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出师表教案模板.doc
《初中九年级出师表教案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出师表教案模板.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九年级出师表教案模板出师表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一起看看初中九年级出师表教案!欢迎查阅!出师表教案1教学目标:1.解题、背景、作者、表2.指导阅读、分段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2教具:预习指导: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
2、,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5)1.教师范读课文(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三、检
3、查预习:(3)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3.一人简介诸葛亮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
4、决心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2)分
5、析“以”连词的用法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5.指导背诵:(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2)学生试着自己背(3)抽优生背(4)全班齐背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六、布置作业: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A.预习翻译3-7段课题: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
6、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教材分析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教具:教学过程:一、检查默写1-2段(2)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二、分析课文3-5段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
7、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4.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三、分析第二部分:1.创设情境:()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
8、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当今:出师理由5.讲
9、解“寓情于叙”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五、布置作业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B:默写
10、课文3-7段课题:出师表(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3.背诵,练习巩固教材分析重点:目标1、2难点:2教具: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
11、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三、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1.抽查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2.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部分意思综合归纳)教师抽查二位检查3.写作特点:(讲解)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
12、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此外,本文名句颇多,好读好记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五、堂上练习1.指出下列词语的引申义(结合课后练习三)A类崩()秋()阙()驽()钝()驱驰()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A类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卑鄙:古(卑劣龌龊)今(身分地位低微)感
13、激:古(感谢)今(感动、激动)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六、布置作业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B、熟练背诵全文C.预习捕蛇者说出师表教案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
14、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播放幻灯片)三、整体感知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崩殂( c ) 菲(fi )薄 裨补(b ) 遗(wi
15、)陛下祎(y ) 攸(YU ) 阕(qu ) 陟(zh)罚臧(zng ) 否(p ) 行(hng )阵 猥(wi)自夙(s )夜 驽(n)钝 诹(zu ) 攘(rng)除斟酌(zhn zhu )2、录音范读课文。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
16、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 播放幻灯片示意图)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五、布置作业。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2、背诵课文。(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17、出师表教案3【教学依据】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
18、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9、、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学方式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3.注意传授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九年级 出师表 教案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