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素材5篇.doc
《2022最新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素材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最新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素材5篇.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最新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素材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素材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学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挚的情感,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二、教学重点揣摩语言,理解诗中形象,领会作
2、者深沉的情感。三、主要方法分组比赛,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前几天,晓风来我校作报告,内容之一,就是学会感恩。我觉得这个题目选得太好了。是啊,应该学会感恩!因为人是在恩惠的阳光雨露里长大的。学会感恩是做人的起点,学会感恩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才能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上个世纪,有个最懂得感恩的诗人,他把最真挚的感激之情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他就是诗人艾青。(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挚情感。2.揣摩诗歌语言,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3.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三)分组比赛,合作探讨1.第一轮比赛:诵读大致过程:(1)宣布比赛规则。两组合作读一遍课文,第一
3、、三组读17节,第二、四两组读813节;推荐代表诵读;没人读算弃权。(2)准备两分钟。(3)各组轮流读(4)集体评议,奖给优胜组一个五角星。2.第二轮比赛:各组轮流提问,自由解答宣布规则:(1)时间15分钟(2)一组提问,其它组自由解答。(3)每提一个问题或每一次正确回答,其组均加一个五角星。(4)提的问题没人能回答,提问组再加一个五角星。两分钟准备开始提问评出此轮优胜。3.第三轮比赛:老师提问,学生抢答此轮比赛视上一轮提问的情况而定,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就少提问;如学生的理解还较浅,那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安排时间大约5分钟。答对一个,其组加一个五角星。如:(1
4、)大堰河是怎样的形象?(2)作者是这样塑造这一形象的?(3)第12节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4)本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4.算出三轮比赛各组所获得的五角星总数,确定优胜组,予以表扬。(四)拓展延伸思考讨论,自由发言1.问题:学了这首诗,你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没有一些深的认识?你觉得应该怎样去感恩自己的父母?2.自由发言五、课堂小结学会感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修养、令人敬佩的人。学会感恩从感恩父母开始。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素材2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2.积累部分实词。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
5、奏。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6、。作品有王右丞集。2、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3、正字音猥(wi)憩(q)讫(q)辋(wng)涟(lin)吠(fi)灞(b)墟(x)舂(chng)曩(nng)仄(z)鯈(tio)皋(go)陇(lng)雊(gu)檗(b)4、释字词(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5、一词多义
7、(1)过: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三伏适已过(过去)过犹而不及(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2)发:草木蔓发(生长)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6、古今异义(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2)非子天机清妙者。古:天性今:一般比喻重要而不泄露的秘密(3)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古:入睡今:指不作声7、句子翻译(1)北涉玄灞,青月映郭(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二、
8、课堂教学1、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着名诗人王维的高度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看这篇书信体的散文其艺术风格又是怎样的。2、基本阅读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2段)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第三部分(第3段)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色,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3、学习探究(1)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明确:第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
9、,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寒山月夜图)第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山村春色图)(2)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明确: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对朋友的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
10、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3)从文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4)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明确:“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三、课后拓展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明确:此诗
11、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2)“接舆”是楚国的一隐士,“五柳”是大诗人陶渊明,作者借此二人生动刻画了隐士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隐士形象。明确:隐士形象:安逸洒脱,自然本色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明确: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明确:“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
12、即可)(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明确: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素材3一、导入二、体味母亲的“苦”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
13、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
14、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
15、,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
16、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
17、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五、作业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2、读
18、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素材4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魏晋文豪曹植的七步诗。当时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内作不出诗来就要以死谢罪,所幸他才华横溢,危急关头作了一首七步诗出来。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关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权位引发的双方利益的对立,从而无视兄弟亲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兄弟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莫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最新 语文课堂 教学 设计 素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