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劳动法律制度.法律课件电子教案.pptx
《第三十章劳动法律制度.法律课件电子教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十章劳动法律制度.法律课件电子教案.ppt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十章第三十章 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用工制度劳动用工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劳动保护制度劳动保护制度 第四节第四节 劳动纪律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纪律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一)定义(一)定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调整对象(二)调整对象劳动关系,是指为了实现劳动过程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关系。包括:1.劳动力管理关系2.劳
2、动保险关系3.劳动争议处理关系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国家劳动立法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一)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原则(一)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原则1.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有参加劳动的权利,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就业条件,促进就业,保障公民劳动权利的实现;2.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法定义务,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应该参加劳动,完成劳动任务或工作任务;3.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有义务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二)参加民主管理原则(二)
3、参加民主管理原则1.通过宪法及有关法律确定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制度;2.赋予劳动者以集会、结社权;3.确认职工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1.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和义务;2.实行同工同酬。(四)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和休息权利原则(四)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和休息权利原则劳动保护权是指劳动者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的权利,用人单位有义务提供合乎安全卫生标准的劳动条件。(五)劳动者享有物质帮助权利原则(五)劳动者享有物质帮助权利原则物质帮助是指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从而使劳动者在生、老、病、死、残等情
4、况下,其本人或其亲属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六)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原则(六)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原则在劳动方面的男女平等,民族平等主要表现为:1.招工时不得歧视妇女和少数民族的劳动者;2.男女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应一视同仁;3.在劳动和工作调配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妇女必要的照顾,根据政策对少数民族职工予以适当安排;4.在工资津贴方面坚持同工同酬。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用工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一、劳动就业制度一、劳动就业制度(一)劳动就业的定义(一)劳动就业的定义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1.有能够参加某种劳动的劳动能力;2.劳动者本人愿意参加某种劳动;
5、3.通过劳动能够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4.这种劳动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二)我国劳动就业的方针及途径(二)我国劳动就业的方针及途径劳动就业方针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有关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指导性原则。1.就业方针: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2.途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二、国家促进就业制度二、国家促进就业制度(一)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一)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1.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2.制定实施有利于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3.推进公平就业;4.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5.大力开展职业培训;6.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7.开展就业和失业调查统计
6、工作;8.发挥社会各方面促进就业的作用。(二)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二)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1.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三)建立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三)建立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1.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2.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3.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4
7、.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5.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6.实行区域统筹的就业政策;7.实行群体统筹的就业政策;8.实行有利于灵活就业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9.实行就业援助制度;10.实行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政策。(四)维护公平就业(四)维护公平就业1.明确政府维护公平就业的责任;2.规范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行为;3.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4.保障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5.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6.保障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的平等就业权;7.保障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8.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五)加强就业服务和管
8、理1.发展人力资源市场;2.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3.规范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六)发展职业教育和开展职业培训(六)发展职业教育和开展职业培训1.明确了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总方针;2.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3.规定了企业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规定了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4.规定了国家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七)实施就业援助(七)实施就业援助1.就业援助的对象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
9、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2.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基层就业援助服务工作,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3.各级人民政府采取特别扶助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4.对城市零就业家庭实施特别就业援助;5.对就业压力大的特定地区采取转移就业等方式特别扶持。三、劳动就业形式和流动制度三、劳动就业形式和流动制度(一)劳动就业形式(一)劳动就业形式劳动就业形式,是指国家在政策和法律法规中确认的劳动者实现就业的方式和渠道。1.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2.自愿组织就业3.自谋职业4.国家安置就业又称国家分配就业(二)
10、劳动力流动就业(二)劳动力流动就业劳动力流动就业,是指劳动者由一个用人单位流入另一个用人单位,或者由一个地区流入另一个地区的就业。四、劳动合同制度四、劳动合同制度(一)劳动合同的定义(一)劳动合同的定义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二)劳动合同的内容(二)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即劳动合同的基本条款,包括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两部分。(三)无效劳动合同(三)无效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为无效或部分无
11、效劳动合同。(四)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四)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但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定。变更劳动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五)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五)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1.劳动合同的解除(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2)劳动者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随时可以告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2.劳动合同的终止(1)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出现;(2)劳动者已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十 劳动 法律制度 法律 课件 电子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