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二).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二)23 简答题(江南博哥)阅读以下关于“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回答问题。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
2、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写出“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包括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分析和具体教学过程。 参考解析:海陆的变迁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
3、念。(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
4、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出示图,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二)探究新
5、知A沧海桑田【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地分析解决重点。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
6、起?引出:大陆漂移。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角色扮演、证实假说】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C板块运动【观察动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
7、假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合作读图、理解学说】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3学以致用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通过运用板
8、块运动让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走进生活中的地理】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三)课堂总结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2教师总
9、结激励探索。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励学生不断探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24 简答题阅读关于“34个省级行政区”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材料二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地理教材中的一页。要求:设计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探究性),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图地理奥赛1:赛一赛,看谁找得快(1)在中
10、国政区图上找出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2)找出本省的位置,本省周围与哪些省级行政区相邻?按地理方位,说出投影依次闪烁的7个方位的省区名称逐步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和相对位置地理奥赛2:抢答“中国行政区之最知多少”读图抢答: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最大的是_,陆上邻国最多的是_,跨经度最广的是_,跨纬度最广的是_,纬度最低的是_,纬度最高的是_。在活动中进一步熟悉位置并增强记忆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图地理奥赛3:走遍中国读图回答:(1)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自西向东是哪些?(2)临海的省级行政区自北向南有哪些?(3)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起点,沿顺时针方向依次说出有陆上疆
11、界的省级行政区?(5)长江干流流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区?(6)带有方向词的8个省分别是哪些?以一定的线索查找,反复练习巩固地理奥赛4:找邻居从班级中选出34位同学,分别代表34个省级行政单位。剩下的同学做裁判。教师在地图上指出某个省的位置,代表这个省级行政的同学迅速站起来。随后,代表与这个省相邻的省的同学站起来,并描述自己在这个省的哪个方位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在地理课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地理奥赛5:编口诀,找规律学生静心读图。研究总结适合自己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名称的识记方法留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地理奥赛6:猜谜语(打一省级行政单位)船出长江口(上海),碧波万顷(青海),十一逢
12、中秋(重庆),银河渡口(天津),宝地(贵州),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川)调动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地理奥赛7:说由来学生阅读“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来的,找到记忆方法。(学生根据常识和学过的历史知识,分组讨论回答)初步熟悉,帮助记忆地理奥赛8:对号入座贴车牌将卡片牌贴在图中相应的省区里。冀A09872;黔A16513;闽G00646;黑E37906;鄂A00347;桂A28954;苏C01513;沪824538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以致用家庭作业“看电视”。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天气预报”注意“天气预报”中的这些城市在哪里?它们是哪个省区的
13、?以作业的形式复习省级行政中心的名字25 简答题阅读关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黄土高原”的内容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
14、情”。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的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到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问题:(1)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参考解析:(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风成说”;知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过程与方法:通
15、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分析、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2)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6、讲授新课】一、文明的摇篮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教师活动: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让学生看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且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范围。【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二、风吹来的黄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小组活动:将本小节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
17、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三、严重的水土流失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学生活动:根据现有知识,思考并一起回答。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
18、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四、水土保持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巩固提升】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让学生做课后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26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材料一北京郊区留民营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子。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的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目前,留民营村已
19、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它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材料二下图是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简图。(1)根据关联图,将原料、饲料、燃料、肥料填入字母后面的横线上。A_B_C_ D_(2)以材料1和材料2为教学内容,设计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在(1)、(2)的基础上,设计该内容的教学流程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参考解析:(1)A:燃料B:原料C:饲料D:肥料(2)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能够理解生态农业的实质和特点,学生能够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分析农业的效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
20、,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我国存在的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学生思考选择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选择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促进可持续发展。(3)一、案例分析【呈现案例】“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的相关资料【问题引导】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取得了哪些效益?【学生探究】小组代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进一步点拨提升。【教师总结】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留民营村已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它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
21、发展的典型代表,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高度统一。设计意图:案例教学是地理学科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透过案例,更加深入的认识生态农业,认识可持续发展。二、案例拓展:【呈现案例】“基塘生产示意图”【问题引导】这种模式的农业,它具有哪些意义?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有哪些特点?【教师总结】这种农业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水热充足、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改变不利的地形条件,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只要用生态学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这些都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
22、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设计意图:列举另外一种常见的生态农业,一方面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透过案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认识生态农业的本质。三、拓展延伸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学生讨论】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设计意图:通过开设这种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采取有益于环境、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真正的学以致用。27 简答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济”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案例,无论是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地理 学科 知识 能力 初级中学 课程标准 教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