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doc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doc(9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镇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年)调调 整整 方方 案案镇镇 江江 市市 人人 民民 政政 府府二二 一一 七七 年年 八八 月月I目 录前前 言言.1一一 、规划调整背景、规划调整背景.5(一)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5(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征.7(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10(四)现行规划执行情况.14(五)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16二、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调整二、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调整.21(一)土地利用战略调整.21(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24(三)市(区)土地利用指标调整.29三、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三、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32(一)推进耕地
2、“三位一体”保护.32(二)基本农田布局优化.33(三)合理安排其他各类农用地.36四、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四、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38(一)实施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38(二)合理安排城镇用地.38(三)规范整合农村建设用地.39(四)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39II(五)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0五、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五、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42(一)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格局.42(二)协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2(三)实施土地生态保护差别化管理.43六、重点工程安排六、重点工程安排.45(一)重点交通工程.45(二)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48(三)电力能源基
3、础实施重点工程.49(四)其他工程.50七、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整七、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整.51(一)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51(二)中心城区控制目标及布局调整.53(三)划定城市开发边界.53(四)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55(五)中心城区重点建设项目.57(六)中心城区流量指标安排.58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2(一)经济措施.62(二)行政手段.63(三)公众参与.64(四)技术监管.65III九、附九、附 则则.67附附 表表.68附附 图图.811前前 言言1、规划目的、规划目的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
4、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镇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把握“一带一路” 、 “长江经济带” 、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首批“海绵城
5、市”建设试点等战略机遇,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开发格局,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提供基础保障。3、基本原则、基本原则(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2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城乡建设开发格局。(3)节约集约、城乡统筹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升
6、质量”的节约集约用地“五量调节”战略实施,引导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4)多规合一、公众参与围绕“多规合一”的目标,推进“三线划定” 。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密切协作;坚持开门规划,充分征求群众、专家学者及部门意见。4、编制依据、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 年修订)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11 年修订)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08 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010 年修订)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009 年修订)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 年修订) ;(7) 中华人民共和
7、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2014 年修订)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8 年) ;3(9)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 (2004 年修订) ;(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国土资源部第 43 号令) ;(11) 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省政府第 105 号令) ;(12) 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 号) ;(13) 关于印发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 (苏国土资办发201547 号) ;(14) 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厅函20161096 号) ;(15)
8、关于预下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指标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277 号) ;(16)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1023-2010) ;(17)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1020-2009) ;(18) 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 ;(19)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5、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镇江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京口区、润州4区、丹徒区、镇江新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总面积384031.97 公顷。 6、规划期限、规划期限规
9、划基期年 2005 年,规划调整基期年 2014 年。规划期限 2006-2020 年,规划调整期限为 2015-2020 年。5一一 、规划调整背景、规划调整背景(一)(一)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1、自然概况、自然概况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纬 31373219、东经 1185811958。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 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 76.9 公里。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 3847 平方公里,占全省 3.7%。镇江市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呈波状起伏,地貌特征以丘陵岗地为主。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
10、充沛,光、热、水资源较丰富,有利于农业和多种林副业生产。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铁、钼、铜等金属矿产也有一定储量。除长江干流外,全市还兼跨太湖水系和秦淮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丰富,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的发展。2、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1)城市与交通镇江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获得“中国十大活力休闲城市”称号的城市之一。先后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功创6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镇江新区、丹徒新城、南徐片区、丁卯
11、-官塘片区、生态新城等一批新城新区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并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京沪高铁镇江段、镇江新区通用机场、运河“四改三” 、312 国道南移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顺利建成,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能力充分、内联外通、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2014 年,公路网、干线铁路网密度分别达到 188.8 和 6.8 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列全省第三和第一;“一港七区”的沿江港口布局基本形成,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 1.41 亿吨和 37.5 万标箱。镇江是国家级水路主枢纽和省级公路主枢纽城市,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通商口岸,同时也是现代高科技产业和城镇密集地区之
12、一,在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社会经济现状镇江市下辖京口、润州、丹徒三个区和镇江新区经济开发区,以及丹阳、扬中和句容三个县级市。2014 年全市常住人口 317.14 万人,市区城市化水平 83%,全市城市化水平 66.6%。地区生产总值3252.4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02651 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8:51.1:45.1。财政收入 656.1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52 元,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633 元。“十二五”期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1.3 万元,是 2010年的 1.8 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收入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13、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 4.5:58.2:37.3 调整为 20157年的 3.7:49.7:46.6,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较 2010 年提高 8.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到 46.1%,比 2010 年提高 16.6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48.6%,居全省首位。(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征(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征1、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2014 年全市土地总面积 384031.97 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251520.88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65.49%;建设用地面积98
14、542.53 公顷,占 25.66%;其他土地面积 33968.56 公顷,占8.85%。2、土地利用特点、土地利用特点(1)地形地貌比较复杂,丘陵岗地面积比重大镇江市位于江南平原与丘陵山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其中丘陵岗地面积占 63.4,圩区、洲地占 19.5,平原占 17.1,是江苏省丘陵面积比重最大的地级市之一。(2)土地利用程度高,以农用地为主且利用类型多样2014 年,全市已利用土地 3500063.41 公顷,土地利用率为91.15%,其中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65.49%,比全省平均水平(63.47%)高出 2 个百分点。耕地面积 156309.62 公顷,占土地总
15、面积的 40.70%,占农用地的 62.15%。林地面积 24212.86 公顷,占8土地总面积的 6.30%,占农用地的 9.63%。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土地垦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林地比重则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建设用地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镇江市社会发展非常迅速,经济水平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各项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市单位面积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从 2.23 万元/公顷提升至 51.2 万元/公顷,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从 46.17 万元/公顷提升至 105.38万
16、元/公顷,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交通运输用地比重较大镇江地处沪宁城镇密集区和新宜城镇聚合轴,又是长江航线和苏南运河的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用地比重较大。2014 年,全市交通运输用地 10441.0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和建设用地的比重分别为2.72%和 10.60%。镇江市占全省 3.6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 5.44%的交通运输用地,贡献了 4.78%的 GDP。(5)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大,协调程度有待提高2014 年镇江市区和扬中市城市化水平分别为 83.00%和59.00%,高于丹阳市的 56.9%和句容市的 53.92%。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比例来看,镇江市区和扬中市的农用地和建设用
17、地之比分别为 1.70:1 和 1.45:1,低于丹阳市的 3.07:1 和句容市的 3.42:1。9规划期内需要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3、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快速减少,保护压力加大随着镇江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耕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压力,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耕地保护压力进一步加大。(2)农用地质量不高,区域分布不平衡全市中低产田、中低产园地比重较大。其中中低产耕地面积占总量的 73.05%。按区域分布来看,句容市、丹徒区和润州区的丘陵乡镇,大部分农用地属于中低产类型。(3)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较快,但节约集约
18、利用水平仍需提高2010 年至 2014 年间镇江市城镇用地年均增长 1281.58 公顷,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年均减少 143.48 公顷。城镇用地增加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未能如预期减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4)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补充耕地难度较大2014 年末,全市其他土地 33968.5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85%。其中水域面积 32492.19 公顷,占其他土地的 95.65%;其中荒草地、苇地、滩涂面积仅占 18.22%,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需首先满足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汛抗洪等需要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为耕地的难度较大。(5)生态用地规模大,但生态安全格局
19、不完善10镇江市自然资源优势明显,但生态用地空间分布不均匀,且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部分旅游项目侵入生态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有待完善。(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1、资源环境承载力类型、资源环境承载力类型(1) 基准承载力以土地资源为评价对象,测算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以及相应的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量和最大建设用地量。包括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口承载力、基于耗地率的经济承载力。(2) 参照承载力以水资源、生态环境为评价对象,测算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以及相应的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量和最大建设用地量。包括基于水资源约束的人口承载力、基于环境负
20、荷的人口承载力、基于水资源约束的经济承载力、基于环境负荷的经济承载力。(3)选评承载力以碳峰值等为评价对象,测算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以及相应的最低耕地保有量和最大建设用地量。包括基于碳排放峰值的人口承载力、基于碳排放峰值的经济承载力。2、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及空间分布、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及空间分布11(1)人口承载力1)各区(市)的人口承载力按各区(市)耕地面积比例、人均粮食需求、单位耕地粮食产量等指标,分别按照小康型、富裕型社会人均粮食两种情景,将人口承载力分解至各区(市) 。表表 1-11-1 基于粮食安全的各区(市)人口承载力(万人)基于粮食安全的各区(市)人口承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市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调整 调剂 完善 完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