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须与公众审美观念合拍 .doc





《公共艺术须与公众审美观念合拍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艺术须与公众审美观念合拍 .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共艺术须与公众审美观念合拍 从去年冬天开始,沈阳北行一座商城门外,出现一尊银光闪闪的弥勒佛雕像,形象虽然酷似开口常笑的弥勒佛,却并非人们熟知的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传统姿态,而是身穿现代的马甲和风衣,伸出右手挥向远方。对这尊“另类雕塑”,市民们众说纷纭。像沈阳这种“另类雕塑”,各地已出现不少。诸如,去年4月,河南偃师龙华欢乐园内,一尊外表金色、形象酷似“弥勒佛”却梳着“大背头”的“混搭系”雕像引发网友质疑。7月初,原雕像头部被换成了龙头,下面是人身,不伦不类;同年7月,苏州市金鸡湖畔一座老子雕塑脸部表情独特:宽面大耳,眼睛紧闭,舌头伸出,露出一颗牙齿,引起全国各地网友的争议;今年1月
2、,沈阳某商场公开展出一座“武松杀潘金莲”的雕塑作品:潘金莲衣不蔽体,武松一边挥刀,一边面贴潘金莲,网友惊呼尺度太大,“毁三观”。雕塑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本身并无不妥,艺术家多一些创意也无可厚非,但艺术品和商业化的运作应该掌握一个度,不光要遵守市场规则,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和公众的价值观、文化习俗和接受能力。鲁迅美术学院雕像系教授刘金亭认为,一些过于另类、大尺度的雕像还应放在美术馆,在艺术的场域里传达观念。佛祖弥勒佛、道教始祖老子,在佛教和道教信徒的心目中是顶礼膜拜、至高无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即便不信教的民众也不会对他们表现出不敬,更不敢亵渎。而“武松杀潘金莲”雕塑所展示的裸体潘金莲属少儿不宜,武松挥刀杀嫂则属公众不宜的暴力行为,若把它们放到美术馆里倒无伤大雅,摆在大庭广众之下显然不妥。正因为如此,沈阳市民王先生说:“弥勒佛不像弥勒佛,咋还穿风衣了呢?我看着有点像门神。”网友张先生则认为,“弥勒佛穿风衣,这太有违中国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给弥勒佛穿马甲和风衣的雕像,显然与公众没有“对接”上,值得艺术家们反思。 第 2 页 共 2 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艺术须与公众审美观念合拍 公共 艺术 公众 审美 观念 合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