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PP模式的辽宁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投融资研究.doc
《基于PPP模式的辽宁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投融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PPP模式的辽宁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投融资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PPP模式的辽宁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投融资研究一、 PPP模式与优势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人和社会协调共进的战略决策。我国新型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引导、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进程,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走科学规划的新路。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结构调整的新手段、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新动力。城镇化发展产生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将推动产业规模壮大和结构升级。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各级政府也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户籍问题、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按照传统融资模式依靠财政资金,很难具体落实这一艰巨任务。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无论政府投资或是私人投资,都可能存在严重不足或
2、缺陷。 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而建立的全过程合作关系,具有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公共利益最大化、保证社会投资者合理收益等特征。PPP在缓解地方财政支出压力的同时提高社会供给效率,也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契机。城镇化公共服务供给与PPP模式的研究成为当前各级政府落实新型城镇化政策的研究热点,对于辽宁乃至全国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制度意义和实践价值。 辽宁新型城镇化建设采用 PPP 模式有许多有利之处:一是可代替地方投融资平台发挥为地方政府融资的积极功能,同时相对高的透明度可以避免
3、很多利益输送。二是可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弥补地方财政缺口。三是由于 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承担风险,其吸引投资的力度比较大。四是PPP 模式是全程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设计、开发、维护的,因此可避免企业在项目论证、立项前期的参与度弱所导致的项目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二、辽宁PPP模式新型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辽宁的城镇化发展迅速,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改善,城区吸纳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但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也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资金与管理的问题。“十一五”至今,辽宁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重点城市作用突出,中部城市群逐渐形成,但仍然存在城镇
4、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提升缺乏稳定充裕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扩张和实际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市民化等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持续投入。按照城镇化率75%的水平,辽宁需要再向城镇转移500万左右农业人口,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测算,农村人口城镇化所需的人均公共支出至少为10万元,辽宁500万农民市民化则至少需要5000亿元左右成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以及污染治理、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除依靠财政资金外,必须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辽宁省运用PPP模式建设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PPP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PPP 模式 辽宁 新型 城镇 公共 服务 融资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