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3高考阅卷手记_高考试卷谁来阅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13高考阅卷手记_高考试卷谁来阅卷.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2013高考阅卷手记_高考试卷谁来阅卷2013高考阅卷手记一.最怕文言译白话2013高考阅卷手记之一近些年高考前常有学生找我辅导。问:你感觉哪道题最难,不容易做?不同学校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回答基本一致,最难的就是文言文与古诗。学生的回答其实颠翻了我们一贯的认识:作文最难。文言翻译成了考生复习的老大难,似乎也应证了学生中的一句流行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正是学习语文有三怕,最怕文言译白话。按理说,语文老师最喜欢讲文言文,最习惯把文言文上成古汉语课,长于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串讲;开学伊始的第一课常不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而是先开文言文课,开课不讲文言文,虽读课文亦枉然。因此,害怕
2、文言文有时确实让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费解。 6月8号下午拿到2013年高考试题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文言文试题不难,尤其是翻译题比较简单。为什么呢?有比较才有鉴别。2012年高考后我写了一篇博文2012新课标高考语文最丢分的三道题,第一道题就是文言文翻译,下面是2012年文言翻译题所给的两个句子: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这两个句子,对大多考生而言,几乎每个句子都有障碍,如“贤否”、“浇浮”、“内治”、“异路”、“旧治”等,都不容易翻译正确。因为大多数考生的文言底子就是课本上几十篇半生不熟的文言文,即便是
3、学过的文言词语也多有忘记,如果是没有学过的文言词语,那就更不知道了,而上述这些文言词语,恰好都不是课文中学过的词语。 201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比较2012年的题就简单了不少,下面是2013年文言翻译题所给的两个句子: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这两个句子,高考试题要求译出的6个词语“班列”、“推心”、“莫”、“未尝”、“时事”、“辄”,有三个常见虚词“莫”、“未尝”、“辄”,而且“推心”、“时事”也近于现代汉语的意思,根据语境不难译出。 但评阅结果让语文老师由不得跌足长叹:孺子不可教也。这道10分的题,均分为3
4、.46,几乎是所有试题中均分最低的,这也充分证明了学生感觉“最难的就是文言文”。而且最丢分的恰恰是最容易得分的三个常见虚词。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是要求译文的语法结构和语序与原文基本相同,用词大致相对,要尽可能地使原文的每一个词在译文里都有着落。不少考生没能做到“句句落实,字字翻译”,对三个虚词,译错的不少,漏译的似乎也很多,譬如“莫”这个无定代词,很多考生未译,更多考生都翻译成“都”。 这两个句子翻译的难点主要集中在第(1)句的“耆硕”与“望”字上。借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形容:译对的句子是相似的,译错的句子各有各的错误。譬如将“耆硕”译为“最高大健硕、最公明正直、最积极最厉害、有丰硕
5、战功”将“望”字译为“不敢看、不敢期望、不敢仰望、不敢直视、诸大臣一旁观望”尽管考前复习,无论专家还是老师,都讲了许多文言文的复习方法,诸如实词十大推断法:根据造字构词法推断;根据语句间关系推断;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根据前后述说作推断;根据成语意义来推断;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考生即使熟记了这些方法,仍然该错还错,不见成效。 我阅卷时发现一份翻译得最为聪明也最为蹩脚的卷子: (1)在班列中最有才华,皇帝也推心把重任交给他,许多大臣都不敢望他。 (2)到家住下,没有大事就不尝试入州城,每说到当时的事情,辄颦蹙不回答。 这两个句子猛地一看都翻译了,但仔细一看,给分点一个都没
6、翻译,最终结果是得了零分。 为什么学生恐惧文言文阅读及翻译呢?窃以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虽然有承接关系,但只有部分可以打通,还有一部分是很难打通的,甚至是完全隔膜的。这好比一对孪生姐妹,在娘胎里共同拥有相似的基因(同属汉语语系),但在后天生长的道路上,即便体貌、性格、脾气相差不大,然而在本质上,它们还是分属于不同的“两种人”。文言是一种规则最少、省略最多的语言,因为规则最少,所以组合灵活;因为省略最多,所以表达含混模糊,特别需要根据语境去推断的能力,尤其是文言词汇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词语,它们背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进行词义推断是需要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和人生经验的,对大多考生来讲,这恰是更大的欠缺。
7、我以为这恐怕是考生感觉文言文难的最大症结吧。 譬如“耆硕”与“望”字。“耆”古人特指六十岁,“六十曰耆”。这个词的意思现在已经完全不用了,当然,根据造字构词法可以推断,凡带有“老”字的字,应该都与老年人有关,如耄、耋、考等。大多考生翻译这个词还不算太难。难在“硕”字上。“硕”本义是头大,后来泛指“大”的意思。“硕”由头之大又引申为“学识渊博”,这一词义沿用至今,遂有“硕士”一词,可以说这个词语还是可以与现代汉语打通的。这儿的“硕”应当指学识渊博。我在与阅卷老师讲析评分细则时说,“硕”在初中的送东阳马生序中一定出现过,我因20多年没接触这篇文章,记不起原句子了,但该文有一“硕”字肯定是学识渊博的
8、意思。为了查证,中午给我们学校一初中语文老师发短信求证,果有“又患无名人硕师与游”一句。尽管考生学习过这个词语,但因出现在初中课本中,估摸大多都忘光光啦!而“望”本义是人站在土堆上“举头望明月”,农历十五的月亮最圆最亮,所以古代历法把这一天叫做“望日”。在这句中指没有人能“望其项背”,也就是在资历、学识以及获得皇帝的信任上,没有谁能比得上马文升。这是需要根据语境去推断词义的,翻译正确的很少。当然,优秀人才也时有冒出。 下面是翻译得了满分的一份卷子: (1)马文升在早朝队伍中最为年长且知识渊博,皇帝也真心委任他职务,所有大臣没有人能比过马文升啊! (2)马文升住在家里,没有事情从未曾进入过州城,
9、有人对他说当时的政事,马文升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对方。 窃以为专家或老师归纳出的学习或复习文言文各种方法,肯定有许多可取之处;但这些方法学生听来或用来都很隔,究其原因,方法应当是在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规律,用于实践才可能有效,否则,方法与实践就是水与油的关系,融不到一块。我们的学生在文言文上无积累或很少积累,直接交给他们的方法无异于屠龙之术,无怪乎学生将文言文列为“三怕”之首。 正是:人间万事有三难,吃屎掏钱译文言。二.一阅诗卷欲断肠2013高考阅卷手记之二鄙人尽管草根教师一个,但对今年新课标高考的诗歌鉴赏试题真不敢恭维,几乎与鉴赏不沾边,分明就是两道文言文翻译试题嘛,而且比文言文翻译题更要简单,盖因文言翻译还有给分点,踩不到点上还没有分,而这种鉴赏题连给分点也没有,只要“意思答对即可”,甚至“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真个是遥想公瑾当年,新课标出师之际,马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信心满满来势汹汹欲一箭定天山,然而,飞矢没窜几米就给人强弩之末的感觉。当然,也理解出题者难言之尴尬。我们一起看看2013年新课标的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第 6 页 共 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