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马说教案模板.doc
《初中生的马说教案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的马说教案模板.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生的马说教案模板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一起看看初中生马说教案!欢迎查阅!马说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
2、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字词学习:祗(zh) 骈(pin)3、学生齐读课文。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重点词:祗:只是。辱:受到屈辱。骈:并列,一同。是:这。能:才能。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相等。
3、安:怎么能临:面对。一词多义: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
4、其义自见”是也。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指名背诵课文;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二、探讨质疑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
5、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三、拓展探究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四、总结全文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
6、的愤懑。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作业本练习。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马说教案2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
7、翻译文言语句。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自学加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
8、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
9、有”之叹。四、自学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五、集中解疑六、检查自学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世有伯乐(l),然后有千里马骈(pin)死于槽枥(col)之间一食(sh)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n)。2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策之不以其道(方法)执策而临之(握,拿)(面对着)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食不饱(吃)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不以千里称也(用,拿)策之不以其道(按)虽有千里之能(的)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其真无马耶(难道)其真不知马也(恐怕)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执策而临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生 教案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