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23古代诗词】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doc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23古代诗词】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23古代诗词】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23古代诗词】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23古代诗词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木兰可
2、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
3、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
4、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
5、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 23古代诗词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 23古代诗词】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 最新 苏教版七 年级 语文 23 古代 诗词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