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最新特教四年级语文教案例文.doc
《2022最新最新特教四年级语文教案例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最新最新特教四年级语文教案例文.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最新最新特教四年级语文教案例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员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员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最新特教四年级语文教案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最新特教四年级语文教案例文1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
2、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师生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
3、,称为“走月亮”。(课件出示3)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分析记忆字形。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2.书写指导。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
4、:“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3.词语理解及运用。(课件出示6、7、8)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
5、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1.同学
6、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走月亮)2.检查生字读音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13)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第2自
7、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15)(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2)你能想象一下果
8、园里的景色吗?(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
9、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
10、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5。背诵第四自然段。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件出示19)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最新特教四年级语文教案例文2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
11、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新词。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导语:
12、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
13、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14、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会认的字:归巢(cho)芦苇(wi)剪秋罗(lu)眠(min)霸(b)占(zhn)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
15、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
16、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3.指导词语归类。ABB式:滴溜溜白茫茫香喷喷金灿灿亮晶晶水汪汪黑压压沉甸甸红彤彤火辣辣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
17、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
18、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1.背诵两首诗
19、歌。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0、?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
21、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
22、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
23、,学生分组交流讨论。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
24、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最新 特教 四年级 语文教案 例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