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画写意精神日渐式微的思考 .doc
《对中国画写意精神日渐式微的思考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国画写意精神日渐式微的思考 .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中国画写意精神日渐式微的思考 中国画最重要的民族审美品格是写意精神。中国画观照现实的方式不是对现实的模仿或再现,而是通过毛笔的书写性表达画家的思想意趣与精神品格。从毛笔的书写性演变而来的笔墨语言,是写意精神成为民族审美品格的立命在。写意又可分为小写意与大写意。小写意可谓兼工带写,写意之中尚不脱离对象的形神;而大写意则是去工主写,超脱对象形神之后的主观意写与个性表现。在当代中国画坛,相对于工笔画的复兴与繁盛,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则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遏制,尤其是大写意中国画在当下众多的画展中愈见衰微,凡获奖的中国画作品,工笔或小写意唱主角、占绝对优势,而大写意作品不仅数量少,而且上乘之作几成绝响。刚刚
2、过去的20世纪,是中国画发生巨大变革的百年。这种巨大变革,是中国画从传统形态转向现代形态的必然结果。现代形态的中国画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写实性,二是构成性,三是入世性。写实性,主要体现在人物画和山水画领域。20世纪以来,中国画面貌发生最大改观的是人物画,人物画的改观,主要由于借鉴西方写实的造型观念与语言对传统文人画进行改良而形成。这种改良,无疑增强了人物画表现现实的能力,从根本上使笔墨加造型的艺术语言成为表现现实人物与塑造当代人文形象的重要价值判断。同时,超脱对象形神之后的大写意精神却因对象的实写而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在山水画领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 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 和
3、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 的变革主张,也充分体现了现实生活对于传统笔墨与山水意境的改造性。当时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的崛起以及80年代之后冰雪山水、太行山水、西北山水等某种地域性山水画派的出现,都体现了写实性对于传统山水画的拓展。写实性使中国画转向了现实,但也限制了中国画的精神独立与个性挥写。构成性,是现代视觉形式及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对于自然形态的主观化整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界开始对写实性进行纠偏,既借助于对传统笔墨的重新认知,也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得到启示。现代艺术对于平面形式的极端化追求,也成为中国画家摆脱实写局限性的思想源泉。客观上,中国画也改变了传统的观赏方式。巨大的展览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中国画写意精神日渐式微的思考 中国画 写意 精神 日渐 式微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