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叠问题》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广角数学广角集合集合执教教师:岱山县高亭小学 李辰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 104 页至第 105 页,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以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重叠现象为载体,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自主构建出韦恩图这一数学模型来表示两个具有重叠现象的数量,并利用该数学模型解决和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感悟集合的有关思想和方法,积累一些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具体来说,教材首先呈现“三、 (1)班参加跳绳的有 8 人,参加踢毽的有 9 人,可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合起来没有 17 人。 ”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
2、冲突;然后让学生在构建韦恩图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图中各部分的含义,感受集合图的分类解析功能和语言转译功能;最后让学生通过韦恩图的帮助列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给予解释,使他们积累一些用集合的思想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形成用集合的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集合思想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 8 朵花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也常常把形状相同的图形用一个大圆圈起来表示;学生进行的各种分类活动,也无不蕴含着集合思想的原型。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此前接触到的
3、是单个的集合,而本节课要用韦恩图表示具有重叠现象的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的困惑所在,也是教学中需要着力之所在。另外,对韦恩图中各部分的含义,学生只是无意识地形成了某些零星感觉,缺乏主动、充分地感知。因此,对韦恩图各部分含义的理解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但由于集合理论属于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中,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即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为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在解决重叠问题的过程中,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体会韦恩图在研究过程中表达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中的作用,理解韦恩图各部分所表示的含
4、义。2、 学会借助韦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3、 让学生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重叠问题解决的过程,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经验,发展思维。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通过分析韦恩图的含义,会借助直观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会借助直观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任务单、学具包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交流师:老师送给大家 4 件法宝,有了这四件法宝,你一定是本堂课最棒的同学,想要吗?生:想要师:1、用眼睛看。2、用耳朵听。3、用嘴巴说。最重要的是 4(用大脑思考
5、)生:用大脑思考师:真聪明,已经在思考啦!相信今天课堂上李老师给大家出的难题,你们也能迎刃而解。一、导入课题1、出示通知。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了,好吗?师:前几天学校给每个班发了一份通知,请看。通 知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学校定于 11 月 26 日举行趣味运动会。要求每班选 5 名学生参加拍球比赛,6 名学生参加跳绳比赛。 高亭小学 2015 年 10 月 28 日师:谁能大声地朗读一遍?请你来。师:问题来了,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每个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生:11 人。师:11 人,这是在一个人只允许参加一项比赛的情况下。师:如果一个人允许参加两项比赛呢?生 1:8 人?9 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叠 堆叠 问题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