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一)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一)教学大纲.doc(40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42014 版本科教学大纲版本科教学大纲学学 院院:地 理 科 学 学 院 专专 业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专专业业负负责责人人 :周瑞平 院院 长长:海 春 兴20152015 年年 6 6 月月 1010 日日目 录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1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16 地图学教学大纲.27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31 地貌学教学大纲.45 水文学教学大纲.59 生物地理学教学大纲.74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88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98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116 计量地理学教学大纲.130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14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153 管理学概论教学大纲.160
2、 生态学教学大纲.175 资源学教学大纲.187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198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207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217 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教学大纲.224 环境演变教学大纲.234 平面辅助设计教学大纲.238 遥感图像处理教学大纲.244 GPS 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252 GIS 软件应用教学大纲.257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269 世界地理教学大纲.280 环境法学教学大纲.291 环境整治与管理教学大纲.303 系统工程教学大纲.315 多媒体技术教学大纲.321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大纲.326 地理学思想史教学大纲.347 土地评价与规划学教学大纲.358 灾害地理学
3、教学大纲.369 专业外语教学大纲.376 旅游地理学教学大纲.379 内蒙古地理教学大纲.390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1高等数学高等数学(一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B(B 类、一本类、一本) )一、一、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二、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一)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二)适用专业:生物、化学、地理、经济等非数学专业(三)课程修读条件:中学数学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获得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并培养学生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
4、方法的熏陶和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领会微积分的思想和精髓,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奠定必要的基础。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本课程作为数学课程具有抽象性强,认知难度大等特点,同时还兼有教学时数少,理论推证和习题课相对有限等特点。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时教师要突出重点,化解教学难点,通过教学,要力图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通过引入具体的实例和应用模型让学生了解抽象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与渊源,演化与发展。教学时要深刻揭示各部分知识的结构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呈现出清晰的主干脉络和条理性,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
5、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习题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建议加强习题课教学,选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精讲,每节课要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习题去做,最终使学生能准确系统地理解高等数学的有关内容,掌握高等数学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2五、课程总学时:136 学时(含习题课)高等数学的教学时间为二个学期。第一学期每周 4 课时(约 17 周) ;第二学期每周 4 课时(约 17 周) 。总学时为 136 学时,习题课约占 12 学时。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建议学时分配 20 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函数概念与特性;掌握反函数概念、图形与直接函
6、数关系;掌握五类基本初等函数定义与性质;掌握复合函数及初等函数的概念;掌握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定义,对一般简单的极限会用定义证明;理解函数左右极限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掌握无穷小,无穷大概念与性质;理解无穷小的阶;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掌握极限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理解函数连续性概念,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类型;掌握连续函数运算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并学会应用这些性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函数的概念与几个特性;复合函数及初等函数的概念;无穷小,无穷大概念与性质;极限性
7、质及四则运算法则;连续函数运算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第一节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二、映射;三、函数第二节 数列的极限一、数列极限的概念;二、收敛数列的性质第三节 函数的极限一、函数极限的定义;二、函数极限的性质第四节 无穷小与无穷大一、无穷小;二、无穷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3第五节 极限运算法则第六节 极限存在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第七节 无穷小的比较第八节 函数连续性与间断点一、函数的连续性;二、函数的间断点第九节 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一、连续函数的和、差、积、商的连续性;二、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连续性;三、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第十节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8、一、有界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二、零点定理与介值定理;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建议学时分配 16 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掌握导数定义与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切线、法线方程;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掌握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掌握导数四则运算和复合函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理解高阶导数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 n阶导数;掌握隐函数求导法则,掌握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求导法则,能正确使用对数求导法,会求反函数的导数;掌握微分定义与几何意义,掌握微分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了解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导数定义与几何意义;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
9、的关系;导数四则运算和复合函求导法则;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隐函数求导法则,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求导法则。第一节 导数概念一、引例;二、导数的定义;三、导数的几何意义第二节 函数的求导法则 一、函数和,差,积,商求导法则;二、反函数的求导法则;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4三、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四、基本求导法则与导数公式第三节 高阶导数第四节 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相关变化率一、隐函数的导数;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一、微分的定义;二、微分的几何意义;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第三章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建议学时分配 10 学时)
10、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掌握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及它们的几何意义;理解柯西中值定理,泰勒定理;熟练掌握洛必达法则求“0/0” 、 “/ ” 、 “0” 、“” 、 “1” 、 “00”和“0”型未定式的极限方法;掌握利用导数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及求函数的单调增、减区间的方法;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求函数的极值(必要性和两个充分条件)和最大(小)值的方法;会描绘简单函数的图形。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描绘简单函数的图形。第一节 微分中值定理一、罗尔定理;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三、柯西中值定理*第二节 洛必达法则第三节 T
11、aylor 公式*第四节 函数单调性和曲线的凹凸性一、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法;二、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第五节 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一、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二、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第六节 函数图形描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5第四章 不定积分(建议学时分配 12 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 掌握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概念及不定积分性质,熟记基本积分表;掌握凑微分法和第二换元法求不定积分;掌握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会使用积分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概念及不定积分性质;凑微分法和第二换元法求不定积分;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有理函
12、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第一节 不定积分概念与性质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概念;二、基本积分表;三、不定积分的性质第二节 换元积分法一、第一类换元法;二、第二类换元法第三节 分部积分法第四节 有理函数的积分一、有理函数的积分;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积分举例*第五节 积分表的使用第五章 定积分(建议学时分配 10 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与几何意义,了解可积的条件;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理解变上限的定积分是变上限的函数,掌握对变上限定积分求导数的方法;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理解无穷区间广义积分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了解广义积分
13、的概念及广义积分的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无穷区间广义积分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一节 定积分概念与性质一、定积分问题举例;二、定积分定义;三、定积分的性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6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函数之间的联系;二、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第三节 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一、定积分的换元法;二、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附表 课程建议学时分配:其它序号章节标题学时讲授习题第一章函数与极限20182第二章导数与微分16142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0
14、100第四章不定积分12102第五章定积分1010第六章定积分的应用44第七章微分方程14122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12102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14122第十章重积分12102第十二章无穷级数1210合计136 12214注:画*的内容为选学内容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布置作业时题量要适中,覆盖面要大,代表性、综合性要强,应用型题目也不能偏废,要布置一定量的应用型题目,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背景和价值,提高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7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布置练习题要有针对性,并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八、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15、主编,高等数学上、下两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第六版参考书:1、高等数学(生化类)上、下两册,张锦炎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2、高等数学例题与习题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相关学习网站: http:/ http:/ http:/九、九、课程考试与评估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占总成绩 4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 60% 。 1、平时成绩(40%)=作业+课堂考勤+期中考试2、期末考试( 60% ):闭卷考试, 试卷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和证明题等题型,以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为主,以考察学生的基本的掌握程度为目的。 自
16、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8高等数学(二)课程教学大纲高等数学(二)课程教学大纲(B(B 类、一本类、一本) )一、一、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二、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一)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二)适用专业:生物、化学、地理、经济等非数学专业(三)课程修读条件:中学数学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获得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并培养学生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领会微积分的思想和精髓,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
17、质的提高奠定必要的基础。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本课程作为数学课程具有抽象性强,认知难度大等特点,同时还兼有教学时数少,理论推证和习题课相对有限等特点。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时教师要突出重点,化解教学难点,通过教学,要力图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通过引入具体的实例和应用模型让学生了解抽象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与渊源,演化与发展。教学时要深刻揭示各部分知识的结构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呈现出清晰的主干脉络和条理性,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习题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建议加强习题课教学,选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
18、习题进行精讲,每节课要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习题去做,最终使学生能准确系统地理解高等数学的有关内容,掌握高等数学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9五、课程总学时:136 学时(含习题课)高等数学的教学时间为二个学期。第一学期每周 4 课时(约 17 周);第二学期每周 4 课时(约 17 周)。总学时为 136 学时,习题课约占 14 学时。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第六章 定积分的应用(建议学时分配 4 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 掌握定积分元素法要领,会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面积;会求旋转体的体积和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定积分元素法要领;用定
19、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第一节 定积分的元素法第二节 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一、平面图形的面积;二、体积第七章 微分方程(建议学时分配 14 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理解微分方程的定义,理解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掌握可分离变量方程的解法;掌握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了解常数变易法;会解齐次方程、伯努利(Bernoulli)方程,会解常系数二阶线性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解某些微分方程,了解用变量代换求解方程的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微分方程的概念;分离变量法;常数变易法;变量替换法。第一节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可分离变量
20、的微分方程第三节 齐次方程一、齐次方程;二、可化为齐次方程的方程第四节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10一、线性方程;二、伯努力方程第五节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一、型;二、型;三、型)()(xfyn),(yxfy ),(yyfy 第六节高阶线性微分方程一、二阶线性微分方程举例;二、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的结构第七节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建议学时分配 12 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概念及其表示法;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掌握单位向量,方向导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
21、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求法,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解决有关问题;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其方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相关概念;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求法;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解决有关问题;曲面方程的概念;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第一节 向
22、量及其线性运算一、向量概念;二、向量的线性运算;三、空间直角坐标系四、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五、向量的模、方向角、投影第二节 数量积,向量积一、两向量的数量积;二、两向量的向量积第三节 曲面及其方程一、曲面方程的概念;二、旋转曲面;三、柱面;四、二次曲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11第四节 空间曲线及其方程一、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二、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二、平面的一般方程;三、两平面的夹角第六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一、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二、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与参数方程;三、两直线的夹角;四、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第九章
23、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建议学时分配 14 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 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及二元函数的极值与连续概念(对计算不作要求);会求二元函数的定义域,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会求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了解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掌握多元函数的一、二阶偏导数计算方法;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求隐函数(包括由方程组确定的隐函数)的偏导数;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
24、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多元函数的一、二阶偏导数计算方法;隐函数(包括由方程组确定的隐函数)的偏导数;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第一节 多元函数的概念一、平面点集 n 维空间;二、多元函数概念;三、多元函数的极限;四、多元函数的连续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12第二节 偏导数一、偏导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法;二、高阶偏导数第三节 全微分一、全微分的定义第四节
25、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第五节 隐函数的求导公式一、一个方程的情形;第六节 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几何应用一、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二、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第八节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一、多元函数的极值及极大值、极小值;二、条件极值 拉格朗日数乘法*第十章 重积分(建议学时分配 12 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 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了解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掌握二重积分(直角坐标、极坐标)的计算方法;会用重积分求一些几何量(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曲面面积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二重积分(直角坐标、极坐标)的计算方法;用重积分求一些几何量。第一节 二重积分的
26、概念和性质一、二重积分的概念;二、二重积分的性质第二节 二重积分的计算法一、利用直角坐标计算二重积分;二、利用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第三节 三重积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13一、三重积分的概念;二、三重积分的计算第十二章 无穷级数(建议学时分配 12 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掌握几何级数与 p 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和比值审敛法,会用根值审敛法;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
27、念;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了解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上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常数项级数;绝对收敛,条件收敛;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根号判别法,比值判别法,交错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和一般级数收敛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幂级数,收敛域。第一节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一、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二、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第二节 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一、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二、交错级数及其审敛法;三、
28、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第三节 幂级数一、函数项级数的概念;二、幂级数及其收敛性;三、幂级数的运算附表 课程建议学时分配: 其它序号章节标题学时讲授习题第一章函数与极限20182第二章导数与微分16142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0100第四章不定积分12102第五章定积分1010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14第六章定积分的应用44第七章微分方程14122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12102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14122第十章重积分12102第十二章无穷级数1210合计136 12214注:画*的内容为选学内容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布置作业时题量要适中,覆盖面要大,代表性、综
29、合性要强,应用型题目也不能偏废,要布置一定量的应用型题目,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背景和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布置练习题要有针对性,并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八、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数学上、下两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六版参考书:1、高等数学(生化类)上、下两册,张锦炎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2、高等数学例题与习题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相关学习网站: http:/ http:/ http:/】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15九、九、课程考试与评估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占
30、总成绩 4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 60% 。 1、平时成绩(40%)=作业+课堂考勤+期中考试2、期末考试( 60% ):闭卷考试, 试卷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和证明题等题型,以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为主,以考察学生的基本的掌握程度为目的。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16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 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教学目的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通过教学为后续的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地质学基础是研究地球和岩石圈特征、成因、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
31、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岩石圈的组成物质、构造变动、发展历史等基本知识;培养地理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建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点讲清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岩石圈形成的动力过程和一些难点,主要讲清其物理和化学意义,作一般了解。在内容上,既注意适当反映地质学及其分支科学近年来的新发展、新成就,掌握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更要注意当前及今后教材改革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地理学的基础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定的超前性。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32、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方法方面以课堂讲授、实物观察与自学相结合。地质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因此,本课程除课堂理论讲授外,还必须加强课堂实验和野外实习、考察,以培养学生野外实地工作能力和有关基本技能。为此,本大纲在课堂教学基本完成后还安排 2 周室内实习、考察(地质室内实习)。 五课程总学时总学时为 64 课时,其中课堂讲授 44,实验室矿物、岩石标本观察实验 20 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大纲17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一一).).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表 1 1 各各章章节节学学时时分分配配教学时数教学时数章章 节节讲课讲课实验实验
33、合计合计第第 1 1 章章 绪论绪论 2 2 2 2第 l 节 地质学概述1 第 2 节 地质学发展简史1 第第 2 2 章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基本特征4 4 4 4第 l 节 地球概况1 第 2 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2 第 3 节 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1 第第 3 3 章章 矿物与岩石矿物与岩石 111110102121第 1 节 概述3 第 2 节 矿物2 第 3 节 火成岩2 第 4 节 沉积岩2 第 5 节 变质岩2 第第 4 4 章章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16166 62222第 1 节 概述1 第 2 节 构造运动的特征与表现1 第 3 节 褶皱构造2 第 4 节 断裂构造2 第 5 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4 第 6 节 大地构造学说简介6 第第 5 5 章章 地壳演化简史地壳演化简史7 72 29 9第 1 节 概述1 第 2 节 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1 第 3 节 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1 第 4 节 早古生代1 第 5 节 晚古生代1 第 6 节 中生代1 第 7 节 新生代1 第第 6 6 章章 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4 42 26 6第 l 节 矿产资源2 第 2 节 地下水资源0.5 第 3 节 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1 第 4 节 地质灾害与地球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