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pdf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书书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21 年 12 月第 17 卷第 6 期作者单位: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淋巴水肿治疗学组。通信作者: 蒋朝华( E- mail: zhhjiang 163com) 。指南doi:10. 3969/jissn1673- 0364. 2021. 06. 001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诊治指南与规范( 2021 年版)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淋巴水肿治疗学组【中图分类号】 55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0364( 2021) 06- 0457- 05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长期的水肿严重影响患肢的形态和功能, 导致患者生
2、活质量低, 容易焦虑或抑郁, 难以融入社会。尽管随着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 特别是腋窝前哨淋巴结概念的提出及应用, 乳腺癌术后上肢慢性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但是仍有不少患者由于手术、 放疗和( 或) 化疗而继发上肢淋巴水肿1- 2 。水肿一旦发生, 较难逆转, 在没有合理的干预治疗情况下, 水肿会反复持续地加重。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1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筛查1. 1临床表现对乳腺癌术后易发淋巴水肿的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可发现早期的没有临床症状的淋巴水肿患者。此外的绝大多数患者, 就诊时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表现,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非凹陷性水肿
3、。多数患者术后早期可出现短暂的水肿, 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 但数月或数年后再次出现水肿且不再消退。有的患者也可以在术后短期内即出现持续性加重的水肿, 而这类患者往往水肿进展很快, 在较短时间内就会达到淋巴水肿的晚期3 。严重的上肢肿胀可能会导致肩部生物力学功能紊乱的出现, 同时会引发颈部肌筋膜疼痛不适。肿胀可伴有皮肤的改变, 如桔皮样改变、 局部水疱形成、 皮肤颜色改变、 过度角化、 湿疹、 溃疡、 疣状物赘生、指甲改变、 皮肤感觉异常等, 这些皮肤改变主要是由淋巴回流障碍导致局部组织营养不良4 而引起。除了皮肤改变外,还可以伴有动静脉( 尤其是毛细血管) 的畸形。随着病情发展, 患者后期会
4、并发淋巴管炎或蜂窝织炎, 发病频率会逐年逐月增加, 丹毒频繁发作或是发生极为少见的淋巴管肉瘤。1. 2高危人群筛查1. 2. 1手术方案手术范围、 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清扫的数目、 组织损伤缺损程度等, 和淋巴水肿发生率呈正相关。1. 2. 2术后感染与运动不当受到手术损伤的残存淋巴管( 网) 易发生阻塞, 使淋巴液回流不畅而引起肢体远端组织水肿, 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易继发感染, 形成淋巴管炎, 加重残存淋巴管的损伤。未被引流的渗液积聚增多, 增加了组织间隙压力, 阻碍新生或代偿性淋巴管通路的形成。此外, 间质纤维受刺激后增生、纤维化, 以及瘢痕形成, 更加重了上肢淋巴引流代偿的压力
5、。术后上肢运动不当, 可影响上肢血液、 淋巴液的回流与循环,致使淋巴管再生迟缓, 组织液失衡, 水肿迁延加重5 。1. 2. 3放射治疗照射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病变是放射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淋巴侧支循环尚未建立时, 对腋窝进行范围过大或过早的放疗会引起淋巴管扩张、 水肿、 纤维化, 进而导致淋巴回流障碍, 发生上肢淋巴水肿。此外, 局部肌肉组织等的纤维化也会影响上肢血液和淋巴回流。1. 2. 4肿瘤复发淋巴通道是乳腺癌区域转移的主要途径, 当发生肿瘤淋巴结转移时, 可形成癌栓, 阻塞淋巴循环通路, 引起组织水肿。此外, 肿瘤直接压迫淋巴管也会影响淋巴回流, 致使上肢水肿进行性加重。1. 2.
6、 5其他肥胖者与正常人群相比, 易发生脂肪液化和坏死, 导致伤口愈合不良, 甚至感染。高龄患者的淋巴静脉通道减少或退化, 淋巴回流代偿机制减退, 更易发生淋巴水肿。另外,高龄者体重指数下降、 上肢皮下结缔组织更为疏松, 水肿程度往往更为明显。2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检查与诊断2. 1淋巴水肿的分期根据临床症状, WHO 于 1992 年提出淋巴水肿 3 级分期法, 此分类方法体现了淋巴水肿病理生理发展的自然病程6 。级淋巴水肿: 抬高肢体时水肿可恢复正常, 表明皮下几乎无纤维化形成; 级淋巴水肿: 水肿不能自行恢复, 提示存在皮下纤维化; 级淋巴水肿: 即俗称的 “象皮肿” , 以皮肤角质化
7、和疣状增生为特点。目前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影像学分期表现作参考。期淋巴水肿: 轻度阻塞扩张的淋巴管显影, 淋巴液回流速度稍低于健侧, 可见水肿液高信号, 无淋巴管渗漏和组织纤维化增厚; 期淋巴水肿: 阻塞远端淋巴754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econstructive Surgery,December 2021,Vol17 No6管扩张明显, 淋巴液回流速度低于健侧, 皮下组织层轻度纤维化增厚, 并有水肿液蓄积和局部淋巴管渗漏; 期淋巴水肿: 造影剂在患肢淋巴结内流动的速度和峰值明显低于健侧, 大面积淋巴管扩张, 直径达 2 mm 以上, 或数目增加且管
8、径细小, 形成网状, 难以计数, 皮下组织层纤维化增厚明显,大面积淋巴管渗漏及水肿液积聚。在 3 级分期法的基础上,有精确细分的 6 级淋巴水肿分期法。A 期: 不出现临床症状, 没有肢体肿胀; B 期: 出现可复性肢体肿胀, 当肢体抬高后, 肿胀可全部消退; 期: 当肢体抬高后, 肿胀只能部分缓解; 期: 不可复性淋巴水肿, 即当肢体抬高, 肿胀几乎不可缓解, 可偶发淋巴管炎感染; 期: 皮肤出现明显的纤维化, 可有皮肤粗糙、 感觉减退等; 期: 为最晚期, 肢体呈现象皮肿样变, 伴有频繁的淋巴管炎发作和较多的疣状物赘生7 。2. 2淋巴水肿的诊断尽管关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 病
9、因等方面的研究很多, 但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诊断一直缺乏得到广泛认可的 “金标准” , 相关评估如下。2. 2. 1体积评估2. 2. 1. 1上肢周径测量上肢周径测量是目前用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诊断的最为直接、 常用的方法。选用柔软无张力的绳子或卷尺环绕测量上肢固定部位并记录该部位的周长, 多数情况下选取的位置有掌骨近心端、 腕关节、 腕关节上 5 cm( 或 4 10 cm) 、 肘关节、 肘关节上 5 cm( 或 410 cm) 。双侧周径进行比较, 最为常用的诊断标准为双侧肢体同一位置周径相差2 cm 或差异达到 10%即可诊断为淋巴水肿, 但是该测量方法对于仅有酸胀、 疼痛等
10、临床症状而缺乏体积改变的患者几乎没有任何意义。2. 2. 1. 2排水法测量将肢体完全浸入在一个装满水的带有刻度的容器中, 待水充分溢出后, 便可得到该肢体的容积, 双侧肢体进行比较,差异大于 200 mL 或 10%是较为常用的标准。如果患者肢体存在外伤、 感染、 丹毒及蜂窝织炎等并发症, 则被视为测量禁忌。排水法难以操作且结果不够准确, 目前已很少使用。2. 2. 1. 3三维扫描仪即光电测量法, 可以进行双侧肢体形态、 周径、 体积的非接触式测量和直观比较。三维光电测量法与水置换法进行灵敏度、 特异度对比的结果显示, 当水肿标准定义为健患肢差异200 mL 或 10%时, 红外测量法具有
11、更高的灵敏度。由于其检测结果较为客观, 能够减少操作者误差, 因此被认为比其他方法测量更为有效。随着国内三维扫描仪开发的小型化以及应用的日趋普及, 其有望替代上述两种方法成为更方便和客观的淋巴水肿测量方法。2. 2. 2淋巴系统造影淋巴系统可视化是临床诊断、 评估和治疗淋巴水肿的重要步骤之一, 尤其是术后的继发性淋巴水肿。淋巴系统造影在灵敏度、 特异度及分辨率方面均具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在淋巴系统疾病的研究和临床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淋巴系统造影又分为直接法与间接法, 间接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核素成像法、 磁共振淋巴造影与近红外线荧光成像法。2. 2. 2. 1直接法先在皮下注射亚甲蓝, 然后
12、在手背部行皮肤切口, 在显微镜下辨认、 分离出蓝染的淋巴管, 通过内置管注入碘油造影剂, 然后行 X 线摄片, 显像该回流区域的淋巴系统。直接淋巴造影被视为淋巴系统成像的经典方法或金标准, 因为能清晰分辨淋巴管和淋巴结的形态。然而, 分离淋巴管的难度较大, 且碘油对淋巴管的内皮有损害作用, 会造成被检淋巴管的损伤甚至闭塞, 所以直接法淋巴系统造影已逐步被其他方法取代。2. 2. 2. 2核素成像法( Lymphoscintigraphy)核素成像法是最早的淋巴系统成像技术之一, 其优点是无创伤、 较安全、 易重复。注射造影剂后进行动态性检査,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淋巴管和淋巴结的输送功能。其不足是
13、影像分辨率不高, 对淋巴管和淋巴结的结构显像不如直接淋巴造影和磁共振间接淋巴造影。其次, 受检查的淋巴系统的范围也受到注射点的限制, 每个肢体一般只采用 1 2 个注射点, 不能反映肢体淋巴管整体分布状况。因此, 核素淋巴造影图像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以及跟踪疗效, 只能提供初步而不精确的资料。2. 2. 2. 3磁 共 振 淋 巴 造 影 (Magneticresonancelymphangiography, ML)ML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淋巴水肿的诊断, 是一种精准的、 可反复使用的检查方法, 已逐渐取代放射性核素淋巴显像, 成为淋巴水肿疾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8- 9 。ML
14、 通过皮内/皮下注射水溶性的小分子顺磁性含钆造影剂后行 MI 检查。常用的造影剂为钆贝酸葡胺( Gadobenate dimeglumine, GdDPTA) , 这种造影剂不参与代谢, 经肾小球滤过后排出体外, 而且非静脉注射或者渗出静脉时也不易造成组织损伤, 因此可用于皮内注射。ML 检测可以观察到水肿的部位、 脂肪增生及组织纤维化情况, 淋巴管及伴行静脉的形状、 走行。通过成像软件可以确定有功能淋巴管的三维结构及其位置, 明确淋巴管与静脉之间的关系, 并测量淋巴管和静脉的管径, 以帮助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8, 10- 11 。因而, 高空间分辨率 ML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影像学检测方法。但是
15、建议使用高场强的磁共振系统( 如 3. 0T) , 因其信噪比要优于低场强的磁共振系统, 这样才能拥有比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以观察细小的淋巴管。2. 2. 2. 4近红外线荧光成像法近红外线能够在生物组织内获得良好的穿透性、 灵敏度以及高分辨率, 并能进行非侵入式的实时组织成像, 临床及实验研究中针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最为常用的近红外荧光染料为吲哚菁绿( Indocyanine green, ICG) 。ICG 进行近红外线荧光成像运用于淋巴水肿的诊断最早报道于 2008年, 其后经过不断探索及改进, 目前 ICG 荧光成像在淋巴水肿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已获得广泛认可12- 14 。临床应用
16、时,854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21 年 12 月第 17 卷第 6 期在患者皮下组织注射少量 ICG 后, ICG 与淋巴液中的血浆蛋白结合, 发出可被监测的荧光信号, 经过信号传导转化, 得到淋巴系统的造影图像。荧光法的优势在于放射性低、 创伤小、 可反复操作、 实时成像, 且设备操作并不复杂, 可用于术前评估、 术中示踪和术后随访。其缺点在于 ICG 监测仅能用于浅部淋巴系统, 深部淋巴系统则无法显影。2. 2. 3其他辅助检查2. 2. 3. 1生物电阻抗分析法生物电阻抗分析是运用单频的、 低于 3 万 Hz 的生物电,检测细胞外液的电阻大小, 并进行分析的方法。患侧及健侧肢体均要进行
17、测量, 通过对双侧肢体电阻率的对比, 计算淋巴水肿指数。有报道称, 如果诊断标准定为淋巴水肿指数+7. 1, 那么此项检查的特异度为 90%, 灵敏度为 80%。如果定为+10, 则敏感性降至 66%15 。由于淋巴水肿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所以应该追求更高的灵敏度来避免漏诊的发生。生物电阻抗分析法用于诊断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标准目前仍在探讨中16 。2. 2. 3.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作为临床使用最多的无创性检查, 可检查的器官及范围逐步增加, 但遗憾的是, 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这一领域, 超声检查的作用极为有限, 或仅用于淋巴结的定位。目前, 有研究在探索运用增强超
18、声技术探查深部较大的淋巴管, 但即使有阳性结果, 可操作性也差强人意。2. 3鉴别诊断2. 3. 1上肢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上肢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包括上肢深静脉、 颈内静脉、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的血栓形成。其发病多有诱因, 如深静脉置管、 恶性肿瘤、 创伤、 妊娠、 口服避孕药等, 因发病率相对较低, 早期无特殊症状和体征, 晚期多为肢体肿胀, 临床上常需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相鉴别。上肢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为上肢、 头颈部及颜面部肿胀, 伴有不同程度的浅静脉扩张, 以及上肢皮肤颜色发绀; 还可同时出现上肢疼痛和肿胀, 但大多以酸胀为主, 伴有上肢活动受限; 上肢肿胀严重者可出现手指
19、皮温降低、 桡动脉搏动减弱等。对于上肢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 一般可根据病史、 临床表现初步诊断, 并可通过超声、 上肢深静脉造影进一步确定血栓的范围和部位。2. 3. 2脂肪水肿脂肪水肿源于脂肪组织代谢异常, 绝大多数发病人群为女性, 下肢多于上肢, 常被误诊为肥胖或者淋巴水肿, 尤其是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存在脂肪组织代谢异常的乳腺癌术后患者, 如果患肢出现肿胀, 可能是脂肪水肿合并淋巴水肿。脂肪水肿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考虑与女性激素变化等有关, 多数有遗传倾向, 常规的综合物理治疗对其无效, 生物电阻抗检测可初步区分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与脂肪水肿。3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20、非手术治疗目前对淋巴水肿的治疗均倾向首选保守治疗, 即非手术治疗。推荐采用综合消肿疗法( Comprehensive decongestivetherapy, CDT) , 包括手法淋巴引流、 压力治疗、 患肢功能锻炼及个性化皮肤护理6, 17 。烘绑疗法作为治疗肢体慢性淋巴水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已得到国际淋巴学会的认可和推荐。3. 1手法淋巴引流手法淋巴引流( Manual lymph drainage, MLD) 是沿着人体淋巴系统解剖和生理路径展开的治疗方法。MLD 可促进淤滞的组织间液进入初始淋巴管, 接着由初始淋巴管进入前集合淋巴管, 再进入集合淋巴管, 并引导淋巴液一节一节地向
21、近心端流动, 最后回到静脉循环。此外, MLD 还能减轻组织纤维化, 增加患部的免疫防御功能。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MLD 能够促进淋巴回流代偿通道的建立, 肿胀的肢体可恢复正常外形和功能18 。3. 2烘绑治疗烘绑疗法( Heating and bandage therapy) 起源于祖国医学, 从治疗象皮肿的传统方法中受到启发而逐步开发应用19 , 适用于各类肢体淋巴水肿, 尤其是伴有频发感染并发症的慢性淋巴水肿。烘绑疗法利用远红外或微波辐射热疗,能够改善皮肤淋巴循环, 促进组织液和蛋白质吸收, 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大分子物质等20 。烘绑疗法能够减轻肢体淋巴水肿, 缩小患肢周径和体积, 改
22、善皮肤弹性和局部组织环境,降低丹毒发作频率。烘绑治疗结束后, 应采用弹性材料加压包扎、 功能锻炼及皮肤护理等措施, 是整个治疗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 3压力治疗弹性压力绷带包扎是 CDT 和烘绑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MLD 或烘绑治疗后压力绷带包扎可持续性消肿, 包括降低微血管水分渗透到组织间隙, 改善肌肉泵的效率, 防止水分再度回流至组织间隙, 软化瘢痕与结缔组织的纤维化堆积; CDT、 烘绑治疗期及治疗后的维持期, 常使用低延展性弹力绷带, 规范的包扎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 包扎要根据部位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材料, 例如包扎手指选择网状绷带, 包扎手掌、 手臂应用低弹性绷带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乳腺癌 术后 上肢 淋巴 水肿 诊治 指南 规范 2021 年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