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1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doc
《最新2021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21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2021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为大家准备了2021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欢迎参阅。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一“党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近日,在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联合举行的革命传统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左云籍老将军张连印为机关党员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满怀激情的演讲引得现场掌声阵阵。74岁的张连印是某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2003年5月,他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回到家乡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义务植树造林,自觉扛起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恶劣环境的责任。他一干就是16年,绿化荒山荒坡1.2万余亩,被人
2、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这位老人,聆听他的事迹。熬过苦难童年迎来奋斗的青春晨曦中,张连印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肩扛铁锹伫立在山头,一抹亮光映照下的剪影稍显佝偻。他眺望着脚下的这片绿色海洋,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排排、一列列。“这就是我的千军万马!”老将军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我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丢下了23岁的小脚母亲和刚满周岁的弟弟。由于实在没法生活,为了活命,母亲只能再嫁人。”命运让张连印过早地进行了人生抉择:他没有跟着母亲走,而选择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苦难出雄才,没爹少娘的张连印,从小有志气,在村中小学念书时考试成绩回回靠前,在中学念
3、书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享受国家每月3元的助学金待遇。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的不幸接连降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可怜家庭。无比疼爱张连印的奶奶在他13岁时撒手人寰。没几年,积劳成疾的爷爷因患肺心病也去世了。从此,尚未成年的张连印成了事实上的“孤儿”。环境的“苦度”决定着骨气的硬度。张连印意识到,他必须得学会坚强,学会克服困难,独立生存。好心的继父也不时过来看望,每次都给他留下几块钱。由于能打会算,生产队照顾他当了不脱产的记工员兼会计。每天收工后,他像大人一样,在野外的十里河畔拾掇“酸刺圪针”(沙棘树根)当柴火烧,还“割条子”(荆条)编筐卖钱,每个筐3毛钱。每年在大爷和叔叔家各吃一顿饭,其余都是劳动回
4、来自己生火做饭。就在这样异常的艰难困苦中,他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当了兵就有了家。”1964年3月,张连印应征光荣入伍,迎来了火热的青春。部队是个大熔炉、大学校。从进入军营起,张连印就立志要在部队里磨炼意志、锻炼体魄、提高能力,百炼成钢。他在军训比武等各项活动中积极肯干,一年后就入了党,两年后被提拔为排长。此后历经步兵教导队、炮兵教导队、炮兵学院、空军学院直至国防大学学习,军事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就这样,他一路勤奋学习,一路踏实训练,直到成为某军区原副司令员。花光积蓄义务植树绿化家乡2003年,张连印从部队退休后回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老家走了走。他乘坐吉普车驶入左云县境内后,渐渐拧起了眉头。左云
5、煤炭资源丰富,靠着资源经济,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富裕了。但是满眼的荒山秃岭面貌依旧,到处是肆虐的风沙、干涸的土地。坐在车里,张连印慢慢闭上了眼睛,回到家乡“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想法浮上心头。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张连印放弃了定居石家庄、太原、北京的机会,选择了落叶归根。归就要归彻底,不在大同市,不在左云县城,也不在张家场乡里,张连印笃定踏实地回到了他土生土长的张家场村里。如今郁郁葱葱的“将军林”,当年是满眼荒凉,除了一块块零星分割的庄稼地,近三分之二是光秃秃的荒滩,没有几棵树木。张连印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和退休金,买工具、买树苗、盖房子、雇工人,拉开了植树大战的序幕。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张连印,回到老家
6、又成了普通一兵,他早上5点钟就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滚打。午饭都是从家里带,用开水一泡就顶一顿。干起来一身汗,风沙一吹,又成了一身泥。“我的目标就是带动乡亲们植树,彻底治理京津风沙源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张连印说。县里很支持张连印,帮助他依法依规快速办理退耕还林等手续,还帮他们通电、打机井、挖灌溉渠、修水泥路。部队闻讯也赠送了退役的卡车、油罐车、吉普车、浇水车,正好给日常植树工作派上了大用场。十几年来,张连印花光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还向儿女和弟妹们借钱,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在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的灌溉渠,整个林区由最初的300
7、亩扩大到目前的1.2万余亩。他总结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等经验,在左云县进行了广泛推广。2007年,张家场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晨曦初露,看着一出门的满眼绿色,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张连印说。2005年春天,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自发捐款捐物,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大家准备在凉亭上题刻“将军台”石碑,以此铭记张连印所做的突出贡献,张连印闻讯后坚决拒绝了。他说:“我终生难忘小时候缺爹少娘的苦,终生难忘独自生活的难,终生难忘家无斗粮的穷。是党和人民,是解放军给了我今天的幸福,我要用余生回报恩情,而绝对不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后来,凉亭上
8、,建起了一块“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张连印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老伴王秀兰向来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而且特别赞成他当年的选择,不留恋大城市,甘愿扎根家乡,绿化河山。如今已74岁的张连印,虽然身患重疾但干劲依然不减当年。“来路就是初心,我永远不忘54年前入党时的誓言,我无限感恩党、感恩部队,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践行初心,牢记使命,把绿化家乡梦做到底。”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二雁门关外,长城脚下。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一位黑红脸庞、肩扛铁锹的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树。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
9、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植树,至今已经18年了。回乡18年,张连印共植树205万株,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把植树造林作为最后一个战场2003年5月,服役38年的张连印从领导岗位上退休,这一年他58岁。将军是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人。张家场村位于全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全村共有土地17754亩,耕地只有6346亩,其余11000多亩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站在家乡的荒山上,张连印心里很不是滋味。望着一片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给乡亲们作个示范,以回报家乡、报答部队。”张连印4
10、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长大成人的。“没有当年乡亲们的关照,就没有我张连印的今天。当年在部队报效国家,如今退休了总算有机会报答家乡父老了。”2003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离开石家庄,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开始了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新战斗。“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是咱们国家的一项战略工程,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张连印立下“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军令状。18年205万株 他从外行变成种树专家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
11、,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不懂就学,他拜专家为师。经过现地调查后,他先后20多次到县、市、省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办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查设计,制定出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规划的难题解决后,张连印又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从2004年春季开始,他着手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为大规模植树做准备。启动资金,很快就花光了张连印多年来的30多万元积蓄。他只好向儿女们求援:大女儿一家将刚买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贷款20万元送到父亲手中;儿子一家拿出10万元支持爸爸;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起拿给了父母。
12、张连印又不辞辛劳,走访部队的老战友,跑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多方面寻求支持帮助,总算解决了资金问题。接下来,就是上山植树了。张连印在荒山上盖起了平房小院,安了家。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连印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痛定思痛,张连印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科学把关,终于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4年多的风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获得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2021 时代 楷模 张连印 先进事迹 有感 个人 心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