦强度,忽略黏聚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岩石 地下工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