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隆中对》自读_隆中对.doc
《最新《隆中对》自读_隆中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隆中对》自读_隆中对.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隆中对自读_隆中对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 (解说: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能力,学以致用。通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自读程序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
2、、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
3、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
4、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自读点拨 一、隆中对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
5、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三、“文眼”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隆中对 最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